央企的科技创新力日益凸显,去年研发投入首次突破万亿。央企主导航天、大飞机、新能源等领域的重大成果,但在破“卡脖子”技术难题上尚任重道远
2022年,央企全年营收39.6万亿元,同比增长9.1%;利润总额2.6万亿元,增长6.2%;上缴税费2.8万亿元,增长19.3%……
2月23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公布了上述数据。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全面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发布会现场,张玉卓和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赵世堂三人就国企改革下一步发展重点、此前的改革成效等进行了相关说明。
“发展无止境、改革不停步。”翁杰明称,下一步,国资委将以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乘势而上深入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新一轮国企改革主要考虑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加快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功能作用。二是加快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三是加快健全有利于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打造创新型国有企业。
以上三方面具体该怎么做?对于加快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解法是利用好重组整合。“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将持续用好重组整合这个重要抓手,加快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翁杰明称,下一步的重组整合将对专业化整合和产业化整合两手抓,“专业化整合和产业化整合是互联互通、互相促进,不能够截然分开。”
而对于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和国有企业的科技创新,国资委的回答是,前者要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后者要求央企努力破解“卡脖子”的技术难题。
“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的大方向就是市场化,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现代企业的特征会越发显著,会跟世界一流的现代企业越来越像。”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吴刚梁向《财经》记者表示,但同时国企也保留了自己的特色,比如职工代表大会仍然是民主管理机构,治理机构中党组织的前置程序等等。
在吴刚梁看来,这次发布会的亮点有两点。其一是强调继续深化国企改革,要“乘势而上”。“这意味着近期国资委可能会出台一些具体的改革方案措施”;其二是对于接下来的改革路径,讲得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比如提出了“一个目标、两个途径”“专业化整合与产业化整合并重”等。
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翁杰明介绍,目前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主要目标已经完成,实现了“三个明显成效”。
一是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国资监管体制更加成熟定型取得明显成效,全国省级、地市级国资委统一监管的比例分别达到了98%、99%;二是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过去3年,有4组7家中央企业、116组347家省属国有企业实施了战略性重组,新组建和接收了8家中央企业。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领域年均投资增速超过20%,营业收入占比超过了35%;三是国有企业活力和效率提升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22年底,中央企业各级企业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的管理人员达到了3.8万人、占比约6.9%;已开展中长期激励的中央企业子企业为5750户,占具备条件子企业的比例约94.8%。
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两个一以贯之
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的新境界,始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0月10日提出的“两个一以贯之”,即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必须一以贯之。
此后,国资央企一直在落实“两个一以贯之”。一方面,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部中央企业集团公司和1.26万户重要子企业制定了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在制度上、组织上、程序上确保了党委(党组)的领导地位。
相比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最大的特色就体现在治理结构上,比如“三重一大事项”必须经由党委会前置讨论,实行外部董事过半数;此外,国企在员工的利益保护上更有特色,通过职代会等渠道,员工有权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选取职工董事,若混改、改制涉及员工安置也要经过职代会同意。另外,高管能上能下,工资能多能少,在吴刚梁看来,这是国企面向市场化改革的必由之路,同时,这绝不能被错误地简单理解为“末位淘汰”,而是“不胜任退出”。
另一方面,持续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制改革全面完成;董事会实现应建尽建、外部董事占多数;中央企业经理层契约化管理实现签约全覆盖,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比例超过6成,中长期激励扩面提质,累计激励36.8万人次。
新一轮国企改革中,将加快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形成的成果固化下来,分层分类、动态优化国有企业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提升外部董事素质和履职能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具体来看,下一步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推动。
一是推动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分层分类、动态优化国有企业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
二是更加注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选优配强外部董事队伍,保障董事会发挥决策中心作用,落实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的制度,建立新型经营责任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国企公司治理,使企业决策、治理、管理与市场经济更加契合。
三是弘扬企业家精神。健全国有企业家培养、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物质激励和荣誉表彰体系。四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强公司治理的交流互鉴。加强国有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在股权、经营、治理、人才等方面的交流,共同打造现代企业。
吴刚梁认为,管资本是本次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理顺国资监管体系重要的理念变化。这要求国有出资人要像股东一样,通过公司治理的方式,按照股东表决、委派董事等手段来管理国有企业,而非事事由出资人审批。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方式还在不断继续优化和落实中。
国家队的科技创新:成果辉煌,任重道远
“中央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我觉得可以用两个词,一个是‘成果辉煌’,一个是‘任重道远’。”张玉卓说道。
张玉卓介绍,过去十年,中央企业累计投入研发经费6.2万亿元,超过全国1/3;2022年研发投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创新成果也很丰硕,在电网、通信、能源等领域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当中列出的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卫星导航、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等重大成果,都是中央企业主导或者是参与研制的。
“但和先进的科技强国相比,中央企业在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方面,还任重道远。”张玉卓认为,未来,中央企业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科技创新。
一是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不断实现新突破。包括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高质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对传统制造业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包括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关键领域的科技投入,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能力。
二是在提高科技研发投入产出效率上不断实现新突破。进一步优化投入结构,突出科技产出、科技成果、科技转化、科技产业,构建以实效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健全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加速技术迭代升级,建立更加有效的科技成果收益分享机制,让科技成果有市场、让科研人员有回报。
三是在增强创新体系效能上不断实现新突破。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强化重大工程牵引,用好国家实验室、创新联合体等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整合转制科研院所、应用类科研单位,组建行业研究院,引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一个目标两个途径”做保障,2023年国资委的KPI是什么?
对国企来说,高质量发展依旧是首要任务和本质要求。为此,国资委提出坚持“一个目标”,用好“两个途径”。
坚持“一个目标”就是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两个途径”分别是提高核心竞争力和通过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来增强核心功能。
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主要从科技、效率、人才和品牌这四个方面入手。增强核心功能,重点是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巩固国有经济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重要行业领域的控制地位,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
其实,在对于新一轮国企改革的三个方面的具体解释中,上述的“两个途径”的具体内容已经有所体现。
目前,国资委已经明确了2023全年主要目标任务:即按照“一利五率”考核指标体系,聚焦实现“一增一稳四提升”目标,推动中央企业利润总额增速高于全国GDP增速,力争取得更好成绩;资产负债率总体保持稳定;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现金比率4个指标进一步提升。
在张玉卓刊发的署名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作出国资央企更大贡献》中,对2023年央企的发展目标有更详细的阐述。
在整合重组方面,张玉卓提到,2023年在装备制造、检验检测、医药健康、矿产资源、工程承包、煤电、清洁能源等领域推动专业化整合;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方面,力争2023年中央企业制造业新增投资比重达到13%,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方面,推动中央企业2023年在关系国家安全、国计民生重点行业的布局比重至少提高1个百分点,推动中央企业全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3%以上、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3.6%以上。
此外,张玉卓还提到,各中央企业要加大降本节支力度,深化亏损企业治理,努力实现子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在2022年基础上再降低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