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变“股民”
共奔致富路
寒冬腊月,走进襄垣县下良镇东邯郸村良坊农产品有限公司手工挂面加工车间,一排排架子上挂满细长的面条,浓浓麦香扑面而来,师傅们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手工挂面的制作。
“制作手工挂面要经过和面、揉面、醒面、摊开、划条、盘条等18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很讲究技巧。”只见挂面师傅贾国华穿着围裙,戴着套袖、口罩和帽子,一边娴熟地拉条、搓条,一边向村民传授挂面制作方法。
今年46岁的贾国华是土生土长的东邯郸村人,从小受父辈口耳相传,他制作的挂面深受十里八乡的青睐。今年年初,贾国华“带技入股”村办企业,通过向村民传授挂面技艺,带领乡亲增收致富。
东邯郸村距县城20公里,全村104户344人,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经济结构单一。
如何实现多元发展?支村“两委”整合资源,牵头组建手工挂面厂,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打造“家门口”产业,吸纳周边20名村民就近务工,把群众牢牢嵌在产业链上,实现经营主体与农户抱团致富。
“酒香也怕巷子深。以前自己加工挂面,产能有限,形不成规模,打不出品牌,效益就相对低下。”对于过去单打独斗的经营模式,贾国华感触颇深,“现在村里成立了挂面厂,就和村民们入股加入,一起探讨制作挂面的方法和经验,不仅工作环境有了很大改善,而且收入也增加了。”
“我和老伴儿都在这里务工,大家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两人一年下来能挣6万元左右,挣钱顾家两不误。”挂面师傅老韩边说边晾面。
为确保村民收入与村集体经济实现“双赢”,支村“两委”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经营主体,建立“保底收益+盈余分红”机制,鼓励村民以资金、劳务入股,不断激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内生动力。目前,已有45名村民入股。
百年老产业,焕发新生机。“挂面厂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和村民共同出资组建,总投资65万元,其中村集体入股27万元,村民筹资38万元,预计年产量10万公斤左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经济合作社理事长赵晋华介绍,“年预计销售额160万元,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村民可根据入股比例参与分红。”
今年以来,东邯郸村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有效整合资金、土地、技术等资源优势,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统一管理,实现“集体纳个体、村民变‘股民’”,形成全村特色产业从“单打独斗”变为“合力攻坚”的新局面。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镇包村干部崔佳敏表示,下一步,东邯郸村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把传统的手工挂面产业做大做强,倾力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挂面产业链,形成全村共建共享“一把挂面”经济的良好局面,蹚出一条产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田间送技术
谷子冬播忙
“这是今年新引进的‘一机两膜四行’技术,膜宽50厘米,种的时候要特别注意。”12月19日,在潞城区张家河村田间,映着冬日的暖阳,农业专家贾双龙正手把手传授村民冬播谷子种植技术。村民们则驾驶着播种机在田间穿梭,伴着机械轰鸣声,铺膜、施肥、播种一体化操作一气呵成,一粒粒希望的种子播进土壤。
潞城区潞华街道张家河村云岩山海拔1300多米,是当地海拔最高的地方。这里种植出来的小米颗粒饱满、色泽金黄。由于气候相对寒冷,每年只能收获一次,而且产量也不高,靠着种地想挣大钱很难。但在今年,冬播谷子种植技术让山村一年两收的愿望变为现实,村民一年可以种植谷子、大葱两种作物,收入增加指日可待。
2021年11月,通过技术改良,潞城区选择黄牛蹄乡黄牛蹄村、翟店街道西天贡村等5个地势不同、具有代表性的试验点试种冬播谷子。如今,试验田喜迎丰收,23亩冬播谷子平均亩产达500公斤。
今年冬天,农业专家贾双龙给张家河村送来的不仅是种植技术,更是增收致富、振兴乡村的希望。他蹲在田间,耐心地指导种植户进行农机调试:“大家按照这个标准实施作业,不仅能够精确控制播种、施肥的间距和深度,减少种子浪费,还能提高肥料利用率,确保播种质量。”潞城区属于半干旱地区,谷子播种面临“十年九旱”的生态条件。冬播使用的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具有透气和渗水功能,能够做到秋水冬储、秋水春用,可以有效缓解土地干旱,让种子更加耐寒耐旱。它能使谷种保持在湿润的土壤环境中,让冬播谷子顺利完成生理生化反应,提高成活率。
昔日张家河村的冬季农闲时节,在今日换成了一番热闹景象。“去年,看着冬播谷子试种成功后,大大增强了我们的信心。今年,特地邀请贾老师过来指导我们种植,让村民向田地要效益,把土地的空档期补起来。”张家河村党支部书记曹云喜介绍。今年,张家河村拿出260亩土地种植冬播谷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更坚定了曹云喜发展农业产业的信心决心,“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扩大规模,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为乡村振兴打牢产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