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技工贸,联想的贸工技,二十年前联想风光无限,而华为拼命生存,现如今华为如日中天,但联想风光不再。两家都很优秀,两位掌舵人也受到中国甚至世界商界的膜拜。这两条路谁对谁错呢?如果从一个时间切面上,直接用数据对比即可。偏偏中国商业环境极为复杂,并有很大的时空特性,所以要考虑商业环境。
经济和商业环境的几种变化:一是国内要素成本不断攀升,巴萨效应逐步显现;二是后发优势急剧减弱,学习与模仿的红利日益缩小;三是08年危机后,全球需求收敛,出口动力进一步萎缩;四是而周期性的过量刺激对策造成货币超发、杠杆过度、产能过剩、金融泡沫高企。这就逐步过渡到“新常态”,供给侧改革、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都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重新审视联想和华为,企业构建比较竞争优势的能力和速度决定了其发展状态,联想一直不断挑战自我、超越同行,获得了鲜花和掌声。但中国商业发展太快,企业家群体学习能力太强,只是在有形资源整合、模式表层创新、运营效率提高等方面难以持续保持优势。少量技术可以买、少量人才可以挖,但构建完整的技术体系,大规模技术人员夜以继日的奋斗等是难以模仿并超越的,华为的持久奋斗获得了认可,并一骑绝尘。
企业层面看这是模式的不同,从国家层面上看,中国处在全球的技术、社会、和制度三大周期叠加的转折点,面临的问题是增长动力的转换,是全要素增长率的提高,同时还涉及到制度改革、生产与消费模式的革新等诸多因素。作为全球创新中心的美国,在短期内也难以通过重大技术突破,引爆全球新的产业增长点。
有人认为“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救命稻草,华为有技术,但是技术型企业更重要的是理顺“技术VS市场”这层关系,华为用了十数年、花了十数亿、蹂躏了十数万人,终于部分的解决了问题,这同样也是一种“供给侧改革”的典范。所以技术型企业不一定能代表中国经济的未来,但是经过IPD改造的技术型企业在中国经济的未来一定能够拥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