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前,融创集团会开到凌晨三点。
集团高管与区域总是参会主力,据说老孙非常乐观,要求明年6月30日恢复正常的经营。
这个会议,距离证监会第三支箭射出,仅隔五天。
开会基本是为了注入信心。会上强调说,绝不躺平,要积极拥抱政策,抓住机遇。理由是,‘融创有优质资产,团队有韧性,可以打赢翻身仗。’
会议前一日,融创对总部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基调是合并架构做精简,降薪降级则覆盖了数位执行总裁、副总裁、总裁助理等管理层。
1,新成立地产经营运营中心,马志霞负责
下辖经营管理组、产品与营造管理组、营销与客户关系部(合并了营销、客研、客关)、成本与采购管理部(合并了成本管理与采购平台)
2,新成立资本与融资中心,高曦负责
3,新成立资产和运营管理中心,唐海坡负责
但是,所有这一切重要么?
比它更重要的是,此时此刻,过去一年,融创的地方业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融创出险以来,几乎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只集中到了‘白衣骑士从何而来’,每隔一段时间,询问一下。如果没有进展,就暂时关上融创这本书,等待下一个时间点唤醒。
但是,白衣骑士出现前,融创过关最重要的砝码,是自己的一线业务如何渡劫。也许白衣骑士永远不会出现,不抛弃你的永远是你自己。
董小姐觉得,在目前纾困资金封闭运行的救市特征下,过于关注总部,忽略地方视角,只会让你更加读不懂融创。一个真实的融创,主要存在于地方的一线业务里。
过去一段时间,董小姐采访了多位融创不同区域的中高层,借由他们之口,一个真实的融创慢慢开始浮现出来。
也许你会觉得,他们太过于个人视角了,但是,兼听则明吧。
而董小姐个人的强烈的访谈感想是,即使明年融创真正有机会回到正常后,它也需要一场主动的内部改革,从组织到人事,从文化到治理,如此才能配得上渡尽劫波后的复活。
以下是多位内部人的口述汇总。
判断
一个多月前,老孙对市场的判断是,到明年6月份之前,市场都不会好。
两天前的集团会上,他说,融创要在2023年6月30日恢复成一家正常的房企。
两个判断,看着矛盾,主要是看你理解的角度。差不多一个意思,大家都需要打打鸡血。
更早之前,公司管理层认为,疫情管控很快会过去,毕竟经济是第一位的。很多人更多是商人思维。在2020年底,公司押注政策放松,利好经济,利好房地产。因此,2021年初的时机就很重要,融创需要抢占先机,所以也跟着做了一些配套的投资动作。2021年上半年,融创四处出击,拿地支出超过900亿。
老孙曾经在公司内部反复强调,要认清现实、尊重常识。
他说,现实问题是,我们遇到了疫情的黑天鹅,又遇到了股市与金融市场的灰犀牛,遇到了所有这些东西的叠加。但是,常识告诉我们,这些事件都是偶然事件。人要回归到一个常识,常识就是,房地产始终是中国的支柱产业。
判断一直是老孙的权力,甚至是他个人的特权。
这家公司的油门与刹车系统就建立在他的判断里。然后,他又把油门与刹车重组分配为各个区域总的专有权力。
只可惜,一段时间内,在一些区域,油门加上了,刹车系统却被卸了。在一段时间内,孟德、马总甚至是融创最早喊踩刹车的人,但是这些声音并未被华北与西南听到。
西南
融创现在最难的区域是云贵、成渝、华北,相对好一点的是东南、上海区域。但是准确的说,每个区域都很难。
总部高管在公司内部说,躺平了等死就是十死无生,继续奋斗才能九死一生,还有一线生机。
最难的云贵、成渝这边,大部分项目都是半停工状态。目前内部最努力的也是大西南,还没躺平。西南区域虽然被拆分了,但这一片大部分都是合作项目,可以放到一起看。之前这里拿了很多文旅盘,因为疫情的问题耽搁了,还因为环保的问题被拆了好几个,每个项目都损失大几十亿。
董小姐你能想象吗,有的项目客户去看房还要提前三天办理边防证,有的项目拿下来后,又告诉我们是水域不能开发。这些项目全是硬亏,把前西南区域一下子就拖垮了。私下说,西南ZF这边欠我们融创挺多的。
其实融创西南的综合实力是不错的,人的能力也是不错的,老西南的人都看不上华北区域,他们的操盘能力,我们压根看不上。
前段时间,多个区域的投资基本被叫停,以前区域有四组投资的人,现在一组也没几个人了。
权力再分配
融创不是一个喜欢玩架构的公司,对各个区域的授权,包括到今天,公司情况发生这么多变化,集团对地方的授权都是非常大的。
现在,融创城市公司只有一些特殊的事项才会上报集团。比如说一些大宗的资产处置,一些特殊的销售政策的使用。
现在权力不仅没有上收,从今年开始,很多权力还在陆续下放。在老西南一带,融创城市的权力变得非常大,区域的权限在进一步下沉。
今年以来,在政府主导的纾困救市、保交付里,你甚至会觉得有些区域形同虚设,区域又觉得城市公司有点失控。因为,干活的人全是项目上的。
我们常常开玩笑说,如果哪一天融创继续裁员,区域可以裁到只剩区域总裁一个人,但是项目上的人都动不了,因为还要干活。
区域下放的权限,比如流程、更名这些细节,以前区域管的很严,现在管的很少。用人的权利是变化最大的。以前,很多城市总主抓的是经营,人事上,包括城市的各个部门负责人,过去都是以区域的意见为准,现在都变成以城市的意见为准了。
每个区域不一样,但是老西南这边,在让区域慢慢的空心化。
现在,很多融创城市公司对区域和集团的意见非常大。为什么呢?
以前区域和集团,通过强管控,决策权很重,现在所有的事情只有一线的人员才能做得了。区域只能刷存在感,并不能做任何的决策,因为你所有东西都不了解,没法儿做决策。区域很尴尬的,这也导致集团也没有抓手了。
以前区域的人可以通过制定标准、资源整合,通过一些会议来管理城市公司,区域总要听各个部门负责人汇报,现在各个部门负责人只能提建议,最终还是要听城市总、片区总的。现在谁跟区域开会啊?现在我们会议极少,汇报极简,资源也整合不起来。
以前区域总裁也没有那么下沉,区域总会通过几个部门负责人作为抓手,去管理各个城市、项目。现在大家都可以直通总裁,每个总裁可以直接跟每个项目总对话。现在更加高效。
如今很多区域平台的工资,都是由项目来发的。这意味着什么,你感受一下。
集团也好,区域也罢,现在都管不了城市的死活了,不是不想管,是真的管不了。以前还可以拆东墙补西墙,很多资源在市场好的时候可以整合,在市场差的时候整合不了。
因为,现在项目都是封闭运行,每个项目都有不同的资方,不同的合作伙伴。比如工抵房,很多东西都打不通,现在都是各玩各的。下面的城市总要解决实际的问题,比如发工资,项目怎么交付,跟施工单位怎么谈。
压力最终给到的是城市这里,相当于每个城市总来负责领生死状,这个团队能不能hold住,看你这个城市总的能耐了。
我们在16年~2022年之间经历了所有事情,很多我们的国企合作方,现在才开始经历,我是觉得这个是国企和行业的悲哀。
他们现在也还是四级管控,有集团、有城市、有区域。但是有些企业一个大区管十五六个城市,在我看来,他们的一些区域就是形同虚设。但是,他们还拼命的想抓权,拼命的想管。
未来的架构需要很扁平。以前我在一个高度集权的公司待过,他集团虽然很臃肿,他的管理费用很高。但是它真正的做到了,他的项目总和城市总的真正的承担责任。所以为什么它的的很多城市总和营销总,等级很高。因为人家权责对等。
未来的房地产其实没必要设那么多的层级,我觉得最多三级够了,很多的区域没有用。
文化开始变化
融创现在一点儿都不卷。
他不像董小姐你这两天写的万科,我们也看了,像万科这样的公司,还有一些国企,他们那种卷的状态其实都是我们经历过的。
在很多公司,你会发现,公司越卷,基层就越不纯洁。比如加班越来越多,但是明明这个活可以不用加班就干完,非要弄得大家都在加班,显得自己非常忙,就是为了不被干掉,说白了都是无用功。
融创现在就崇尚讲真话,没有什么汇报逻辑,现在内部,倡导汇报不要超过三页的PPT。当然,这跟我们现在的人员结构有关系,裁员裁的已经快没有人了,很多地方裁了4/5。
我自己觉得,我们已经度过了地产行业里面最卷的那段岁月了。这个时候其实真正需要做的,是下沉一线去拼刺刀。
此时反而觉得,融创这帮人,现在如果出去,也是很能打的。特别是最近这一年的时间,融创的基层组织成长的非常快。尤其城市总、片区总,可能一年前,他也只能是个优秀的项目总级别,但是现在,他们去万科、龙湖这种公司去当个城市总,都是绰绰有余的。
我认识的一些朋友,当然大家走掉了就不说了,个别的还留下来的,大家感觉还是想陪融创度过这一关。现在老孙的态度,以及他的做法,还是会决定很多人的接下来的一个职业选择。
意外收获
反观这场危机给融创内部带来的变化是什么?
很多片区总、城市总、包括一些区域总裁,他们的成长非常大。我觉得这就是融创跟其他公司不一样的地方。其他公司,你越卷,其实越不敢承责,但是融创现在的城市总,是真真正正在承担责任。
举个例子,我们下面一个城市公司总经理,现在可以直接沟通到副省长、市长,这以前都是区域总去干的事。这就是融创一个很重要的变化。
今年,融创很多人都获得了快速的成长。这个成长是在一种极致的压力之下产生的——你每个月面临的是,要怎么发工资?怎么才能不被ZF约谈?在复工复产的项目中,拿到纾困基金以后,要怎么把它发挥好?
现在很反常,因为已经很少有人给我们闹事了[gf]1f602[/gf]。我们有个项目,拿到纾困资金以后,一个月的时间就复工了,复工了业主就给他们鼓掌,可见大家的预期都特别保守。
一切跟过去都很不一样了。在融创西南拆分之前,大家心气都很膨胀。听说有一次,商羽坐车经过恒大中心,他对身边人说,总有一天,我们也要把融创中心的牌子,挂到西南最高楼上面。
当时全公司只有一个声音:唯大论。感觉区域只要做的足够大,就没有风险;只要做的足够大,区域总在集团就有面子。
后来,危机爆发了。融创西南有团队专门飞到山东,找到当地一家国企,去谈一笔几个亿的资金展期。结果,当场碰见融创华北的同事也在和对方谈。一问才知道,华北谈的债务居然比西南的还要大。
梦开始的地方
当然,每个区域的情况不一样。
今年以来,华北区域强把控更多,尤其在定价、付款、人事方面。区域向下提供不了支持,但却输出了不少阻力。
哪些阻力呢?比如付款,有时候就是看区域总的心情。城市公司要付一些营销款,有些款不付的话,对现场销售阻碍很大。有的城市公司没钱付,有的城市有钱,区域也不允许付,导致一直有客诉。有一回,区域拖了两个月,终于同意付款了。解决客诉又多花了好几万块。
华北区域在人员数量上做了很大管控,核心思路是要控制费用。今年,融创华北区域把所有城市的渠道全部砍掉了。之前,华北的渠道在项目上整体占比30%—40%,甚至有的城市能到50%—60%。
定价方面,区域管的也多。有时候,地方想降价不给降,不想降价的时候,非得让降。
去年,我们城市公司不想降价,因为之前卖的还可以,也认为能够完成任务。但是,因为别的城市完不成任务,区域反过来多加了一倍的指标。后来又认为难以完成,要求我们降价,还要求增加中介佣金,让我们更加被动。
融创区域会从各个城市抽钱。第一是因为,区域人员多,花钱的地方不少,但却没有来源,只能靠各个城市。第二,华北区域抽钱是因为天津公司一直需要输血。天津公司的星耀五洲,每年要赔很多钱。
有的城市公司会不满,觉得这个时候抽钱,导致今年没有钱去支付工程款,恶性循环,工资也发不了。
今年的打法则有点凌乱。融创过往经常会变打法和思路,但是今年,甚至这个礼拜跟下个礼拜都不一样。
迟迅效应
今年,华北区域的大部分决策都是基于对区域总迟迅的发言,甚至是非官方会议的理解与揣测。
以营销为例,可能这周表态说,我们一定要跟中介多合作,让中介把货全清了;下周就变成了现在欠中介的款太多了,他们不好好帮我们,还得弄自渠;再下一个礼拜说,自渠花钱太多了,赶紧砍掉一半的人;又过了一个礼拜,变成了,自渠的人要全都砍掉。
这两年,内部人都知道,迟迅和老孙的关系出现了信任危机。因为华北一直属于纸面繁荣。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华北的城市公司上报业绩完成情况,水分很大。华北平时向集团上报,也是一样。其实城市公司每天都会上传真实的数据,但是区域基本不会导出来看,只一味让下面上报,下面就报一个漂亮的数字。
华北融创曾经在北京拿过一个项目,与某地方国资平台合作。拿地时,我们信誓旦旦地认为,拿的是最低价。没过多久,隔壁又出了一块地,地价便宜了至少3000元每平米。
去年春节前后,孙宏斌召集华北区域数名管理层开会,会上,老孙把华北的销售业绩表摔到了桌子上,大发雷霆。会还没开完,一些核心部门的负责人,就被要求收拾东西走人。
随后,华北区域区首迟迅,在一个高层小范围场合,做了深刻检讨。他条分缕析,简直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
华北的情况,老孙知道的晚。后来老孙与迟迅的关系就感觉有了点隔阂,迟迅今年的工作状态也有些变化。
今年以来,我们感觉,迟迅对很多事不是特别上心。他主要的工作是,开完会,把老孙的话上传下达一下。
举个例子。今年8、9月份,老孙在内部会上说,某个城市公司在系统上没有那么多编外人员,你们为什么有?他重点批评了华北,质疑系统编外人数最多,花钱最多,成绩不佳。迟迅回来就告诉团队,陆陆续续把渠道全干掉,不要在那个名单再出现了。
今年至今,华北区域很多城市,基本上一年什么都没干。华北很多岗位裁员,最后留了一些根本不干活的‘职称领导’,留个职称不干活,把下面能干活的人全都干掉了。然后,这个岗位就没有什么发言权了。
目前,华北区域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混日子的人依旧特别多。有很多项目停工以后,各个项目经理、营销负责人都还在,天天没事干。
有天天在家睡觉的,有带着队伍天天打‘王者荣耀’的。现在,想混的人,你跟领导关系处好了,你就掌握了在华北生存的技能。
如果明年真的市场好转了,融创缓过来了,这帮人能帮融创好好打好仗吗?我不知道。不过,这些人虽然混日子,但还是有水平的,只不过现在有点懒了。要是市场好,能赚钱了,你放心,他们比谁都勤快。
华北的人都知道,其他区域看不起华北。但华北也看不起其他区域。
天津是老孙梦开始的地方。但是这里的很多员工资历太老了。有的员工资历比别的区域总裁资历还老,他们天然看不上其他区域,认为别的区域公司司龄太低,其他区域则觉得华北倚老卖老。
未来
谈谈未来吧。
融创其实去年在筹钱方面已经做到极致。在没有人来帮我们的局面下,融创依然没有死掉,说明融创生命力非常顽强。
但是,也不能回避,过去与未来,融创都有很多值得检讨的地方。
比如人才梯队。
不客气地说,融创很多区域高管没有市场化,太稳定了。说白了,原来那些人你让他管100个亿200个亿绰绰有余,管300个亿他能努努力,但是管800亿的区域,没有人跟得上。
有的区域领导不想学习,还看不起任何公司,觉得这公司也不行,那公司也不行。谁都不看,闭门造车自己开个会,想了一堆问题,想解决的方法,然后不断的去试,这能成事吗?
当然,那些都是过去的事情了。眼下最发愁的就是大家的工资发不发的出来。现在留下的,要么就是能力好的,要么就是坚守的。真正有野心的人也会离开。
现在地产行业的大部分从业人员都不会轻易的辞职,转行也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内部评测说,离开融创的人平均有4.8个月找不到工作。
其实,今天我们抱怨,融创区域与集团支持力度不够,还不足以构成大家的烦恼。大家的烦恼是实际的,明天在哪里?要不要转行?这个地产行业我还能干多久?
未来不管市场怎样,一定是剩者为王。但是我迷茫的是,有时候你能力再强,也不一定能够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因为机会少了,而且现在地产的待业人员太多了。
今年有很多写地产人转行的文章,这种文章看多了,我就很烦,就想找一找正能量的事情。
未来职业生涯的不确定感是很大的,这个行业一定还会存在,但是有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这一席之地不是你有实力就可以得到,但是你没实力肯定不行。
我们都需要降低一些标准吧。
来源:一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