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早期的财务管理思想成果也是丰富的,值得我们去挖掘,如管仲的思想,儒、道、墨家论贫富,孟子与商鞅的治国理政思想,桑弘羊之问,值得我们去以科学的态度深入挖掘。
中国古代财务管理思想中,有的以全社会财富的增长为切入点,有的则探讨如何协调个人间的贫富差距。这些思想成果不限于财务管理领域,却也都与财务管理相关。早期代表人物有管仲、商鞅、孔子、老子、孟 子、墨子、桑弘羊等。
01
管仲变法的精髓
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展开变法。他的“四民分业,士农工商”等政策,彰显了他的治国理念。这位从商多年的政治家早就发现,工商业的盈利能力大于农业,振兴商品经济是增强国力的最佳方式。在齐国,他实施了涉及工业、税收、价格等的全面配套改革。他的措施可以总结为,“放活微观,管制宏观”。“放活微观”指的就是对内拉动商品经济发展,对外降低关税,形成“回沟”的市场集聚效应;“管制宏观”则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控,主要从财政、税收、价格三个方面入手。
02
儒、道、墨家论贫富
自古以来,解决分配问题、缓和贫富对立,一直是思想家和经济学家共同关心的命题。例如在《晏子春秋·内篇》中就有“权有无,均贫富” 的说法。儒家孔子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他认为最好的状态是福利社会,他还主张藏富于民,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对于这些主张如何落地推行,他并没有提出进一步的措施。道家老子也提倡贫富均等,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损余补短”。墨子的观点不同于儒家和道家,他承认贫富之分的存在,但若一个人有德,那么贫富之间便可以相互转化;他不同意儒家“藏富于民”的观点,主张国家先富。
03
孟子与商鞅的治国理政思想
孟子与商鞅是同一时代的人。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时,孟子游说东方;商鞅被处死后,孟子还在齐国奔波游说。比较两者治国理政思想,可以看出明显的不同。据《孟子·梁惠王》记载,孟子眼中的“王政之道” 是“耕者九一,仕者世禄”,他拥护贵族世袭体制,并致力于恢复井田制。在税赋政策上,孟子提倡实施富民政策与减税政策,“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相对于商鞅的严苛管制,孟子强调仁义治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04
桑弘羊之问
公元前 81 年,汉朝朝堂之上举办了一次关于盐铁专营政策的公开辩论会,在中国财务管理思想史上,这可以说是最伟大的一次经济政策辩论。一个叫桓宽的人翔实地记录了辩论的内容,写成一部流传至今的奇书——《盐铁论》。在这场辩论会上,桑弘羊向群儒提出了著名的“桑弘羊之问”:如果国策不落实,战争经费从哪里来?国家的财政收入从哪里来?地方割据的局面如何化解?而这三项不正是治国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吗?在《盐铁论》一书中,桑弘羊闪光的财务管理思想得到了一次生动的呈现。或许是商人世家的背景,也或许是天赋,桑弘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工商业视为“富国之本”的人,比管仲更进了一步,他的财务管理思想的最大贡献就是强调工商富国。胡寄窗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写道,桑弘羊几乎摆脱了伦理的局限,开始研究财富问题。一直以来,他的重商理念很少得到认可。而在西方,类似的重商主义直到 15 世纪以后才出现在欧洲。桑弘羊所提出和实施的所有经济政策的宗旨,并不是打压工商业,相反,他和汉武帝第一眼就看出工商业可以带来的可观利润,他们的目标是将工商业的私人利润转化为国家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