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老师:
您好!已和张崇发老师联系上了。受他委托,重提“司马迁生地”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让再呼吁呼吁。今天形成文字,请不吝赐教!
司马迁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饱含血泪撰写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通史,开了中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被后世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然而,对于司马迁这样一位历史文化名人,他的出生地究竟在陕西韩城、还是山西河津,一直存在争议,迄今悬而未决。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河津县以李志贤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文化界人士,就已开始了对“司马迁生地”问题的研究辨析。
他穷经皓首,搜集史料,写了一篇洋洋数千言的考证文章,证明“司马迁是河津人”,希望能在重修《河津县志》时予以订正。
1982年,他托在北京师范大学上学的李思殿与时任北京军区高级记者张崇发联系,张崇发通过私人关系,积极牵线搭桥,将李志贤与墨遗萍的探讨信件和文稿转给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传玺。
同时,他还向《光明日报》编辑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写信请教。
1987年,他又托我带上文稿向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史记》研究专家张大可登门请教。
其间还曾向河津县委主要领导多次写信,希望引起重视。
令人欣喜的是,张传玺教授在复信中明确指出:“此争论的前途,恐不能完全依靠今天已有的文献,要寄希望于考古发掘,如能挖得司马迁墓,或有关的简牍出土,才能把这一争论提到一个新的水平。”这为推动“司马迁生地”问题的彻底澄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近些年来,以河津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任罗乐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文史爱好者,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又写出数十篇考证文章,持续推动“司马迁生地”研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与司马迁有关的史料已经收进了河津史志、《运城市志》和山西省相关史籍中,在一些国家级的历史资料中,“司马迁生地”也由过去的“韩城”一说改为“韩城、河津”两说并存。
任罗乐研究介绍,司马家族祖墓在原康家庄、今沙樊头一带的龙背地。
司马迁因受过宫刑,按封建礼教规定,死后不能进入祖坟,其墓地可能在“河山之阳”的黄沙岭、或清涧湾小石嘴一带。
司马福先生也介绍,抗日战争时期,司马族人去西辛封村外地里埋葬司马迁遗物,包括一整套木版《史记》,不慎被日寇盗走。
河津电厂项目建设时,在西辛封村北挖出一座比司马迁还早的司马俭墓,墓中出土一把铁剑、一个铜镜、一罐钱币、一块砖质墓志,可惜没有存留下来。
2022年10月,已退休多年的张崇发先生在整理40年前与李志贤来往信件的基础上,写了一组关于“乡野奇人李志贤”的纪念文章,将“司马迁生地”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他记得上高中时读过一个河津人写的文章,说司马迁墓在辛封村西南方,一张旧河津地图中也标有迁墓的位置。由于“沙压十八村”,迁墓可能被黄沙压在西沙岭下。
山西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李思殿教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联系有关方面,动用人脉关系,通过大海捞针,终于从上海市图书馆郊外的一个藏书库里,查询出河津中学地理老师田世英发表在1964年《学术通讯》上的长文《山西省河津地区农业发展的历史地理问题》。
在研读田文过程中,张崇发没有看到关于迁墓的记载,但找到了有关“沙压十八村”的珍贵资料,还意外地发现他表姐夫李耀祥的著作《乡土旧闻》,曾是田文的参考书目之一。
于是,张崇发在网络平台发表了美篇《走向司马迁墓地的两个新路标》,他认为,以《山西省河津地区农业发展的历史地理问题》和《乡土旧闻》中提到的“沙压十八村”为突破口,寻找西辛封村当年被沙压的方位,是走向迁墓的两个新路标。
但遗憾的是,经托人查询,由于李耀祥已去世多年,《乡土旧闻》文稿也已散佚。
河津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桂禄先生读了张崇发的文章后,回想起他了解的一件事情。
大概在1971年(或1972年)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杨家巷大队社员赵振龙、张千荣等人在宗子地打井。当他们挖到一、两丈深的地方时,竟挖出四、五只铁鼎(香炉),上面插着“尺子”,在轻击铁鼎上的泥土锈物时,这几个铁鼎破碎了,没有保留下来。
宗子地的方位在今西辛封村南、西窑头村西北处。中国古代有墓葬用品“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的严格规定。“尺子”疑为木简或木牍。
张桂禄分析推断,认为宗子地打井的地方可能就是迁墓或与司马家族有关的墓地。
上述这些发现,为寻找迁墓提供了相对具体的方位线索,也为通过考古发掘迁墓来解决“司马迁生地”问题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鉴于此,我们认为,如能以考古发掘迁墓来证实“司马迁是河津人”,不仅可以解决这一旷日持久的历史悬案,还可以充分利用司马迁故居、墓地、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司马迁故里”,发展旅游产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进一步助推河津的经济文化发展。
而这一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业,远非民间力量所能为,应该引起河津市政府层面的重视和支持。
我们建议,河津市应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以政府名义出面推动,将“司马迁生地”问题的研究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一、以地方志办公室和史志研究会为基础,成立“司马迁生地”研究的专门机构,组织民间人士,加强研究工作,为发掘迁墓提供有力的文献证据。
二、以“沙压十八村”为突破口,在包括小石嘴、宗子地等在内的西沙岭一带,分期划拨土地,组织专门力量,寻找迁墓的大体方位。
三、密切注视周边地区的工程项目建设过程,建立申报管理制度,以期发掘出与迁墓有关的重要墓葬或文物。四、与上级文物管理部门积极沟通联系,适时启动迁墓考古的立项发掘工作。
以上这些内容,想请几位政协委员做成提案,联名递交河津市政协,还需您的指点和帮助。
顺颂
秋安!
张信心
2022年10月17日
文章作者
张信心,1966年生,山西河津人,199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在山西铝厂参加工作。长期从事企业政工工作,曾任中铝山西新材料有限公司多个二级单位党组织书记。现退居二线,改任专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