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杯水,如何分给6个领导?这是一道流传很广、号称可以考察一个人情商和认知的职场绝杀题。曾在社交媒体吸引6.7亿浏览和7.1万次的讨论。最近一位职场新人给K哥私信,问我如果面试时遇到这一类的题目,该怎么回答比较好。
这一类题目及其变种,如5个领导4把椅子,5个领导4根香烟,确实有可能被某些HR当做刁钻的题目丢给面试者。
其实,这不只是对面试者形式上的“为难”,也确实具有一定的实操意义。比如宴请来宾,定的包厢和人数不匹配;接待考察团,安排的车辆不够用等非常规状况,都极可能上演“5杯水6个领导”的现实版。今天K哥就和大家聊聊,我对这类问题的看法。
01
抖机灵法
关于这类问题的“答案”,网上一搜一大推,其中最多的是恶搞、吐槽,比如对领导说“抱歉各位领导我迟到了,自罚五杯”,““故意把水打翻,让领导在桌上抢着喝”。其中也不乏抖机灵抖得很有分析价值的方法。
比如,有人建议把5杯水“技巧性”的摆在6个领导面前,每两个领导中间放一杯,谁喝谁不喝,让他们自己斟酌。这貌似解决了问题,实际上是典型的矛盾转移,把自己的问题,不动声色的转移给了6位领导。
大家想一下,如果6位领导有级别差异,但凡明白点职场伦理,肯定是级别最低的那位喝不到,你猜他会不会有想法?如果6位领导中,有几位平级,这是想让领导们“拼手速”吗,谁丢得起这人?
当然,网友中间也有抖得比较好的“机灵”,比如,一位网友的解决方案是“告知6位领导,疫情期间最好喝瓶装水,然后再机智地把水杯换掉”。能在电光火石之间,想到这个方法化解尴尬,确实是个人才,但我们能保障在出纰漏的关键时刻,总能抖出这么绝妙的“机灵”吗?如果6位领导面前不是5杯水,而是5个写着领导名字的台牌(由于主办方疏忽,遗漏了一位领导台牌),这招还能套用吗?
02
“不均”就让它“寡”
千万避免“落单”
为什么提到台牌,因为这是K哥亲身经历的故事。刚参加工作时,公司举办一场发布活动,邀请了几位知名人士帮忙站台。制作嘉宾台牌的活由我负责,后来到活动现场,发现台牌少了一个。嘉宾们马上入座,再去现做也来不及了。这事如果放任不管,肯定会让那位没有台牌的嘉宾不舒服,甚至会觉得我们故意轻视他。我赶紧向现场的总经理汇报,老总听了让我马上把主席台上所有的台牌都收掉。然后对活动主持人交代了两句,主持人在介绍嘉宾的时候,一句“主席台上的几位嘉宾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他们是…”轻轻带过。
K哥当时年轻,还不太明白,只是少了一个台牌,总经理为啥要把所有的台牌都拿掉,后来经历多了才回过味来。不患寡而患不均,是赤裸裸的人性,有些时候如果不能保证“均”,那就索性让它“寡”,反而会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就像有人准备发烟的时候,发现盒里只有4根烟,身边却有5个人,那就一句“吸烟有害健康,今天咱们都不抽了”,然后把烟盒揣兜里,全妥了。
还有一点要注意,有些时候并不适合把所有“不够数”的东西都“寡”掉,比如6位领导,房间里只有5把椅子,怎么处理?把所有的椅子都搬走?屋里连把椅子都没有,想想也不太合适吧。这时候要记住另一个原则,千万不要让人“落单”,5位领导坐着,只有1个人站着,会让站着的那位非常尴尬和难堪。最好的办法,是再搬走一把(两把)椅子,四个坐着,两个站着,氛围绝对会比让落单的领导“罚站”要和谐很多。
03
灵活调整规划
我们如果把“5杯水6个领导”的问题,放到一定的场景中,想象得更深入一些,还可以采用灵活调整计划的办法,加以规避。比如,有没有可能通过其他安排,绕过或避免“5杯水6个领导”这一尴尬情节的出现。
这一点K哥同样可以现身说法一下。有一次接待一家合作单位的团队来司洽商,事先说的是来4位负责人,到公司才发现每人还都带了位助理,本来安排好的包间餐桌,一下变得不够用了。没办法,马上改变原定规划,本来计划10点钟会谈,11点半用餐,临时增加一个现场参观的环节,把用餐时间推迟到12点钟,多争取的半个小时,足以让下面的人更从容、更妥当地安排其他用餐方案。
解决尴尬,不一定要死磕硬拗,想办法绕过尴尬,同样是一种有效思路。你是主人,领导是客,所谓客随主便,在可能的情况下,稍微调整一下领导们的行程时间,别说多准备一杯水,就算多准备一屋子水也来得及吧。
04
正视问题,深刻归因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 有术无道,止于道。上面说了那么多,K哥觉得还没说到根上,只是停留在“术”的层面。真正解决“6个人5杯水”这类问题的王道解方,是正视问题,深刻归因。
丰田公司有一个著名的“丰田五问法”,其实就是经典的归因案例:
机器停了,为什么?——运转超负荷,保险丝熔断;
运转超负荷,为什么?——轴承润滑不足;
润滑不足,为什么?——润滑泵不能供油;
不能供油,为什么?——油泵轴磨损,导致松动;
油泵轴磨损,为什么?——没有安装过滤器,导致铁屑混入;
经过5层归因回溯,最终得出结论,机器重新运转解决方案就是:安装过滤器。
“6人5杯水”的情况,也需要这样的归因追溯,好好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是谁的责任,如何制度性避免这类问题再次发生…相对各种或机智或运气的解决方法,这才是最应该做的根本。
很多人认为这一类的题目,可以考察一个人情商和反应,K哥并不否认这一点。但我想强调的是,一个人完全不必把察言观色、八面玲珑,当成自己最大的追求,并沾沾自喜把所谓的“高情商”当成自己最值得炫耀的资本。专业领域的建树、自身的硬条件够出色,同样不能偏废,甚至更重要。这样我们也许更会有底气,而不至于被领导的一个微表情吓得整天胡思乱想了。如果有可能,还是尽量在高情商和硬实力之间,寻找一个平衡,毕竟生活不易,艺不压身,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