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天起,毛主席就从来没有放弃过两岸统一的决心。而且,他老人家也从来没有放弃与老对手蒋介石的沟通,只不过方式比较特别。
1975初,台湾,蒋介石府邸。风烛残年的蒋介石向国民党元老陈立夫交代了一个令他“目瞪口呆”的任务。
不久之后,香港报纸就出现了一篇爆炸性的文章,作者就是陈立夫,文章的主旨是欢迎毛主席到台湾与蒋介石一叙“旧情”,共同造福全国人民。
毛主席闻之,立刻向对岸这位与自己“纠缠”了一生的“老朋友”做出了积极回应,并向担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的小平同志嘱托道:“你可以代表我去台湾,要尽快实现‘三通’。”
那么,毛主席是用哪些特别的方式与蒋介石在沟通呢?
喊了一辈子“反攻大陆”的蒋介石为何突然邀请毛主席 “叙旧”?
毛主席又为何向这位老对手做出了积极回应?
身负重任的邓小平同志将如何完成毛主席的嘱托呢?
霹雳手段和菩萨心肠
1950年上半年,粟裕同志统领数十万解放军在东南沿海地区日夜操练,枕戈待旦,就等着毛主席一声令下,跨海攻坚,统一全中国。
此时,美国对老蒋也已经没啥信心,已经放出话来要放弃台湾。鸡贼的英国人都已闻风而动,甚至已经通过香港的中介向新中国表达了做点生意的期待:“军舰、飞机看一看,价格合理,包教包会,童叟无欺。”
此时的老蒋情绪已经跌破冰点,都已经打算好跑到菲律宾安度晚年了。
结果,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改变了“弃台”的想法,老蒋才捡了一条命,这不是夸张,是真捡了一条命。为啥这么说呢?
因为朝鲜战争爆发前,美国人不但想扶植陈诚上台,取代老蒋,私底下还联系了佛吉尼亚军校毕业的伪军总司令孙立人,双方达成发动兵变,囚禁老蒋的协议。同时,美军也有计划武力占台。
不过美国人嘴太大,把孙立人的事泄露了出去,所以后来老蒋把孙立人变成了第二个张学良,关了33年,孙立人连冤都没喊过。
美军在朝鲜被志愿军打得晕头转向的时候,杜鲁门就喊出来“台湾位置未定”,已经琢磨分裂两岸了。但是老蒋一心想着“反攻大陆”,就没理他这个茬。所以说美、蒋只是同床异梦,互相利用。
1954年9月,美、台签订了“共同防御协议”。老蒋心情大好,闹得挺欢,但很快就被我们拉了清单。
协议刚签订,毛主席就让叶飞将军拿大炮给金门犁了一通地。一个礼拜以后,杜勒斯又窜访台湾,然后,金门又被犁了一遍。气得金门岛上的伪军一听见美国这词,就开始骂大街。
紧接着1955年初,携朝鲜战争余威的我军一举拿下一江山岛和大、小陈岛。台岛震恐,老蒋大骇。
毛主席雄才大略,运筹帷幄,虽然一直没有放弃和平统一台湾的战略,但老人家太了解老蒋这个老对手了,必须先用霹雳手段,才能对他彰显菩萨心肠。
1956年5月,周总理在接见外宾的时候,对老蒋公开传达了一个口风:只要你回来,就是大功一件,人民会饶恕你的!同时,毛主席也创造性地提出“第三次国共合作”。
老蒋当时内政不稳,美国又靠不住,一听到这消息,立刻心动了,遂开始琢磨与大陆的“沟通”问题。
要联系,总得有个中间人吧,那谁合适呢?
思来想去,老蒋想到了一个人:著名学者曹聚仁。
这位曹老师不但有文化,而且还有些政治头脑,他和国共两党的关系都不错,但大陆解放时,他跑到了香港定居,一副置身事外的姿态,挺高明。
所以,老蒋让小蒋用军舰把这位曹老师秘密接到了台湾,向他说明了想和大陆沟通的想法,然后拜托他到大陆了解一下沟通的可行性。
那么,这位曹老师能圆满完成任务吗?
明月依然在,何时彩云归
1956年7月,曹老师抵达北京,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会谈中,周总理提出:“第三次国共合作的目的就是要统一祖国。只要统一,其他的事情都可以坐下来慢慢谈。”
10月,毛主席又接见了曹老师,并提出了很多针对“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建设性意见。同时,还建议曹老师到庐山走走。
中国那么大,为什么毛主席会单提庐山呢?
因为老蒋对庐山的感情特别深。庐山风景好、气候佳,1933年,老蒋还在庐山买下了一座英国人的别墅,改造完工以后,累计在这住了13年。1948年,老蒋还在别墅门口的大石头上亲笔题写了“美庐”两字。建国后,“美庐”被收归国有,作为中央的招待所,很多重要会议都是在这举行。
毛主席知道老蒋在大陆就惦记两个地方,一个是老家奉化的祖坟,另一个就是“美庐”,所以让曹老师亲自去看看。
曹老师也不辞辛苦,跑到庐山和奉化,给“美庐”和老蒋的祖坟拍了一堆照片,然后给老蒋写了封信,告诉老蒋:人家共产党把“美庐”和你们家祖坟保护得很好。“美庐”那里,你的轿子、宋美龄的钢琴,还有别的老物件纹丝未动。随信,曹老师还把拍得好的照片也寄了过去。
老蒋看到信后,被毛主席的博大胸怀折服,让曹老师转达了谢意。毛主席闻之后,大度地表示:老蒋要是能回来,可以在庐山养老,我们给他腾地方。
毛主席已经对老蒋表达了足够的善意,结果老蒋记吃不记打,趁着中苏矛盾,1958年又开始做起来“反攻大陆”的美梦,没事骚扰我东南沿海。毛主席也没客气,命令叶飞将军发动了解放军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炮击行动——“炮击金门”。一顿胖揍下来,吓得蒋介石一直没睡好觉。
此时,美国又开始怂恿老蒋把兵力撤出金门和马祖,妄图用这种使台湾彻底远离大陆的方式造成我国分裂。蒋介石倒没犯傻,琢磨着大陆打金门,你们美国军舰跑得比谁都快,要是听你的,那我自己就悬了。所以,老蒋没同意撤兵。
同时,美国人这点小阴谋根本逃不过毛主席的火眼金睛,老人家很快下令:单日子打金门,双日子不打,给伪军们留了条活路。只要伪军在金门不走,美国人的阴谋就没法得逞。10月份,毛主席又亲自起草了《告台湾同胞书》,告诉老蒋:咱可以接着谈。
1950年代末,美国人还在继续折腾老蒋,让他在台湾搞“民主选举”,连胡适都成了“总统”候选人,这把老蒋气得够呛,更认为美国人靠不住。
毛主席和周总理则在北京请曹老师吃了个饭,席间,毛主席语重心长说道:“只要蒋介石父子能抵制美国,那合作还是可以谈的。
此间,有其他的民主人士问道如果美国人走了,那台湾的援助也就断了,如何是好?毛主席答道:“我们管!”
这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气魄!
曹老师将毛主席的话告诉老蒋时,老蒋还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总是将信将疑。不久之后,针对台湾岛内要搞“民主选举”,在得到毛主席的公开回应后,他才消除大部分疑虑,开始考虑毛主席提出的统一条件。
1960年代初,周总理将毛主席对台湾和平统一的构想总结为“一纲四目”。
1963年,周总理特意委托与老蒋和陈诚关系都不错的张治中将军将“一纲四目”进行了转达。
毛主席也亲自告诉曹老师“一纲四目”是大陆的官方意见,让老蒋不必担心,如果老蒋有什么意见,可以尽管提。
曹老师到台湾与老蒋面谈后,老蒋父子和陈诚等国民党高层对“一纲四目”进行了仔细研究,也提出来一些不同的意见。曹老师则不辞辛劳,往返于两岸,穿针引线。
1965年7月,毛主席在与曹老师会谈时,即兴作词一首《临江仙》,其中一句“明月依然在,何时彩云归”,真诚表达了对老蒋回归大陆的欢迎。
在曹老师将毛主席的手书交给老蒋后,老蒋非常感谢,同时根据双方沟通的结果,拟出了6条建议,托曹老师向毛主席转达。
这6条分别是:
一、老蒋率部回归大陆,仍担任国民党总裁,可以居住在浙江以外的任何地方,庐山划给他作为居住和办公的地点。
二、小蒋担任台湾省省长。台湾交出军权和外交权,“耕者有其田”政策可以执行,其他方面由台湾自己做主。
三、台湾不要外部援助,有困难,中央负责拨款。
四、台湾“海、空军”纳入解放军麾下,陆军保留4个师,3个在台湾,1个在厦门、金门。
五、厦门、金门合并为两岸的过渡地带。
六、台湾的大小官员原位不动,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不变,生活水平不能降低。
这些条件都是通过曹老师与毛主席经过反复沟通后的结果,双方基本达成了一致。
可惜从1966年开始,双方的沟通中断。不过,1968年,周总理出面保护了老蒋在老家的老屋和祖坟。老蒋对我党甚为感激。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主席在会见期间笑谈老蒋是中、美双方的“老朋友”,自己和老蒋的交情比他与美国的时间长。老蒋得知后,开始了沉思。
当时,我国的外交局面一片大好,台湾在国际上越来越孤立。老蒋觉得这时候提出和谈,总有点要投降的意思。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不过,毛主席对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大度,委托廖承志同志(他的父亲就是国民党元老廖仲恺)发表讲话,表达了对台湾同胞到大陆参观、探亲访友的欢迎,并承诺保证大家的安全。
这回老蒋犯了难,为什么呢?
君且去,不须顾
1972年,曹老师病逝了。老蒋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与大陆进行沟通。
就在老蒋嘬牙花子的时候,毛主席主动派人与他沟通了,是谁呢?
是92岁高龄、在国共两党都德高望重的章士钊老先生。
1973年5月,章士钊先生不顾年老多病,毅然前往香港,并且不负重托,通过各种关系又与国民党方面建立了联系。可令人惋惜的是,老先生因为过度劳累,于7月逝世,两岸的联系又断了。
对岸的老蒋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只能采用特殊的方式与大陆建立联系。1975年春节过后,他秘密召见了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委托他到香港通过秘密渠道与大陆建立联系,邀请毛主席访台。
心急如焚的陈立夫到了香港以后,不但传递了老蒋的信息,而且还在报纸发表了文章,公开欢迎毛主席到台湾访问。
毛主席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但彼时,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身体都已抱恙。于是老人家找来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小平同志,深切地嘱托道:“我的身体不行了,你可以代表我去台湾,要尽快实现‘三通’。”
可还没等小平同志成行,老蒋却在1975年4月5日离世。
老蒋出殡
当工作人员将这个消息告诉毛主席时,老人家只是默默地回答道:“知道了。”据说,毛主席还为老蒋举办了一个私人的追悼会,期间,一曲送别词反复播放。几日后,毛主席将送别词中的一句改为了“君且去,不须顾”。
毛主席和周总理逝世后,小平同志接过了两岸统一的重任。
1979年元旦,小平同志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将蒋经国称为“老同学”。蒋经国得知后十分高兴,并公开表态:只有一个中国。
只可惜,在两岸交流日渐加深的时候,1988年,蒋经国也撒手人寰。闻之,小平同志扼腕叹息道:“有件事,这辈子恐怕干不成了。”
1997年,小平同志也带着与毛主席和周总理同样的遗憾走完了伟大的人生。
但,两岸统一的历史大势终不会改变!毛主席、周总理、小平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夙愿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