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已成为影响粮食与能源安全的重要风险。能源方面,近年来海外主要国家新能源快速推进、传统能源退出过快,导致极端天气对能源价格的影响弹性变大;粮食方面,极端天气短期会扰动粮食供给,但并不足以导致粮食危机,全球粮食危机往往与地缘政治、石油危机等叠加产生。
向前看,极端天气事件或不再“极端”,今冬拉尼娜现象或再现。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下,全球能源系统、粮食系统的稳定性在下降,这将放大极端天气对能源、粮食价格的影响,持续影响海外通胀水平,从而加剧全球经济衰退风险。
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的根源何在?
首先,从自然的角度看,极端天气本身是一种周期性的自然现象。科学家们发现许多极端天气现象相互关联,具有聚类的特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便是其中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全球极端天气聚类现象。
其次,全球变暖加速气候变化,为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滋生“温床”。气候变暖会改变全球的海洋和大气环流形势,加剧了气候系统的内在不稳定性,更易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最典型的例证就是近些年频繁席卷大陆的高温热浪。
极端天气放大了能源系统的不稳定性
一般情况下,极端天气从供需两端对能源系统产生影响。供给端,极端天气扰动水电和风电供给,从而造成电力紧张;需求端,极端天气加剧用电和燃气需求。但值得注意的是,极端天气对能源系统的影响,近年来明显放大,甚至多次触发能源危机预警。我们分析,这与近年来部分国家新能源激进推进、而传统能源退出过快有关,这使得极端天气对能源系统的影响弹性变大。
极端天气并不是粮食危机的直接诱因
极端天气事件在短期会扰动全球粮食产量,但并不是导致粮食危机的主要诱因。一则,全球粮食产需基本平衡,极端天气难以导致全球粮食出现大的减产危机;二则,全球粮食供需区域性矛盾突出,使其容易受到外部扰动。因此,全球粮食危机往往与地缘政治、石油危机等叠加产生,其背后也有美国粮食霸权的影响。
未来,极端天气会如何演绎?
未来,极端天气事件或不再“极端”。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预测,人类遭受极端天气事件的概率将随未来全球气温升高的程度而不断扩大。当全球气温分别控制在比工业化之前水平高1.5℃和2℃时,世界每十年遭受极端高温事件的概率是工业化前的4.1倍和5.6倍;遭受极端降水事件的概率是工业化前的1.5倍和1.7倍;遭受极端干旱事件的概率是工业化前的2.0倍和2.4倍。
若“三峰”拉尼娜来袭,能源与粮食市场如何演绎?
今年冬季,拉尼娜现象或再现,从而可能导致本世纪首次“三峰”拉尼娜现象。
对于能源来讲,俄乌冲突持续下,当前海外尤其欧洲能源系统极为脆弱,若冷冬预期继续兑现,海外能源需求或进一步上升,从而加剧能源价格波动。
对于粮食来讲,拉尼娜主要对小麦与大豆产生影响,从目前种植与收割进度来看,影响可能有限。但我们认为,全球粮食危机隐忧尚存,主要受到欧洲能源危机演化的化肥紧张以及俄乌冲突持续下乌克兰粮食出口管制的政策变化。
风险提示:国际政治局势演化超预期,全球天气变化影响超预期。
本文源自券商研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