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持续低迷,上市公司回购却大潮暗涌。
Wind数据显示,10月19日A股就有15家公司发布回购相关公告,其中2家为股东大会通过,3家为董事会预案,10家为回购完成公告。
而若从全年来看,截至10月19日,A股上市公司总回购金额已近1600亿元。其中,816家上市公司回购金额超过百万元,188家上市公司回购金额超亿元,荣盛石化(002493.SZ)、美的集团(000333.SZ)、恒力石化(600346.SH)、顺丰控股(002352.SZ)、比亚迪(002594.SZ)、海尔智家(600690.SH)等13家公司已回购金额超过10亿元。
同样的情况在港股亦有出现。根据统计,港股上市公司今年累计回购金额达到744.44亿港元,其中10月18日数据显示,36家公司在当日发布回购公告,其中北控水务集团回购股份最多,达到578.40万股。而从回购金额来看,友邦保险涉及金额最大,达到1.78亿港元。
“2018年10月新《公司法》修订后,A股回购逐步常态化。近期A股出现的回购潮背后,显现上市公司多基于市值管理和股权激励为目的,通过公开市场集中竞价主动开展股份回购,而港股市场则可能多为市值管理目的。”广东金融学院金融与投资学院教授郑荣年告诉经济观察网记者。
创金合信基金金融地产研究员胡致柏亦向记者表示,今年以来海外环境十分动荡,国内经济增长也面临压力,资本市场风险偏好处于低位,A股走势相对一般。由于对经济预期相对悲观,企业在资本开支方面较为谨慎,更愿意将现金留在手里。叠加今年以来市场震荡下行,上市公司普遍处于历史较低估值水平,此时进行回购成本更低且有助于提振市场对公司的信心。
“在此背景下,今年A股回购金额已创历史新高。伴随着回购制度的逐步完善,加上市场依旧处于底部震荡状态,预计后续持续会有更多的上市公司回购预案公布。”胡致柏称。
01
回购大潮汹涌
通过A股历史数据来看,最近一次回购潮发生在2018年,彼时市场累计回购超过930次,涉及公司超过630家,累计金额超过350亿。而2022年截至10月19日,A股上市公司共回购1510次,涉及上市公司1100家,回购金额1599亿元,回购金额相比2018增长了2.5倍以上。
“上市公司回购潮背后,一方面是认为公司当前价值被严重低估;另一方面是对公司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回购股份进行注销或者股权激励。”排排网财富研究部副总监刘有华对记者表示,“当前市场底部特征非常明显,上市公司三季报悲观预期也在股价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因此对于公司而言是非常好的回购时机。”
而在郑荣年看来,今年A股出现的上市公司回购潮背后,政策的推动力也不可忽视。
10月14日,证监会宣布对《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以下简称《回购规则》)部分条款进行修订。具体规则上,回购触发条件得到改善,由“连续20个交易日内公司股票收盘价格跌幅累计达到30%”调整为“连续20个交易日内公司股票收盘价格跌幅累计达到25%”;回购股份实施条件中关于“上市满1年”的要求调整为“上市满6个月”;将以集中竞价方式回购股份的窗口期由季度报告、业绩预告和业绩快报公告前10个交易日内缩短为5个交易日内,并相应调整回购股份竞价减持的窗口期,以保持两者一致等。
“本次《回购规则》的修订,意在鼓励上市公司回购和董监高增持,以提振市场和产业信心,重点在于回购条件的放松以及对股份回购和董监高增持的条件进行松绑。降低回购和增持的门槛有助于引导更多上市公司参与回购和增持,在市场下行期有助于托底和增强信心。从历史上看,监管过往对回购政策的松绑时间点基本与市场低点相对应,此次在市场经过大幅下行后出台回购松绑政策,有助于市场底部的进一步夯实。”胡致柏称。
与此同时,记者还发现,今年A股回购金额主要集中在央企国企控股和基本面稳定的上市公司中,并呈现一定结构性。在行业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15日,医药、机械和计算机行业发布回购预案的公司数量最多,通信、家电、计算机行业发布预案的公司数量占比最高,超过30%,发布预案的公司2022年以来的涨跌幅中位数为-22.4%,市值中位数为70.8亿元。
对此,格上富信高级宏观研究员谈叶辉指出,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国资委在今年5月发布的《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文件中提出了“依法依规、适时运用上市公司回购、控股股东及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增减持等手段,引导上市公司价值合理回归,助力企业良性发展”等要求。
02
港股市场亦是舞台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上演回购潮的舞台并不只有A股市场,港股同样如此。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19日,今年港股已有212家公司完成回购,累计金额达到744.44亿港元,创下历史新高。其中近一个月内就有188.55亿港元回购,关联公司中涉及金额最大的前三家分别是腾讯控股(0700.HK)、友邦保险(1299.HK)和药明生物(2269.HK)。
在谈叶辉看来,港股今年的回购家数与金额均创历史新高,并且在持续扩散中,其背后原因在于港股经历了近两年的持续下跌后,估值已经处于历史的极值水平,这是一次系统性的回购潮。
“本轮港股回购潮的显著特点是回购主体比较集中。比如腾讯自8月以来的回购金额超过130亿,占本轮港股整体回购金额的比重超过20%,今年以来累计回购金额超过230亿;友邦保险自8月以来的回购金额也超过50亿,今年以来的累计回购金额超过180亿。仅两家上市公司的回购金额就占到总体的1/3左右,一方面说明单个公司的回购力度较大,另一方面也说明其他上市公司的回购数量和金额并没有呈现多点开花的局面。”创金合信港股通成长基金经理李志武向记者表示。
整理数据信息还可以发现,在近期港股回购潮中,科网股、金融股以及“三桶油”的戏份较为突出,在此基础上,回购公司又多数以行业龙头为主,或者是近几年整体增长相对稳定的企业为多。
对此,三十三度资本基金经理程靓告诉记者,因为这类公司相对现金流充沛,回购整体规模较大。根据统计,今年有9家回购规模超过10亿,以腾讯为例,其回购超过240亿,属于大手笔回购。回购持续性强,仍旧以腾讯来说,截止目前回购次数超过70次,属于频繁性回购,这在历史上相对是少见的。
“当前科网股、金融股和‘三桶油’的增持除了本身现金充沛以外,更多层面上是公司对整体估值的认可,在这点上我们通过历史的PE等数据对比是可以得到较为明确的认识,最后则是这些较大市值的增持对市场稳定作用更强。”程靓表示。
而李志武则认为,从目前情况看,本次港股回购潮更多体现的是上市公司单体行为,个别公司的回购金额较大,行业并没有出现全面爆发的回购局面;此外,各个公司回购的意图差异较大,对于行业的代表性不是足够强,因此,是否反映行业进入回暖,还需综合其他分析指标进行判断。
“总的来说,上市公司回购行为对于判断市场的短期趋势是一个较好的指标,但不是所有的回购行为都会导致股价上涨。回购行为对于股价的长期影响也存在着不同的结论,需要小心甄别。”郑荣年强调称。
03
难得的布局良机?
实际上,随着上市公司回购潮此起彼伏,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市场投资的风口已到。
“在市场情绪低迷之际,回购制度的优化叠加上市公司加大回购力度毫无疑问将极大的增强投资人的信心,也会提升A股市场的吸引力,但回购的核心还是在于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目前无论A股还是港股,在传统出白马股的医药、医疗、家电等板块,已经有大量优质的企业股价被错杀,从中长期的角度来说,出现了难得一遇的投资机会。”谈叶辉表示。
胡致柏也指出,近期回购和增持政策的松绑,可以被视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一部分,中长期看有助于资本市场制度进一步完善,从而提高市场中长期投资价值。“短期看,A股市场当前处于筑底反弹阶段,政策释放暖意有助于市场信心的修复,助力本轮反弹延续。建议关注经过长期调整,估值处于底部的医药板块;代表经济转型方向的制造业行业,特别是数字经济和新能源产业链、半导体产业链等高端制造业方向;持续受益于政策推动的信创产业。”
而在港股方面,李志武对于后市的发展较为乐观。
在他看来,对于长线投资者而言,市场已经进入了极为难得的布局良机。如前所述,港股的估值接近历史悲观极值点位置,安全边际极高,历史经验看,这种极值位置往后的回报无论是胜率还是赔率都相当可观。目前来看,所有冲击已经大部分反映在股价上,冲击最猛烈的时候已经过去或者即将过去;最后,从周期角度看,熊市底部无不是各种利空横飞,牛市顶部都是欢欣鼓舞,但利空终究会过去,黎明终究会到来,只要对中国经济有信心,时间大概率是朋友。
“板块方面,由于港股的各个行业都出现了无差别下跌,长期看整体都具有贝塔机会,其中,我们更看好符合国家转型方向的长期成长性行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此外,由于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国际政治经济格局面临重塑,建议关注国家安全(能源安全、供应链安全等)发展角度下的投资机会,如油运、火电、芯片行业等;短期看,可以关注海外衰退预期下的受益行业,如黄金等。”李志武向记者表示。
“无论A股还是港股,短期来说,整体关注估值为主,行业增速为辅,对外整体国际形势并不是非常明朗,同时预期明年全球经济增速存在进一步回落的可能,那么我们在出口等方面将会受阻。对内地产虽有扶持,但是调控目标不变,工业投资规模下降和居民消信心不足的情况下,那么后续要看政策对于这些问题如何进行有效的激活,才能更近一步的确认投资机会。”程靓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