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既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举措,也是应对当前复杂严峻形势、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现实选择。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打造“三无”“三可”营商环境,提高政务服务水平,促进市场主体倍增,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取得了扎实成效。
与日俱“优”的营商环境,已经成为全方位推动运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能”。
深化“放管服”
足额释放“改革红利”
取消19项、承接22项、下放14项行政审批事项,推出231项“马上办”事项清单,发布218项“一件事一次办”高频服务套餐,梳理规范50项标准化全链条服务套餐……
去年以来,按照省政府要求,我市严格落实“简政放权”相关部署,从根本上对治理能力进行了再优化、再设计。
改革,除了流程和程序上的革新,更有具体事件和场景的突破——
强力推进“工改”,目前共完成工改系统网上审批项目735项,排名全省第二;
助力企业开办,持续压缩市场主体开办时间,网上提交申请全部在0.5个工作日内办结;
推行新设市场主体“零成本”,为新设立市场主体免费提供首套印章,免费发放税务UKey,免费帮办代办,免费复印证件;
市县两级全面实现市场主体开办“全帮办、半日办、零成本”;
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截至8月底,全市四种改革方式共办理13102件,惠及企业12932户,被省里考核评定为优秀等次;
全力推进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我市在全省率先全面启动核准类承诺制改革,备案类承诺制已完成立项审批事项93项;
扎实推进“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工作,全市12个开发区集成推进“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项目共97个,总投资281.7亿元,供应标准地7021.3亩;
着力推进“跨省通办”“全域通办”向快办、易办转变。推动我市与渭南、三门峡、临汾等市的区域通办;与山东德州、宁夏中卫等黄河流域干线6省(自治区)20市172县(市、区)共同签订《黄河流域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协议》,推出两批关中平原城市群“跨省通办”事项清单……
改革,同样离不开考核与督查的推进、巩固。
早在2020年,我市就将优化营商环境列入市委“五抓一优一促”经济工作主抓手主要内容,同时优化营商环境被列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进行单项考核。特别是从今年7月起,又通过后台抓取数据方式强化对各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日常监管,市县两级齐抓共管营商环境的良好态势初步形成。
截至8月份,全市纪检监察机关累计开展2轮32次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监督检查,发现各类破坏营商环境问题线索119条,挂牌督办46件,目前办结45件。全市共查处破坏营商环境案件166起,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90人。
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并辅以制度保障,形成了优化营商环境“顶层设计、高位推动、督导考核、协同联动”的“运城特色”,推动着我市营商环境逐年向优:
2021年,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排名全省第一。今年6月2日,我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获得国务院通报予以督查激励。在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我市是唯一获此殊荣的地市。
提高服务质效
创新破解“关键小事”
“放管服”改革包括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个方面,其中“放”是立足点,“管”是着力点,“服”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整体而言,“放管服”是手段,优化营商环境才是目的。把群众和市场主体的“关键小事”当作政府的“心头大事”,打通梗阻、畅通循环,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放管服”改革是不二法门。
今年5月18日,山西大禹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大禹生物)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我省2022年上市“第一股”,也成为运城市第一家在北交所上市的公司。
大禹生物董事长闫和平说:“上市不仅能更好地解决融资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企业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在更高的平台上推动企业更健康、更可持续、更高质量发展。”
企业上市,只是芮城县落实惠企政策,助推市场主体提质增效的显性成果。
采取“政策找人”方式,主动为企业减税降费4.2亿元,协调解决问题100余个;建立“市县合作”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发放中小微企业贷款27.69亿元,较上年增长15%;先后为宏光医玻公司争取各类信用贷款和过桥资金4亿余元,彻底解决了企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
今年以来,芮城县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指引,以要素保障为重点,大力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实现了全县重点企业顶天立地、小微企业星光灿烂的生动局面。目前,以大禹上市为引领,亚宝整合、证道投产、大唐重生、宏光脱困、西建转型、国臣发力、南通分变子、中联落地、金冠股改等十大龙头项目竞相争辉。
今年以来,我市将便民利企作为提升政务服务能力的主战场和试金石,铸造了一系列服务品牌,摸索出了一大批好经验——
打造“好运办”政务服务品牌。以打造“更高标准、更高效率、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好运办”运城政务服务品牌为统领,各县(市、区)全部构建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政务服务品牌,有效推进了全市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
推行“四零服务”机制。在涉企服务事项上,推行以零距离、零收费、零延迟和零投诉为主要内容的“四零”服务机制,被省政府列为创新案例;
提升政务服务便民化水平。在全省首家实现“7×24小时不打烊”自助政务服务超市市县两级全覆盖,市县两级全面推行“5+2”政务服务模式,推动建立完善147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
强化社会监督。在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受理中心设立优化营商环境投诉咨询专席,强化“好差评”系统结果运用,以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营商环境的评价标准;
帮办体系提档升级。积极构建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建立、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帮办体系,全市帮办代办网点由2021年年底的510个增加到如今的1206个,帮办代办户数占到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60%以上;
培育市场主体。引导万达、东星、新象城、欢乐港等商贸综合体转变经营理念,调整优化商品品类,丰富体验式业态,向“商品+服务”转型。支持重点商贸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资源整合,打造大型、专业、品质高、业态好的大型连锁商超企业,荣河1+1超市、万荣易家超市在中心城区投资建设连锁超市15家,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知名度的区域品牌……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通过做好优化服务的“乘法”,我市政务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服务方式高效精细,利企便民特色明显,逐步实现着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培育市场主体
逆势推动“量质双升”
营商环境优不优,企业最有发言权。政务服务能力强不强,市场主体感受最直接。“放管服”改革的成果,归根结底还是要体现在老百姓和市场主体的获得感中。
今年以来,为有效应对疫情影响,市县两级财政投入9500万元发放数字消费券,以激活消费市场,助推商贸服务业复市复营——
截至8月5日核销结束,市财政1000万元通用数字消费券,累计核销996.76万元,拉动消费5986.85万元,杠杆系数6.01;
截至8月30日,我市共发放8批汽车消费补贴资金,共计1948.9万元,涉及车辆6143台,拉动消费8亿元;
13个县(市、区)累计核销数字消费券4527.17万元,拉动消费2.47亿元……
这些措施在给市民带来实惠的同时,也有效激活了消费市场。
对市场主体的帮扶,还体现在特殊时刻的要素保障上——
截至8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17.46亿元,同比增长18.69%,全省排名第一;
市财政安排市场主体发展资金3.448亿元,全部按进度落实到位;
全市新增退税减税缓税43.68亿元,全市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449户次,加计扣除税额1.81亿元;
全市出让建设用地194宗,出让面积529.6979公顷。处置批而未供土地2649.1634亩,处置闲置土地796.7085亩,有效保障市场主体发展用地需求;
全市累计培育技术经理人527名、企业政策联络员530名,累计促成技术合同交易额达136.41亿元;
全市争取批准使用能耗项目有64个,涉及能耗增量56个项目,合计增加能耗73.85万吨……
不管是相关助企纾困政策的落实,还是在具体推进实施中的创新,我市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催生发展动力,推动市场主体持续快速增长。
全市市场主体倍增工作在今年一季度取得首季“开门红”的基础上,各项工作持续稳居全省前列,“增量”的旧优势继续保持,“提质”的新优势又渐走强:
市场主体增速明显加快。截至8月末,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50.2万户,比2021年年底净增长17.64%,提前一季度完成全年预期目标任务。1月—8月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0.7万户,增长量排名全省第一,同比增长118.42%,日均新登记市场主体445户,达到去年同期的1.6倍以上;
新登记市场主体质量有效改善。截至8月末,全市新登记企业29034户,其中新登记二三产企业22605户,净增长19437户,净增长率20.13%,涉企各项指标均排名全省第一;
市场主体千人拥有率稳步提升。目前,全市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105.17户,较2021年年末的90.27户上升了14.9户,首次实现破百;
新办涉税市场主体增长迅速。截至8月末,全市新增涉税市场主体70624户,较2021年年底的150539户净增长46.91%。其中,2022年新登记市场主体涉税44634户,占新登记市场主体49.67%……
社会经济发展要靠市场主体,营商环境又是市场主体的“生命之氧”。要真正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唯有永不停歇地优化营商环境。在没有最优只有更优的优化营商环境“竞赛”中,运城市场主体培育工作实现着从“量的倍增”到“量质同升”的转变,也实现着从“培育市场主体”到“输出经验模式”的转变。
营商环境,正逐渐成为运城的新名片和最核心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