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郝金玉  石勇  侯计香  张文泉  振兴小镇  戎子酒庄  吴沪先  河南省晋商会  ___  冯南垣 

中国这十年·山西 | 省委书记林武主题发布讲话全文、答记者问实录

   发布时间:2022-08-11 16:42     浏览:6767    
核心提示:来源:山西日报、山西新闻联播8月10日,中共山西省委中国这十年山西主题新闻发布会在太原举行。发布会以牢记领袖嘱托,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突破为主题。省委书记林武作主题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副书记、省长蓝佛安回答有关提问。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伟主持发布会。以下为省委书记林武作主题发布时讲话全
中国晋商俱乐部致力于建设服务创新型商业化晋商生态 | 主办全球晋商年度峰会“晋商年会”与“晋商国际论坛”

来源:山西日报、山西新闻联播

8月10日,中共山西省委“中国这十年·山西”主题新闻发布会在太原举行。发布会以“牢记领袖嘱托,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突破”为主题。省委书记林武作主题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副书记、省长蓝佛安回答有关提问。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伟主持发布会。

以下为省委书记林武作主题发布时讲话全文: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各项事业和党的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发生的变革。首先,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山西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在新中国70多年建设史上,在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奋斗史上,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标识意义。山西同全国一样,也经历了极不寻常的发展历程。最让我们感怀的是,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6月、2020年5月、2022年1月三次莅临山西,作出重要指示,寄予殷切期望,树起了山西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省委团结带领3500万山西人民,坚持“浮现画面、体会情怀、牢记教导、感恩奋进”,推动山西工作总体思路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提升;推动山西各项事业稳步向上、持续向好;推动山西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更加凸显。下面,我从六个方面作些介绍。

(一)十年争先进位,能源大省迈出崛起新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山西,要真正走出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2012到2021十年间,全省GDP从1.17万亿元增至2.26万亿元,翻了一番,特别是2021年全省GDP同比增长9.1%,增速排全国第3位。今年上半年,全省GDP增长5.2%,增速排全国第2位。经济总量也在这几年接连进位,2020年提升到全国第21位,2021年进一步提升到全国第20位。在做大总量的同时,我们锚定产业转型两个方面,一手抓煤、电、钢、焦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一手抓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推动国企老牌旗舰稳中有进,民营企业劲旅异军突起。2021年GDP9.1%的增长中,有2个百分点是煤炭产业拉动的,剩余7.1个百分点是由非煤产业拉动的。

作为煤炭资源大省,山西自觉扛起稳产保供政治责任,2021年煤炭产量11.93亿吨、占全国的29.2%,并以长协价保供16个兄弟省份。今年煤炭产量将达到13亿吨以上,再增产1亿吨。同时,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氢能,加快布局建设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等项目,促进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截至2022年6月底,全省新能源装机4012万千瓦、占比34.46%,建成和在建储能项目67个,“绿电”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十年改革攻坚,内陆地区挺进开放新前沿。山西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的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十年来,我们以转型综改试验为引领,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带动兴起了创新创业热潮。今日之山西,发展活力持续增强,打造了战新产业市场化电价机制、“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国企提质增效、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等一批改革“样本”;发展动能持续转换,仅去年以来,就落户高新技术企业365家,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创平台3家,引进高端领军人才和博士研究生1400余人,“手撕钢”“碳纤维”“超级计算”等打开了发展新“蓝海”;整体形象持续重塑,先后与京、津、鲁、徽、深和国家电网、国家能源、华润、中煤等省市或央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常态化开行9条中欧中亚物流线路,招引137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晋投资,打造了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等国际性交流平台。去年以来,我们提出构建“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特别是以融入京津冀、对接雄安新区为目标,突出先进制造业定位,推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强势起航。随着首批183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加速建设,千亿级高端装备制造、百亿级集成电路和半导体等产业正聚链成势。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将与省转型综改示范区,形成南北“双引擎”,共同支撑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三)十年文化强省,古老三晋焕发时代新光彩。在文化传承和文物保护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敬畏之心、珍爱之心、责任之心。山西这片古老土地,珍存着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完整印记。十年来,三晋儿女坚定文化自信,深挖文化富矿,矢志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高质量发展之路。一是树牢导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志愿山西、诚信山西等活动,营造向上向善的社会新风尚。二是力推精品,《吕梁英雄传》《太行娘亲》《右玉》等剧目深入人心,山西鼓乐、歌舞、工美、民间技艺等纷纷走出国门,文博会、平遥国际电影展成为重要文化交流品牌。三是护好文物,仅2021年,全省就投入11.8亿元,实施了近1200个文物保护项目。汛后的平遥古城墙巍然矗立,修复的永乐宫壁画重现芳华,数字技术使云冈佛像不惧千年风霜,天龙山佛首回归引起广泛关注。四是做强产业,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即使受疫情影响,全省重点景区2021年仍接待游客3991.5万人次。沉浸在千年古迹,欣赏着传统技艺,不仅是文化消费行为,更是文化传承行动。希望朋友们更多关注山西、畅游山西,当好优秀传统文化守望者,助力打造中国文化传承弘扬展示示范区。

(四)十年倾力民生,老区人民福祉得到新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我们党百年来的执着追求。十年来,我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32元、7064元,提高到37433元、15308元,老百姓腰包更鼓了、笑脸更多了,生活品质也更高了。数据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持续投入。十年来,共向就业和教育领域投入6512亿元,向医疗卫生领域投入3144亿元,向社会保障领域投入6027亿元。特别是在疫情防控中,只要有利于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便利,该花的钱,我们一分也不省!根据国家惠民政策精神,我们还拿出了不少特色“礼包”。比如,向特困供养对象发爱心消费券,实施社区养老“幸福工程”,面向农民工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在城区设立“零工市场”,等等。在脱贫攻坚战中,共有329万名贫困群众摘掉了穷帽子,3365个深度贫困自然村实现了整村搬迁;在去年应对最强秋汛时,我们提出,要确保受灾群众吃饱穿暖,有病能及时就医,房屋损毁倒塌的,春节前全部搬入新房。我们说到做到,全部兑现了承诺。当我第三次到受灾户家,察看农房重建回迁情况时,有位老乡非要给我塞一把花生,以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激。

(五)十年减污增绿,表里山河绘就生态新画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十年来,山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既算眼前账,更算长远账,推动美丽山西画卷一天天变为现实。大家可以感受到明显的变化。往天上看,蓝天白云成了常态。通过开展夏季臭氧、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等行动,空气达标天数越来越多,PM2.5浓度降至39微克/立方米,首次进入“30+”。往地上看,一泓清水畅流黄河。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占到72.3%,汾河流域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IV类以上。现在,从芮城的圣天湖到右玉的苍头河,都能看到白天鹅驻足休憩。往身边看,绿色处处映入眼帘。每年造林都在40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一个个生态游园串成城市“绿肺”,以往粗放发展留下的伤痕正在逐渐抚平。更为重要的是,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同步提速,零碳的机场、高铁站正拔地而起,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山西群众的普遍共识。

(六)十年浴火淬炼,红色基因化为干事新风貌。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拿出当年八路军的那种精神、那种气概,用革命精神滋养激励广大干部。省委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坚定扛起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汲取系统性塌方式腐败沉痛教训,努力推动实现政治生态持久的风清气正。一是抓思想,认真开展初心使命、党史学习教育等集中性教育,坚持“第一议题”制度,切实用理想信念强基固本。二是抓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让愿担当、肯干事的人有平台,让敢担当、会干事的人有舞台,让能担当、善成事的人有奖台。三是抓基层,开展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抓好农村带头人队伍优化提升等任务,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四是抓反腐,坚决落实“三不腐”方针方略,健全监督“一把手”的制度体系,铲除金融、国企、政法、能源、粮食、开发区、人防等领域腐败毒瘤,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全面建设清廉山西。管党治党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党员干部担当作为上,体现在党风政风民心同频共振上。面对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两场突如其来的大考,正是成千上万党员干部闻令而动、向险而行,团结带领广大群众挺在一线、严防死守,才筑起了守护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钢铁长城。

回望十年之路、体悟十年之变,我们深切体会到,做好山西工作,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以实际行动做到“两个维护”;必须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心怀“国之大者”,自觉在大局下行动,在服务全局中办好山西的事情;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始终为人民幸福生活拼搏、奉献、服务;必须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决当好首都“护城河”。

面向未来,我们要牢记领袖嘱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突破,续写山西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附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实录

人民日报记者:山西一直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也是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省。去年下半年以来,在全国能源供应形势紧张的局面下,山西提出了“三稳三不准”的要求,并加大煤炭外送力度,为全国能源保供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刚出炉的上半年原煤产量榜单上,山西继续位居全国第一,产量占到了全国总量近1/3。请介绍一下山西的做法和成效。下一步,山西将如何在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的基础上,实现自身转型发展?

林武书记:感谢您对山西能源工作的关注。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承担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山西累计产煤近100亿吨,约占全国产量的1/4。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坚决落实国家下达的煤炭增产保供任务,鲜明提出“三稳三不准”要求,即稳定保障能源生产、稳定保障电煤供应、稳定保障发电供电,不准拉闸限电、不准搞“一刀切”、不准随意提价。去年全省煤炭产量达到11.93亿吨,占全国产量的近1/3;同比增产1.13亿吨,占全国增量的近2/3。产量和增量均居全国第一。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我省考察调研时,对山西在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给予充分肯定。

今年以来,国际形势进一步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从我国资源禀赋及能源结构来看,煤炭这个底必须兜住,这样才能为稳住全国经济大盘、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有力支撑。我们坚持从“国之大者”出发,全力保障煤炭安全稳定供应。一是科学组织、全力增产。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通过加快释放产能、加强生产调度等方式,上半年全省煤炭产量6.41亿吨、增长10.1%,预计全年能达到13亿吨以上。现在已经连续三个月,日均产量达到360万吨。二是高效统筹、全力保供。进一步严格履约监管、强化运力保障,确保今年我省按照中长期合同供应的6.2亿吨电煤,全都如期如数兑现。三是服务大局、全力稳价。坚决按照长协价履行保供任务,确保山西煤炭价格处在合理区间。现在正值炎炎夏日,我们已经全面打响迎峰度夏攻坚战,目前全省煤炭产能利用充分、产量储备充足、电力供应充裕,请大家放心。

关于您提到的,山西在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中,如何实现自身转型发展。这个答案,习近平总书记三年前就已经为我们指明了。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拍板,赋予山西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重大使命。三年来,我们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全面推进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和国际合作,全省能耗强度持续下降,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煤炭先进产能占比突破75%,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氢能、钠电池、能源互联网、煤矸石综合利用等技术加快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化电价机制、增量配电网改革等在全国形成广泛影响;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作为国家级、国际性、专业化论坛的影响力不断提升。2019年10月第四届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当前,立足国际形势、国家战略和山西实际,结合国家推动煤电联营、煤电和可再生能源联营的工作思路,我们正持续深化拓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内涵,积极探索转型发展路径。概括讲,就是加快推进“四个一体化”。一是煤炭和煤电一体化,重点支持企业以坑口电站方式,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和先进高效煤电机组。推动现役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实现基础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力争2025年全省煤电装机达到8900万千瓦。二是煤电和新能源一体化,支持煤炭、煤电企业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向综合能源服务供应商转型。因地制宜布局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等试点,积极发展氢能、地热能、非常规天然气,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力争2025年全省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达到50%、发电量占比达到30%。三是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为方向,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材料、终端产品转变,着力提升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甲醇等现代煤化工产业的综合效益,进而打造碳基新材料产业集群。比如,依托煤制甲醇的产业优势,积极发展和推广甲醇汽车。今年6月,我省首台远程甲醇重卡和醇电混动轿车已经成功下线。四是煤炭产业和数字经济一体化,推动煤炭等能源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运用5G、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煤炭开采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本质安全水平。今年,我们计划再建设20座智能化煤矿、500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进一步提高数字化、智能化、无(少)人化煤矿占比,力争把山西打造成全国能源领域数字化转型排头兵。

下月初,我们将举办今年的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以“能源双碳发展”为主题展开深度讨论和广泛对话。借此机会,也诚挚邀请各位记者朋友,届时与我们再次相约在锦绣太原城。

新华社记者:我们注意到,在全国和全球展会上,山西制造的新装备、新材料、新产品琳琅满目、十分抢眼,比如“手撕钢”“笔尖钢”等一批“山西造”,就填补了国内空白。请问,山西近年来在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标志性成果?今后如何进一步加快培育新动能?

蓝佛安省长:感谢新华社对山西发展的高度关注。

山西要转型,首要任务是产业转型,重中之重是培育壮大新动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山西考察调研,每次都对推动产业转型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勉励我们横下一条心、培育新动能,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等“六新”上不断取得突破,真正走出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了山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提出要围绕产业转型两个方面,把握方向、找准路径,着力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我理解,山西要实现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是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准确把握“三新一高”要求,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具体来说,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做优老动能,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动能。这里,我概括了“345”的工作思路举措。

所谓“3”,就是下好三步棋,做优老动能。

首先,要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这篇大文章。这个问题刚才林书记已经作了介绍。

其次,要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突出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推动电力、焦化、冶金、建材、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内涵集约发展,让老产业焕发新活力。

第三,要推动传统服务业提质增效。突出高端化、融合化、品质化,深入实施服务业提质增效十大行动,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互联网+”服务业。

所谓“4”,就是走出四条路径,壮大新动能。

一是向科技创新要新动能。深化科技人才体制改革,着力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赋权,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滚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加快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中试基地和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是向战新产业要新动能。近年来,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成为转型靓丽风景线。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能力达到31.5万辆,信创整机制造能力达到260万台,手撕钢、高端碳纤维等上百种新产品处于国际国内领先地位。要聚焦“六新”领域,坚持前瞻布局、创新引领,以集群化规模化链条化为方向,做强做优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信创产业、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积极布局未来产业。

三是向数字经济要新动能。数字经济本身就是新动能,又能为产业升级赋能,前景无限广阔。要围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建设一流数字基础设施,加快融入东数西算工程,开展数字技术示范应用,提高数字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以数智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四是向文旅融合要新动能。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挖掘传统优秀文化和红色文化,打造龙头景区和精品线路,积极发展康养产业,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

所谓“5”,就是实施五大举措,加速新动能成长。

一是建立平台。重点建好开发区、专业镇等各类平台。深化“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滚动开展“三个一批”活动,将开发区打造成转型发展新增长极。围绕制造业、特色轻工等行业领域,梯次选育扶持,首批建设汾阳白酒、定襄法兰、怀仁陶瓷等十大特色专业镇,做大规模、打响品牌,增强产业竞争力。

二是完善机制。聚焦制造业十大重点产业链,优选20家“链主”企业,推行“链长制”,实行“一链一策一专班”,加快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开展“政府+链主企业+产业园”招商,推动更多上下游关联配套企业落地,完善产业生态,提升产业能级。

三是创设政策。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六新”等领域,定规划、抓项目、建生态、优服务,不断完善政策举措。比如,战略性新兴产业电价已成为我省招商引资的响亮名片,我们将持续完善支持政策,打造发展“高地”。比如,制定实施“链主”企业配套率奖励、“三首”应用奖励等政策,促进新动能集聚。

四是搭建场景。目前,山西在用在建数据中心设计标准机架达到46.63万架,数据中心产业发展总指数、上架率等关键指标排名中部第一。我们将加快5G基站建设,推进高铁高速沿线、重点景区、重点消费场所5G信号全覆盖,发展智能制造,推进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矿山、智能工厂等应用发展。

五是开拓市场。既抓产品品质,又抓品牌提升,既抓生产加工,又抓研发营销,既抓国内市场布局,又抓海外市场开拓,着力塑品牌、建标准、拓市场。

总之,我们要咬定转型不动摇,以改革创新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在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中占得先机、赢得主动,不断激发经济新动能、培育发展新优势。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去年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山西的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引起各方关注、成为投资热土。请问,山西对构建“一群两区三圈”发展新布局是怎样谋划的,山西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林武书记:感谢您对山西发展布局的关注。去年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我们提出要建设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太忻一体化经济区以太原为核心,以雄忻高铁、108国道为双轴,南起太原古交、北至忻州繁峙,涉及太原、忻州12县(市、区),国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到全省的1/9和1/7,是山西融入京津冀的重要走廊。作出这一决策的主要考虑是,现在太原的发展空间已经非常紧张,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超过了每平方公里一万人,这在省会城市中也是比较拥挤的。而且太原的地理环境是“两山夹一川”,东西都是山,南边的城区已经和晋中接壤,接下来最好的选择是向北发展,也就是忻州方向。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去年年底设立以来,实现了强势起步、迅速开局。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全速推进,太忻城际列车顺利开通,雄忻高铁将在今年10月开工,太铁客运枢纽西环线计划同步开工,集大原铁路、太忻大道等施工现场热火朝天。一大批新兴产业类项目争先落地,围绕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太原片区招商引资签约项目投资额646亿元,忻州片区“云签约”项目投资额312亿元,许多“专精特新”企业正在加快集聚,支撑高新技术企业聚链成群,推动创新生态加速形成,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的新引擎作用正在凸显。

如果把全省区域布局比作棋盘,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就是其中关键一子,而“一群两区三圈”,则是我们为提升山西区域竞争力精心谋划的“大棋局”。“一群”指山西中部城市群,这是核心抓手,也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的19个城市群之一。其中太原是中心龙头,我们将举全省之力,以中心隆起带动其他四市协同发展。晋中重点是加快与太原融合发展,忻州重点是与太原和雄安新区相向发展。阳泉和吕梁作为东西两翼,目标是成为“一群”的重要战略支点。五个市密切联动、攥指成拳,全力实施领先发展、争先崛起、率先布局、创先转型的“四先”战略,最终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吸引力和知名度的城市群。“两区”指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和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这是“一群”的南北引擎。太忻一体化经济区作为北引擎,刚才已经重点作了介绍。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作为南引擎,近年来一直是山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GDP已由2017年设立时的421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861亿元,五年翻了一番。国家级经开区排名由第99位上升到第37位,国家高新区排名由第106位上升到第72位,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经开区和高新区之一。“三圈”指晋北、晋南、晋东南三个城镇圈,这是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晋北的大同、朔州,晋南的临汾、运城,晋东南的长治、晋城。这六个市,两两间地理相连、渊源深厚,发展思路是依托各自优势,向内与山西中部城市群紧密联动,向外与京津冀、关中平原等周边城市群携手同行。总之,“一群两区三圈”内外联通、双向联动,相互促进、相互支撑,构成了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

放眼全国区域协调发展这个更大的棋盘,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也是山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点。为贯彻落实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我们明确提出,要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争先崛起。2021年山西GDP增长9.1%,今年上半年GDP增长5.2%,增速分别排中部省份第二和第一,应该说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抢抓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山西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发挥资源要素丰富、发展空间广阔、营商环境优化等比较优势,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全面融入全国互联互通,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同步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在服从服务国家大局中加快自身发展,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山西力量,在全国版图中进一步彰显山西作为。

香港商报记者:山西提出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打造优良营商环境。请问,山西是如何考虑的,采取了哪些措施,下一步还要做哪些工作?

蓝佛安省长:感谢香港媒体对山西的关注。

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发展的明确要求,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优化营商环境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部署,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的战略部署,是高质量发展的牵引工程。这三者紧密联系、内在统一,归根到底是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汇聚起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能量。

市场主体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政府的经济工作,就是要围绕市场主体转、帮助市场主体干,最终实现企业有钱赚、政府有税收、居民有就业、经济有发展。当前形势下,我们要坚持保主体、增主体、活主体、强主体并重,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保主体,就是要纾困解难。我们及时顶格落实国家退税减税降费政策,全力实施我省扶持政策,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恢复元气,确保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增主体,就是要实现倍增。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提升。去年以来,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我省市场主体逆势增长。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市场主体达到364.2万户,增长21.6%。其中,企业数量达到99.2万户,增长15.8%;涉税市场主体157.3万户,增长14.1%;规上法人单位23848个,增长19.0%;规上工业企业达到6903户,增长23.4%。按照这样的态势,实现“十四五”末全省市场主体达到600万户左右的目标,我们大有信心。活主体,就是要增强活力。核心是加快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全面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等,让市场主体享受到优质的要素保障、便捷的政策服务,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强主体,就是要提升素质。鼓励市场主体自主创新、内涵发展,提高技术研发和生产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下一步,我们要统筹用好“加减乘除”法,支持市场主体持续发展壮大。第一,市场准入上做减法。严格执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坚决清除隐性壁垒和歧视政策。用好REITs和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更多进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先进制造、新能源和抽水蓄能等领域。第二,集聚平台上做加法。我们加快建设十大平台,布局了一批开发区、专业镇、文旅康养小镇,大力发展流量经济,积极培育楼宇经济,加快提升双创平台,着力激发城市“烟火气”,为市场主体搭建大舞台。第三,改革推动上做乘法。我们在支持市场主体发展上出台一系列政策,就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特别是积极解决融资难题,统筹推进融担体系改革和征信平台建设,担保费率大幅下降至1%以下,担保覆盖面成倍扩大,帮助更多市场主体贷到款、融到资。第四,解决问题上做除法。企业有所呼,政府必有所应。我们常态化开展入企服务,深入了解市场主体诉求,及时解决企业困难,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帮助市场主体轻装上阵、安心创业。

营商环境是经济生态的核心,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须臾不能缺少。我理解,一个好的营商环境,应该具备“三无”“三可”的特点。“三无”:一是“无差别”,就是让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二是“无障碍”,就是要破除制约市场主体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准入更便捷、办事更高效、退出更顺畅。三是“无后顾之忧”,就是要全力为市场主体提供最大便利、最优服务,让企业心无旁骛谋发展。“三可”:一是“可预期”,就是保持政策和制度的连续性稳定性,让市场主体吃下“定心丸”。二是“可信赖”,就是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增强市场主体对投资环境、未来发展的信心。三是“可发展”,就是要为企业创造发展空间,让企业留得住、发展好。总的来说,就是要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开放开明的人文环境、优质完善的要素保障环境。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省委、省政府有一系列部署安排和创新举措。我们推出了“五有套餐”,包括“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7×24小时不打烊”政务服务超市等。我们成立了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倍增工作专班,减税降费工作专班,产业链链长制工作专班等,就是要努力当好“店小二”,全心全意为市场主体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要素、全周期的暖心服务,促进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

山西是晋商故里,自古就有开放的基因。站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省委、省政府围绕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谋划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快实施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相信不久的将来,山西一定会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尽畅其流,创新、创业、创意、创富共创未来的发展热土。借此机会,我们诚邀各界朋友关注山西、投资山西,分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山西日报记者:这几年来过山西的人,有一个共同感受,山西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老百姓的生活更舒心满意了。请问,山西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民生福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今后有什么打算?

蓝佛安省长:感谢您的提问。

我来山西一年多,和大家有相同的感受。这里,我给大家提供一组数据。2017年到2021年,全省优良天数比例由65.7%提高到72.1%,重污染天数减少了85%,PM2.5年均浓度由55微克/立方米降低至39微克/立方米;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由55.2%提高到72.3%,三晋母亲河汾河全部提升到Ⅳ类水质以上,稳定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经初步测算,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18.03%提升至2020年的23.57%,历史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山西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正在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好地方。这些成效是我们全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的结果。

下一步,我们要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统筹能源安全保障和资源型地区绿色转型发展,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山西。

治山,就是以太行山、吕梁山为重点,深入实施三晋增绿工程,积极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扎实推进采煤沉陷区和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不断提升水土保持能力,筑牢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力争到“十四五”末,全省森林覆盖率再提高2.5个百分点。

治水,就是以黄河、汾河流域为重点,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共治。坚持控污、增湿、清淤、绿岸、调水“五措并举”,持续推进水污染治理,严格“四水四定”,加强地下水超采治理,完善水网体系,深化“五水综改”,努力把“水瓶颈”变成“水支撑”。

治气,就是坚持减排、治污、控煤、管车、降尘多管齐下,加快推进重点行业深度治理,加大城市建成区及周边污染企业搬迁退出力度,积极推进散煤治理、清洁取暖改造,加快运输“公转铁”进程,持续开展夏季臭氧治理和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等专项行动,深化区域联防联控联治,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

治城,就是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巩固提升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利用。积极构建城市绿线和蓝线,扩大城市绿地,保护城市水体,让城市更加宜居。同时,扎实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大垃圾、污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努力建设美丽乡村。

这十年,不只是生态环境,全省各项民生建设都有了长足的进步,32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连续多年财政支出八成以上用于民生,2013年到2021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0%;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超过95%,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15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10.45年,位居全国第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力有效,社会保持安宁稳定。

下一步,我们要继续下大力气推进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具体来说,就是在“八重八要”上下功夫。

一是就业重在充分,要高质量。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打好稳就业扩就业政策组合拳,开展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深入推进高水平双创,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二是增收重在长效,要可持续。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稳步提高居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协调运用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努力形成橄榄型分配结构。

三是教育重在公平,要更优质。着眼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增加学前教育供给,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高中教育提质发展。调整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加快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步伐,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四是医疗重在公益,要“三医联动”。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深入推进健康山西建设,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推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和高水平医院建设,深化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让父老乡亲在家门口就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

五是社保重在兜底,要全覆盖。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提升统筹层次和待遇水平,推动参保扩面,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牢基本民生需求底线。

六是帮扶重在机制,要防返贫。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落实好各项保障性兜底政策,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落实好产业、培训、教育等针对性帮扶举措,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七是安全重在责任,要本质安全。要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扣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链条,毫不放松抓好煤矿、非煤矿山、危化品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工作,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八是防疫重在统筹,要动态清零。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全面压实四方责任,完善常态化防控机制,因时因势优化防控措施,慎终如始做好疫情防控,牢牢守住“山西阵地”。

今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临汾市考察时,深情嘱托我们:“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嘱托,让山西人民群众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好!

山西广播电视台记者:去年举行的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描绘了山西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当前,“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了山西最大的“热词”,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中央媒体也进行了多篇报道。请问,实现这样的宏伟目标,山西将从哪些方面予以支撑和保障?

林武书记:谢谢您的提问。经过这段时间的实践,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已经深入人心、蔚然成势。但我们也深知,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和历史性任务。实现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足功夫。

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要靠“好生态”和“好干部”来保障。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全面过硬的干部队伍,是发展的最大支撑和根本保障。我们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发挥好全省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好268.78万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全省各领域各方面全过程,带领全省干部群众奋发有为、建功立业。我们将持续扛牢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以严的主基调正风肃纪反腐,坚定不移把全面从严治党在山西推向纵深,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我们将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切实做到论票不唯票、论分不唯分、论GDP不唯GDP、论年龄不唯年龄,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拼搏奉献。同时,着眼山西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注重提高各级党员干部的算账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大家搞清楚本地区本部门的账有哪些、应该怎么算,搞清楚本地区本部门的风险隐患有哪些、应该怎么化解,真正成长为堪当时代重任、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干部。

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要靠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来赋能。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素有“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的美誉。我省发掘的西侯度、丁村、陶寺等遗址,都是对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最好实证。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是老祖宗留给山西的宝贵财富,更是激励我们开创未来的自信之源。我们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加快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有两方面大的动作给大家介绍一下。一是文物工作。我们在全省开展文物专项巡视,“十四五”期间将为基层免费定向培养600名文物全科人才,今年还为省文物系统一次性核增全额事业编制182名,确保各类文物有人看、有人管。二是文艺工作。上月我们以“云上艺术节”的全新形式,举办了第三届山西艺术节,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交相辉映,名家名角与普通群众热情互动,共有6100万人次关注和参与,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我们就是要让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强大的文化自信,助力山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要靠真抓实干和担当作为来成就。“全方位推动”彰显的是责任和担当,考验的是能力和作风。我们要求,全省党员干部都要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增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进一步做到解放思想,破除一切制约高质量发展的观念壁垒、制度障碍和路径依赖;进一步做到实事求是,求新求变但不好高骛远,紧追紧赶但不急于求成,一切从山西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蹚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进一步做到真抓实干,扑下身子干、挺起脊梁扛,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进一步做到久久为功,大力弘扬右玉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咬定目标、狠抓落实,把高质量发展一任一任干下去。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五年来第三次亲临山西考察指导,带来了党中央对老区人民的深切关怀,彰显了党中央对山西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三晋大地一片欢腾,三晋儿女无比振奋。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将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领袖殷殷嘱托转化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作出山西贡献。

 

投诉邮箱:tougao@shanxishangren.com
 
更多>同类晋商资讯

鹏飞集团·郑鹏【中国晋商俱乐部名誉主席】 振东制药·李安平【中国晋商俱乐部荣誉理事长】 潞宝集团·韩长安【中国晋商俱乐部常务理事长】 聚义实业·王殿辉【中国晋商俱乐部常务理事长】 振兴小镇·牛扎根【中国晋商俱乐部常务理事长】 融德创世·郝金玉【中国晋商俱乐部常务理事长】
理事会企业动态
最新活动动态
优秀晋商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晋商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京ICP备13017153号 |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