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国有酒企改制,成就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家。但是,历史的局限性和彼时说不清道不明的遗留问题,极有可能成为这批改制后的民营酒企持续做大做强的障碍之一。
从这个维度讲,郎酒上市遇阻,应该不是孤例。
壹
4月28日,四川郎酒成为2022年被终止审查的第9家主板IPO申请企业。此次IPO终止是郎酒主动撤回上市申请。
在2021年5月,中国证监会在郎酒上市反馈意见中万字长文连发53问,直指郎酒公司历史沿革、股权结构、商标、行业竞争关系问题。
业内普遍认为,历史遗留问题是阻碍郎酒上市的核心问题。
前身是四川省古蔺郎酒厂,归古蔺县国有资产管理局管理。1998年改制为四川郎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汪俊林控股的宝光集团,以4.9亿元对价以及额外1.5亿元职工工龄买断款,拿下了净资产6.39亿元的郎酒集团100%股权。
这笔交易饱受争议,是否涉及国有资产流失为拷问重点之一。
证监会要求保荐机构广发证券、发行人律师详细核查郎酒集团、郎酒厂涉及国有资产、集体资产改制、国有股权、集体产权转让过程的合法合规性,有无造成国有资产、集体资产流失等问题。
郎酒在招股书中提到了部分“程序瑕疵”,涉及资产评估、产权变动、转让程序、商标获取、房屋所有权、产品包装等多个方面。
不难看出,要想彻底说清这里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得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并且还会勾连出很多过往故事。
20年前的历史遗留问题,在当下成为了实打实的障碍。
贰
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很多国有酒企经营困难,改制呼声愈来愈大。部分企业则是先进行股份制改造,然后民营企业家介入。
这种动作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引发很大争议。争议声音较大的是国有资产流失等。
将时针播回1998年的5月16日。吴少勋在大冶市产权转让交易会上签定了收购劲酒公司意向书。吴少勋在当时是该公司董事长。
彼时的劲牌公司经营并未出现较大波动,在此之前的十年来未有亏损记录。在1996年还实现了利税1562万元。
当时改制时的争议焦点问题集中在,劲酒已经实行股份制改造,为何又出售给吴少勋个人;无形资产为何不作价;吴少勋购买劲酒资产完全是银行贷款,有无足够的资信证明。
《中国经贸导刊》在2000年的报道中,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该报道提到,“关于商誉无形资产的问题,在改制时,市委、市政府是比较慎重的。最后还是觉得不出售好。第一是如果无形资产出售,地方政府对企业没有制约手段,企业可以办到比大冶更为宽松的经济环境去办厂。至于担心吴少勋无偿利用无形资产赚钱的问题,我们认为,吴少勋钱赚的越多,对大冶越有利。第二,无形资产不好作价······与其作价过低,倒不如不作价。”
针对吴少勋购买劲酒资产的资金来源,该报道提到,
“吴少勋购买劲酒出了多少资?从四个方面计算:企业债务3511万,吴少勋承担,以企业资产做抵押;国有净资产转让1489万元,由吴少勋负责支付。其中用于买断职工身份和安置职工908万元,是今后逐步支付,还有581万元国有净资产待国资部门核销,最低要向政府支付200万元,这笔钱暂时不支付;职工个人股1093万元,由吴少勋按10%溢价收购,计1202万元,通过银行贷款解决。实际上,吴少勋购买劲酒,个人没有出资。”
当时担任大冶市经贸委副主任王前赴参与了劲酒公司改制。上述报道援引了王前赴的观点:
王前赴这么看:劲酒出售前是一个股份制合作企业,已不是传统的国有企业。十五大后,出售企业作为企业的一种改制方式提出来了,但直到1998年,国家还没有出台出售企业的规范文件。吴少勋过去是拿工资的,没有多少财产,他只能以所购买企业的资产做抵押,以信用获取银行贷款购买企业,一定要他出具不低于所购企业价款的有效资信证明,当时没有这条规定。有规定交易就不能达成。吴少勋能从银行取得贷款,与吴少勋本人的无形资产是分不开的,也和劲酒的经营状况是分不开的。
仅从当时的舆论环境来看,行业并不是很理解这个动作。当年7月20日,《经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国有企业不能“一卖了之”》。8月4日,新华社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刹刹“卖企业这股风”》。
现在再来回首这次改制,劲酒营收已破百亿,这次变革是成功的。
但是结合郎酒冲刺IPO时遭遇的相关问询,如若劲酒将来有意冲击资本市场,应该也有必要再次梳理这段历史。
叁
根据过往媒体报道,在酒企改制出现过舆情报道的企业有:剑南春、金沙酒业、兰陵美酒股份公司等。
结合已有的资本市场经验,酒企尤其是经历过改制的民营酒企,如果有上市计划,均需着重对此前的那段历史进行梳理,做到有备无患。
细数诸多酒企改制,本世纪初的那轮改制,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当下的白酒市场格局。
河南酒企在彼时也经历困局。但是,当时的豫酒企业改制并不彻底,出现租赁经营的情况,酒企产权和经营权分离,使得企业在体制机制上存有短板。直接影响豫酒的整体实力。
直至当下,豫酒仍未跑出一家扛旗企业,河南市场也成为诸多酒企的第二根据地市场。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过往的历史不能抹杀,我们能做的只有正视。尤其是在我国资本市场日益规范化的大环境下,这种倒查20年、30年的案例只会越来越多。
祝福中国酒企。祝福中国民营酒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