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和徽商在明清都很辉煌,为什么现在安徽和山西经济都不太发达?
知乎网友如是说:
先说结论:这是体制决定的。
明清徽商和晋商是扎根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商人,他们的思想是“互通有无”,以南北贸易来赚钱。后来,大商人攀附上官府,开始承担收税、发展银号生意。总的来说,晋商和徽商不能离开农业经济,而他们在清朝后期的衰落,也是工业经济崛起、农业经济体系完败的必然。
晋商里面,乔家大院算是最典型的代表了。
乔家发家的三世祖一开始是走西口,去内蒙古这些塞外的地方卖豆腐的小贩,乔致庸起家之后开始贩卖南方的茶叶和丝绸,随着转口贸易越来越红火,开始发展出银号生意,鼎盛时期乔家大院可以叫“汇通天下”。
不过,要注意的是,乔家的银号有现代银行的味道,但是没有现代银行的实质。我们看看英国的金融史就知道,现代银行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体系的发展。强人要有,英国也有鼎鼎大名的罗斯柴尔德,但更重要的是以英格兰银行为代表的一系列体制上的完善。
银行、股票、期货三驾马车缺一不可。然而,对于晋商,包括徽商而言,缺的就是延展到全国的体系。也许他生意做得很大,名声很响,但在整个国家重农抑商的氛围和讲究乡望的习俗下,晋商和徽商终究没能发展出全国统一的商业体系。
两者的商业模式可以使得一人、一姓发展壮大,但是不会使得一国、一族茁壮成长。
胡雪岩一夜暴富,无论是传记还是小说,都提到他的聪明、他的时运、他的手段。
他从小小学徒成长为徽商大贾,充分证明他们的商业模式是一种屡试不爽的成功模式。当洋人来袭的时候,胡雪岩们的这种商业模式从根上就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农村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是没有办法和工业生产抗衡的。
没有生产方式的变革,胡雪岩就悍然和洋人打丝绸的价格战,结果必然是失败的。这就是前现代的体制和现代体制的碰撞。
晋商、徽商的没落,沿海省份新的民族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的崛起无不肇始于此。
简而言之,时代变了。
今天两省看上去不如祖辈光鲜亮丽,也是因为他们在今天的中国经济体系里的地位变了。
安徽、山西本身就是农业经济并不十分发达的省份。对于山西来说,没发现煤矿资源之前,山西要面临黄土高原的恶劣气候和黄河泛滥的水灾,农业产出很受影响。而安徽,至今都还在长江水患阴影之下,更别提当年了。
这两个地方为什么会发展出小农经济体制下辉煌的商业模式,不就是因为种地吃不饱,只能通过交流来弥补吗?
这两个内陆省份又没赶上沿海开放的东风,在工业化浪潮里慢了半拍,先天的弱势加上后天的扶持不到位,是今天安徽、山西两省不复当年辉煌的原因。
不过题主,我想提醒你一点的是,安徽跟山西毕竟老辈里富裕过,他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的思想活络程度还是要比中西部省份高的。
当年徽商做生意,给子孙后代的教育投入的经费比例就不低,以至于绩溪胡氏出了大把人才。直到今天,安徽人对于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不下于山东、河南、河北这些临近省份的。上海高校里面,动不动就可以找出几个安徽籍的老师,安徽来的同学学习也很认真努力,更别提今年高考期间作为重点报道的那个毛坦厂中学了。这股全民重视教育的风俗,跟当年徽商打下的基础不无关系,这和有些地方想上学家里都不让上的风气一比,高下立判。
山西……其实晋商也是很注重子女教育的,毕竟人家也希望成为书香门第。至于说山西教育为什么弄成现在这个样子,我想说资源给了山西太多,也从山西夺取了太多。一个地方,挣钱挣得太容易,总归是要牺牲某些价值的。以上,希望对题主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