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日,晋中市扶贫开发协会会长胡俊来与农业专家实地考察指导“红枣防病防裂技术示范项目”。
2013年9月5日,晋中市扶贫开发协会组织农业专家实地指导“千村万户”玉米高产扶贫项目。
编者按
扶贫开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作为社会扶贫中的重要力量,晋中扶贫开发协会自2006年5月30日正式组建以来,坚持“凝聚社会力量、致力消除贫困”的宗旨,积极探索扶贫开发的新路子、新机制、新办法,尤其是在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信息扶贫、金融扶贫等方面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千村万户’玉米高产扶贫项目”、“ 晋中富硒农产品科技示范项目”等多个重点工程对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注入了巨大的正能量,以实际行动给力精准扶贫,以扶贫项目使贫困群众直接受益。多年的扶贫行动受到了民政部、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评价和肯定,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贫困乡村农民群众的广泛赞誉。今日,本报特刊发晋中扶贫开发协会的扶贫实践专题,希望在体现社会组织发挥优势全身心投入到扶贫开发事业的同时,进一步展现具有晋中特色的社会扶贫之路。
10年扶贫路,晋中扶贫开发协会在行动。期间,坚持“凝聚社会力量、致力消除贫困”的宗旨,通过瞄准贫困群众不同的脱贫需求和贫困实际,共实施了5大类19项扶贫开发项目。省政协副主席、市委书记张璞用“千辛万苦跑项目、千方百计为穷人”给予高度评价,市委副书记、市长胡玉亭专门就协会工作做出具体批示。各县(区市)党委政府、市直农业、科技、扶贫、民政等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给予大力支持。
10年探索路,晋中扶贫开发协会在创新。期间,探索出了“扶贫协会出技术、扶贫单位出资金、乡村干部抓落实、贫困农民得实惠”,“联合一个企业,拉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 扶贫开发+富硒功能农业”等多个项目运行机制。刘志宏、张文科、张春生、畅志仁、黄耀春、孙光堂、王建忠、王盛章、辛琰、王建林等市领导对项目运行给予充分支持。
10年攻坚路,晋中扶贫开发协会在坚守。期间,七里八乡的人们总是主动上门求教增产增收技术,各级政府及部门总是放心地将项目交给实施。为何一个社会民间组织能够具有如此强烈的社会“穿透力”?原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谷永江这样解读:“晋中市扶贫开发协会被老百姓铭记,是因为它始终铭记着贫穷老百姓,为他们牵肠挂肚。”2015年,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召开会长专题会议,交流学习晋中经验。
的确,过去10年来,晋中扶贫开发协会在以胡俊来同志为会长的会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创造性地开展了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金融扶贫等一批品牌扶贫工程,启动了“千村万户”玉米高产扶贫项目、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示范项目、玉米增收减灾救助项目、促进贫困村大学生村官成长项目、低碳扶贫项目、肉牛产业扶贫示范项目、贫困儿童学龄前教育资助项目、晋中市富硒农产品科技示范项目等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扶贫项目,真情展示了一个民间社会组织的扶贫情怀和责任担当。
10年行动——
实施项目,为扶贫开发事业添砖加瓦
10年弹指一挥间。但对于晋中扶贫开发协会来说,过去的10年是积极行动的10年、奋发进取的10年。
2009年“两会”期间,晋中市扶贫开发协会提交了一份关于实施“晋中市太行山革命老区‘千村万户’玉米高产扶贫项目”的提案,对“提高太行山革命老区粮食产量,保障全市粮食生产安全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进行了深入阐述。这份提案引起了时任晋中市市长张璞同志的高度重视,立即批拨1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晋中市扶贫开发协会项目启动。
正是凭借这份热情和使命,由晋中市扶贫开发协会承接的晋中市政府“晋中市太行山革命老区‘千村万户’玉米高产扶贫项目”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般而言,社会组织承担项目的社会认可度不高,“晋中市太行山革命老区‘千村万户’玉米高产扶贫项目”的一炮走红使得人们对晋中扶贫开发协会刮目相看。
2011年,协会了解到,由中央财政给国家民政部拨出专项资金,支持AAA级以上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协会立即递交了申请书,并提出了“变灾后救济为灾前救助”的建议,这一新的思路得到了民政部的认可。从2012年开始,连续三年承接了民政部的玉米增收减灾救助项目,共得到中央财政160万元的项目资助款,同时市政府每年拨出50万元的配套资金,支持协会承接该项目。项目实施7年来,累计实施面积(含辐射面积)72.28万亩,总产84266.2万斤,平均亩产达到1165斤,总计增收2.62亿元,使太行山革命老区的465个/次贫困村、133.64万/人次贫困农民每年人均增收196元,深受老区人民的欢迎。
项目是民间社会组织的工作载体。晋中扶贫开发协会会长胡俊来坦言:社会服务项目是不会自动送上门的,要靠我们带上对接方案主动出击,才有可能争取到手的。正是凭着这种精神,2012年以来还先后承接了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委托实施的“支持贫困村大学生村官成长工程低碳扶贫项目”,中华职教社委托实施的“温暖工程”助学就业项目等10余个项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以“支持贫困村大学生村官成长工程低碳扶贫项目”为例,该项目在榆社、左权9个乡镇65个村栽植了202945株杨树,户均栽植300株,为晋中增加了碳化储备,增加了农民收入。
除了承接各级政府及部门的项目外,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是晋中扶贫开发协会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正是这样的宗旨要求,让协会发挥专业化组织优势参与扶贫开发的路越走越宽,一个个项目的实施开创了协会作为社团组织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的新机制。目前,全市已有187位企业家成为协会的会员,他们纷纷捐款捐物,支持扶贫事业。其中有25位企业家每人捐资10万元用于扶贫开发项目。通过多方筹资,10年来选择地处太行山革命老区的榆社、左权、和顺、昔阳四个贫困县100个村的100名大学生村官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帮助他们在其所任职的村实施扶贫开发创业成长项目,实现了村官成长、农民增收;在太谷、榆次等县(区)启动红枣防病防裂试验示范项目,先后进行了小型套袋和大型套袋、枣吊套袋、枝组套袋和枝组雨蓬套袋的技术试验,为大面积推广红枣防病防裂国家专利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积极探寻扶贫开发改革之路、开展“造血式”扶贫,协会还积极探索了“扶贫必须先扶人先扶智”的“太行山革命老区学龄前贫困儿童教育资助项目”,现已资助500名3至5周岁贫困儿童完成了学前教育;与市教育局、市工商联、晋中民建在榆社、左权、和顺、昔阳四个贫困县职业技术学校实施了中华职教社“温暖工程”助学就业扶贫项目;2012年为榆次区潇河湾小学捐助10万元,2013至2014年连续两年为郭家堡小学捐助19.2万元,2015年为寿阳县松塔镇学校捐资9.2万元,资助贫困学生62名。
10年创新——
勇于探索,使扶贫开发项目取得实效
2016年5月19日,晋中富硒功能农业扶贫示范项目正式启动,这标志着“扶贫开发+功能农业战略合作协议”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也标志着晋中扶贫开发协会在积极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上迈入一个新的起点。
“扶贫开发+功能农业”是晋中扶贫开发协会创新工作思路、实践精准扶贫的一项新的战略举措。“扶贫开发+功能农业”的精准扶贫模式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能够使科学技术与社会组织两个资源优势得以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根治“因病返贫”,“粮贱伤农”这两个使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民长期徘徊在贫困线上的两大顽症。2015年11月18日,晋中扶贫开发协会与中国科技大学、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在北京正式签订了《功能农业+扶贫开发战略合作协议》,三方联合实施《扶贫开发+功能农业项目》,积极探索“功能农业+精准扶贫”新模式,引领中国功能农业的发展方向。今年4月份以来,已在我市11个县(区市)和晋中经济开发区启动27个富硒功能农业扶贫示范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引领我市农业向中科院赵其国院士提出的“功能农业时代”迈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晋中富硒功能农业扶贫示范项目的启动仅是协会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推进“靶向治疗”的一个典型例子。从2006年开始,时间从未阻断一个市级扶贫协会创新的步伐。
“晋中市太行山革命老区‘千村万户’玉米高产增收项目”成功探索出一个“扶贫协会出技术,财政及扶贫单位出资金,乡村干部抓落实,农民群众得实惠”的项目运行机制,用增产方式减少受灾人群,变灾后救济为“灾前”的免费救助。中科院教授王旭带领专家组对项目实地考察后,高度评价晋中市“千村万户”玉米高产救助项目的实施。他说,“千村万户”玉米高产救助项目实现了扶贫协会专家团、市委扶贫工作队和项目区农民三方有效结合,充分发挥了协会技术力量、扶贫工作队支持力度和农民渴望脱贫的生产积极性,实现了“技术+资金+示范”的项目运行机制创新。为此,2010年,该项目在国家招商局和社会组织促进会举办的全国扶贫创新行动评奖活动中,荣获扶贫创新行动一等奖。2011年被山西省农业厅正式列入全省玉米丰产方建设工程。2012年又先后列入欧盟组织在华“社会组织发展种子基金”资助项目和中央财政支持项目。
“肉牛产业扶贫示范项目”成功探索出一个“联合一个企业、拉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项目运行机制。和顺县蚕儿村农民张德明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种植了青贮玉米17亩,平均亩产15980斤,亩收入2173元。仅此一项,全家四口人,人均收入达到9236元。
……
除了机制创新外,只有把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扶贫开发,才能根本改变农业的落后面貌,才能使贫困地区的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协会在实施“千村万户玉米高产扶贫项目”、“玉米增收减灾救助项目”、“红枣防病防裂示范项目”、“庄园经济服务项目”、“低碳扶贫项目”、“大学生村官成长项目”、“肉牛产业扶贫项目”、“富硒农产品科技示范项目”、“富硒功能农业示范项目”等产业扶贫项目中,都把科学技术的研究、试验、应用、推广作为抓手,100名农业专家分管各个项目,进行技术培训、咨询、指导服务,并通过手把手地教,面对面地帮,“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积极教育和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种植、养殖模式,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努力增加科技含量,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使各个产业扶贫开发项目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贫困地区的农民亲眼目睹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亲自尝到了增产增收的甜头,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越来越高涨。拨打专家服务热线进行技术咨询、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服务的人越来越多。
特别是,在协会一班人渴望科学技术、倾情贫困群众的精神感召下,在中科院赵其国院士的支持下,中科大富硒功能农业领军人物尹学斌博士多次组团到晋中考察讲学,确立在晋中建立“功能农业+精准扶贫”示范基地,捐赠价值500万元的富硒肥。
10年的扶贫实践,得到了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及部门的认可和支持,赢得了太行山革命老区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同时,协会力量也在逐渐壮大,2012年3月,晋中市扶贫开发协会被民政部门评定为晋中市首家AAAA级社会组织。
10年坚守——
为了穷人,为实现全面小康贡献力量
祁月虎,晋中市扶贫开发协会秘书长,从2006年开始就一直在陪伴着协会的成长。10年来,从协会创办到承接项目,见证了协会的每一次进步与困境。他说,刚开始“吃闭门羹”是常事,跑项目的时候,大家不知道扶贫开发协会是什么,也不知道能做什么,有时候干脆连门儿都不让进。
说起自己这几年所做的,农业专家成东虎记忆犹深: “我们就是把我们所学的科技知识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虽然事情很小,但我至今仍记得贫困山区人们感激的眼神。”
采访中能够明确感受到,尽管如今晋中市扶贫开发协会已经成为晋中大地人民群众交口称赞的民间服务机构,但仍然避免不了一些颇为现实的问题。整个社会对协会的了解不是很全面,缺乏认同感,导致了很多项目在承接实施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尽管路难走,但晋中市扶贫开发协会的职业规划很明确,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享受,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享受。为穷人办事是他们的精神追求,他们表示会永远坚守在社会扶贫这条大道上!
10年来,晋中扶贫开发协会秉承中国扶贫开发协会胡富国会长“厚着脸皮向富人要钱,带着感情为穷人办事”的精神,深入扶贫一线,深入贫困群众,以“动真情、真扶贫、扶真贫”的态度,有针对性地解决贫困地区老百姓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模式不断成熟与完善,“左权庄园经济服务项目”、“ 服务农民工项目”、“ 文化扶贫项目”、“ 资信服务项目”、“农业专家服务热线项目”、“创业培训项目”等一个个扶贫“硬”工程不断推出,既对扶贫对象(地区)脱贫带来了明显变化,又对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阵子这样做,很多人可以;一辈子这样做,必须有精神来支撑。“台上台下都是为人民服务的舞台,在职离职都不能忘记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胡俊来会长的这段人生感言就是对协会20多位退下了的老干部的真实写照。贫困地区的每一位农民,都牵动着协会每位会员的心,他们在做一线服务工作中与贫困山区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0年来,与协会共同坚守奋斗的还有“百名农业专家”,以及陈美善、高峰、陈兴(美籍华人)、王长青、路斗恒、魏保利、田玉成、李杰、武晋良等一大批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他们在扶贫开发协会这个平台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这份授人以渔的力量总会让人在第一时间就对其萌生好感。在晋中市和顺县龙旺村,村民赵锁江告诉记者,扶贫协会免费给他们提供新型肥料和技术支持,使自己所种的17亩青贮玉米产量却比使用传统肥料多出2500公斤,按公司收购价亩均增收680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晋中扶贫开发协会表示,在未来的发展中,晋中扶贫开发协会将继续高效地引导、整合社会力量在扶贫领域中攻坚克难,以“动真情、真扶贫、扶真贫”的态度积极投入到我国的减贫事业中,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新的力量。这既是群众的期待,也是晋中扶贫开发协会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