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研发更像巨头们的生意,因为对于小型制药企业而言,一旦研发失败,就可能意味着一切付诸东流。
作者 | 《财经》新媒体 张文勇
编辑 | 蒋诗舟
新药研发有多难呢?可以说是九死一生!
来自BIO的报告显示,过去十年,药物开发项目从临床1期到美国FDA获批上市的成功率平均为7.9%,不到百分之十。而所需的时间平均为10.5年,所需要的花费也在10亿美元左右。这也就意味着,新药研发更像巨头们的生意,因为对于小型制药企业而言,一旦研发失败,就可能意味着一切付诸东流。
4月1日,生物制药公司创胜集团公开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其中撰写了77页的风险警示,并直言:目前并未产生来自药品销售的收益,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处于临床前或临床开发中候选药物的成功,否则业务将受到重大损害!
3年内新药上市概率不大
创胜集团在2019年由迈博斯生物和奕安济世生物药业合并而来,早前创始人钱雪明成立迈博斯之初,主要是一个服务性技术平台,到2015年才真正开始研发新药。
招股书显示创胜集团目前有1种核心产品MSB2311,一种针对实体瘤的人源化PD-L1单抗候选药物,以及4种关键候选药物和多种前期创新生物候选药物。但从研发情况来看,均处于或早于临床2期阶段。
其中核心产品MSB2311作为第二代抑制剂,相较其他PD-(L)1抗体具有独特性,可以极大延长药物靶标在肿瘤的停留时间和提高体内肿瘤的杀伤活性。但从临床阶段来看,用于TMB-H泛实体瘤的注册性2期试验于2022年上半年启动,预计在2024年前结束。
也就是说,如果考虑到此后临床3期的试验和审批上市时间,创胜集团的此款创新药在未来3年内上市的概率不大。
年亏损超3亿、仍需继续融资
招股书显示,创胜集团2019年亏损4.3亿元,2020年亏损3.2亿元。主要源于研发项目产生的成本以及与经营有关的行政开支导致。作为一家制药公司,创胜集团目前并未有上市的药品。主要营收来源于CDMO服务,在2020年收益仅0.8亿元。
从融资情况来看,创胜集团自2018年以来共获得23.3亿人民币融资,其中红杉资本、礼来亚洲基金等参与了多轮投资,最新的2020年12月交叉轮融资中获得1.05亿美元,由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领投,碧桂园创投、卡塔尔投资局及多家机构作为新投资者参与投资。
但从实际运营来看,截至2020年12月31日,银行结余及现金为8.1亿元。按2020年的烧钱烧钱速度来看,当前现金及等价物能够保守维持12个月的运营。但由于短期内新药很难上市,即便IPO成功,也很大可能需要获得额外的融资支持,否则便无法完成主要候选药物的开发与商业化。
而筹集额外资金,可能会稀释股东权益,以及影响候选药物的研发。
处于临床2期、研发风险高
新药研发有风险,这些风险来自于很多方面。对此创胜集团在招股书中包含了77页的风险警示,包括与财务有关的风险,作为具有高度投机性的生物制药产品开发,前期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也包括与药物监管审批有关的风险,药品可能因众多原因无法从国家药监局、FDA等机构获得批准。
当然,更大的风险还是来源于候选药物临床前及临床开发有关的风险。来自BIO的报告显示,1期临床到2期的成功率为52%,但2期到3期临床的成功率仅有28.9%。肿瘤领域的药物开发成功率更低,从临床到上市仅有5.3%。过去一年备受瞩目的HIV疫苗、罗氏三阴性乳腺癌药物、Catabasis的杜兴氏肌营养不良症药物均在临床阶段失败。
招股书显示,创胜集团的优势在于通过自有IMTB平台能够更好甄选出具有增强的成药性和强大知识产权地位的候选分子,从而提高潜在成功率。以及通过CMC职能部门保证产品批次的安全、有效。但不可避免,对处于临床阶段的候选药物而言,未来仍将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
持续增长的市场
来自Deep KnowledgeAnalytics的数据显示,药物开发的投资回报率从2010年的10.1%稳步下降至2018年的1.9%,但这更多是药物研发失败导致,一款成功的创新药仍然能在市场上获得巨额的回报。
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2015年到2019年,中国总癌症发病人数由390万人增加到450万人,其中以肺癌、胃癌、直肠癌居多,而临床数据表明,这些癌症都可以对PD-(L)1类药物治疗应答。根据灼识咨询的报告显示,预计中国的PD-(L)1抑制剂市场规模将由2019年的61亿元增加至2030年的655亿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达24.1%。
从创胜集团的核心产品MSB2311来看,其是一种针对PD-L1 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相比竞争对手的抗体产品,MSB2311在肿瘤部位更加集中,抗肿瘤时间更长。同时在2期试验中已经纳入对TMB-H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
截至2021年3月,中国仅8种PD-(L)1 抗体获得上市批准,但均无获批用于TMB-H肿瘤。创胜集团的MSB2311则是目前中国唯一一款处于临床开发阶段并纳入TMB-H肿瘤试验的PD-(L)1候选药物,预计未来这个领域的市场规模将由2025年的1540万美元增长至2035年的5亿美元。
生物医药领域投资永远与风险相伴。自2018年港交所18A新规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未盈利的生物药企赴港上市,这里面一些企业例如君实生物、信达生物等因为药物研发和上市满足预期,在资本市场上受到了巨大的追捧。但也有一些企业如哥礼制药、华领医药等因为市场环境变化或药物迟迟不能上市等原因,上市后股价大跌,表现不尽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