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释义: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典型事件: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2016年的工作重点时,他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点评:“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
因煤而兴,又因煤而困。山西是全国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模式的典型代表。长期以来,山西形成了煤炭、化工、钢铁、水泥等主导产业,集聚了大量的就业人口,创造了大量的税收,但不幸的是,这些产业均属于严重产能过剩的行业,不但不受国家鼓励,而且在市场的恶性竞争下快速走向衰落。对山西而言,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已陷入困局,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结构调整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工匠精神”。
经过长期发展,山西形成了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的重型工业结构,导致产业科技含量低,三次产业发展不够协调,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优,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其中,资源综合利用较差是最大症结所在。煤炭、冶金、焦炭、电力产业初级化、关联度差,技术装备落后,在开发、加工、转化过程中形成一种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致使资源利用环节损失较大。
青年经济学者高敏曾分析,长远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转型,粗放式、掠夺性、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的开发模式终将被放弃,虽然煤炭的使用将保持在一定规模,但总需求将持续快速下降,对于山西来说,危机可能才刚刚开始。
粗放式、掠夺性不再可行,唯有发挥“工匠精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破“一煤独大”困局,由单一资源型主导产业向多元化新兴产业、文化产业转变,由粗放式、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增长方式向高效型、集约型、技术型的现代增长转型,方能扭转当前经济发展困局。
改造升级煤炭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需要“工匠精神”。尽管煤炭行业的产能过剩严重,但是煤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是世界经济的主要能源之一,其经济价值依旧无法替代。煤炭未来发展的竞争力将取决于煤炭资源使用效率的提升以及低碳型发展模式的选择,在目前山西还未能培育出其他替代性支柱产业的情况下,“煤”不仅不能丢,还要做大做强,要依靠“工匠精神”,发展清洁煤炭、提升煤炭开采加工技术、延伸产业链条,促进煤炭产业的转型升级。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工匠精神”。山西战略性新兴产业无论从布局,还是从后劲上看都具有很大发展潜力,但由于一些影响和制约因素,造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增速不快、结构不优、效益不高、动力不足的状况。而山西民企整体表现“羸弱”,普遍存在产业单一、科技含量低、后劲不足、缺乏整体竞争力等问题。因此,我们要发扬“工匠精神”,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充分认识民营经济在全省产业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站在战略的高度谋划民营经济发展,在推动产业转型发展中做大做强民营经济。
企业转型需要“工匠精神”。企业转型是企业通过改变和变革市场、产业、经营、管理等,进而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新常态下,企业要深入分析市场、技术、资源、政治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战略。要鼓励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不断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以赢得市场。特别是煤炭企业,要努力降低成本,转变合作方式,依托资源延伸产业链条,增加投资,加大科技力度,优化结构,走产业多元、升级之路。
“工匠精神”对于山西经济和山西企业度过寒冬无疑是一剂良药。面对新形势,适应新常态,山西经济要实现突破与发展,必须调整传统的战略规划,摒弃“资源依赖”思想,改变粗放式增长方式,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创新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