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书院二院焕然一新。
“河东人物气劲豪,泽州学者如牛毛。”这是宋代提刑学士黄廉对晋城一带浓厚文风的赞誉。这种文风的形成,要归功于900多年前在晋城任县令的程颢先生,和他在晋城兴学而创办的书院。
近千年之后,当年程颢讲学的书院,在晋城市和城区两级党委政府的共同推动下,再次得到了重视和修缮保护。
城区区委书记张利锋说,文化的传承,是地区发展的灵魂,程颢书院就是晋城和城区的文脉所在,我们修缮保护工作的根本原则就是保护文物古建,延续晋城文脉,弘扬廉政精神,打造文化名片。
沧桑千年,程颢书院焕发出新的生机。
紧张建设中的书院广场。
抢救书院 留住晋城文脉
先贤程颢,参与并影响了晋城的历史文化,也成为晋城历史文化长河中一朵美丽的浪花。
程颢兴建的书院建筑在古书院社区一处土丘上,坐北朝南,南北各有两个四合院,均为二层建筑。据村中老人回忆,原书院包括礼圣殿、讲学堂、道统祠、藏书楼、花园等。东面是明道祠堂,北面为官义庙、文昌阁,四周建墙,酷似一座城堡。
古书院社区人称书院旧居为“晋院”。原先的一进四院目前只剩第二进院保存相对完好,其他均有损毁。第四进院堂屋二楼顶的花梁上清晰记载着院子的翻修年代:大清嘉庆贰拾贰年。
书院的西面是文昌阁。文昌阁是一座二层古门楼式建筑,建于明天启年间,上层为礼供场所,阁上石碣写有“古书院”三字。位于文昌阁东侧,原本用于供奉程朱理学创始人程颢的明道祠早已不复存在,祠堂旧址在清代以来一直是办学之所。在这个祠堂旧址的西墙上,镶嵌着三通石碑,一竖两横。竖碑镶嵌在西墙中央,镌刻着“宋晋城令程明道夫子之神位”。竖碑两侧,镶嵌着两通较小的长方形横碑,一通记载着重修祠堂的由来、时间和捐款人姓名,另一通嘉庆二十四年所刻石碑道出了书院村村名的来历:“明道祠者,乃宋程明道先生令晋城时讲学处也。斯地,旧无居人,因就教而遂家焉。故是村,特以古书院为名。”
受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破坏,程颢书院一度损毁严重,岌岌可危,抢救书院势在必行。
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与指导下,城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一任接着一任干,接力推动程颢书院修缮保护工作。
城区区长王学忠说,从前期准备到动工修缮,我们始终坚持高标准设计,高水平施工,修旧如旧,尽量恢复历史原貌。
刘娟,在市外事侨务和旅游文物局任职,目前在城区北街办事处挂职锻炼,主要负责程颢书院修缮保护与开发工作。她对记者说,程颢书院修缮保护与开发项目包括程颢书院本体的修缮保护和程颢书院文化产业园区两部分。对程颢书院,以抢救性修缮保护为主,采用先保护、后开发的理念,以政府主导,以保护带动开发,力求保留原汁原味的书院旧貌,留住晋城人民对书院的文化记忆和对程颢的特殊感情。
2013年9月,程颢书院修缮工作正式启动,城区政府多方筹措资金,对保存最完整的“晋院”进行修缮。
程颢书院修缮保护与开发项目启动以来,市、区两级领导多次深入一线调研指导,协调推进项目建设。针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基础设施不到位、河道规划不配套等困难,张利锋带领城区相关部门深入项目现场办公,协调解决施工难题,明确解决时限和具体责任部门及责任人,加快推进项目整体配套设施建设。
同时,城区还专门成立了重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负责项目重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导调度。
干工程就怕碰到拆迁问题,为了保证项目进度,区领导和北街办事处主要负责人亲自深入拆迁户中,宣讲政策,做思想工作,动员搬迁。在短短几个月内,完成拆迁安置68户,为项目按期开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领导组相关负责人说,这次拆迁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得益于区委、区政府领导有力,更要感谢拆迁群众的大力配合,不少群众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听说是要修缮程颢书院,二话不说就同意搬迁。
2015年,居民何新年就在这次搬迁工作中搬出了程颢书院附近的旧家,搬到古书院社区新建的住宅楼里。他对记者说,旧家已经被拆了,要建程颢书院文化产业园。
对于程颢书院的修缮保护和开发,何新年等拆迁户们拍手赞成。他说,过去的书院虽然有名气,但破破烂烂实在不好看,乡亲们看着也不舒服,文化产业园建好了,我们脸上也有光气。
程颢书院修缮保护项目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政府总投资5616万元。项目建设遵循“文物保护、程颢公园、明道祠修复”三位一体,以充分挖掘历史文化价值为主导,以绿色、环保、生态、休闲为主要功能,整个工程分两期完成。一期项目主要是对保存最完整的书院二院和文昌阁进行修缮保护,于2013年9月正式开工,2014年11月全部完工并通过了市、区相关部门验收。二期项目主要是对书院一、三、四进院和明道祠进行修缮、修复,同时对书院周边进行景观绿化并完善附属配套设施。项目完工后,程颢书院将成为融历史、文化、景观、园林、水系为一体的旅游休闲栖息地。
如今,修缮完工的书院二院院落古朴敞亮,梁檐上的珍禽瑞兽木雕呼之欲出,基柱上的梅兰竹菊石雕栩栩如生。文昌阁上明代匾额“古书院”字样清晰,阁楼上的壁画修复完整,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前来。
修缮完工的二院,一个房间内存放着书院的石碑。古书院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晋建新说,这次的修缮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过去的旧砖瓦、木雕全部再次利用,与程颢书院有关的石碑一共有七通,现在都已被妥善保存了起来,等书院全部恢复后,将安放回合理的位置上。
程颢书院二院外景。
千年沧桑 书院孕育晋城浓厚文风
作为理学创始人程颢一生中亲手创办的书院,程颢书院在历史上一度具有非常显赫的地位,成为天下闻名的理学之源。
何新年从小就住在程颢书院附近,小时候还在程颢书院里上过学,对于程颢书院的感情很深。他说,我小时候,程颢书院就是个学校,那时保存的还算完整,老师也给我们讲过程颢书院的来历,在我们老百姓口口相传中,书院是有灵气的,我们村每年考上大学的学生比周边其他村多。
程颢书院的“灵气”之说听起来玄之又玄,但程颢当年修建书院确实从根本上改变了晋城的风气,温养了晋城的文脉。
北宋年间,山西的教育并不发达。朝廷中的官员们很快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次举行的科举考试中,尽管有很多山西学子参加,最后能够中举的学子却非常少。于是,来自山西、时任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就向朝廷提了一个建议,要求增加山西学子的录取名额。这个看起来有些不合理的建议遭到了参知政事欧阳修的强烈反对。司马光的建议终究没有被朝廷采纳,但山西的教育现状却引起了朝廷的重视。
选派一位能够扭转山西风气的基层官员,就成为一时的当务之急。此时,正在上元县任主簿的程颢走进了司马光的视野。作为山西人,司马光自然知道山西民风之彪悍。为了大宋的江山永固,必须形成崇文重儒的风气。没过多久,上元县主簿程颢调山西任晋城县令,三十三岁的程颢终于等来了施展身手的机会。
到晋城任职后,程颢发现这里民风粗野,百姓“武而少文”,遂把推崇理学,提高百姓伦理道德作为任职时的一项主要政务来抓。于是,他开设学堂书院,正己教民。当时晋城全县建设乡学72所,社学数十处,“古书院”就是其中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所官方书院。在程颢任职的三年时间里,他兴办书院乡学,开启民智,给晋城带来了无穷的思想财富,从此泽州大地崇尚教育,耕读传家兴盛如潮,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英俊豪杰。
公元1127年,金军南下,程颢书院在创建60年后遭遇第一次劫难。由于战乱影响,书院中求学的学子开始迁居陵川,这也成就了陵川一地在金代的文化繁荣。据后世统计,陵川仅在金代科举中就曾涌现7位状元。
公元1214年,即金贞佑二年,晋城发生大规模兵乱,城中建筑大多被毁,程颢书院也未能幸免。金亡后,泽州郡守段直邀请“程氏门人”重返晋城兴办教育。元泰定年间,郡守重建明道先生祠堂,并于1342年将祠堂迁至旧址。
明代,随着程朱理学被奉为正宗官学,各地的书院也迎来了历史上少有的黄金时期。此时的程颢书院开始趋于完备并延至后世。万历四十八年,泽州知州王所用立志继承程颢遗教,在书院原址重建“文昌书院”,文昌书院的修建,使得晋城的书院发展达到了一个巅峰。程颢创办的书院在沉寂百年之后,迎来了它的又一次辉煌。
清光绪初年,书院更名为“明道书院”。1905年,废除科举制后,明道书院变更为“书院小学”,书院村中的很多老人幼时都曾在这里上过学。
精美木雕保存完好。
文院武风 新民主主义革命赋予书院更深内涵
程颢书院是晋城的文脉,但在晋城的历史上,程颢书院不仅彰显了晋城的文化底蕴,还见证了晋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程颢书院主院落北面的一处院落还保持着旧时的状态,是书院的四院。和修缮一新的二院相比,书院的四院相对破败,院内到处堆着杂物,原来的住户已经搬出,东西侧房已无人居住。
四院西屋二楼的楼梯口处被一堆杂物堵塞,需要踩着高板凳从侧面攀上楼梯才能上到二楼。上去一次很不容易,但绝对值得,因为这里隐藏着一段烽火岁月。
整个西屋的二楼内墙,全部是标语和壁画,内容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打到南京”等。据古书院社区潘保生老汉回忆,这个院子曾由姓晋的家户和姓魏的家户合住,革命时期牺盟会晋城分会曾在这里驻扎,八路军也在这里驻扎过。
查阅《晋城市革命遗址通览》,可以发现这里确实驻扎过革命队伍,这些壁画应该是陈赓、谢富治率领的太岳4纵队的官兵留下的。1946年末,陈赓、谢富治率领的太岳4纵队第13旅4大队第2营进驻古书院村休整、征兵。期间,部队对新兵进行了政治学习及军事技术培训,经过4-5个月的整编,补充兵力达500余人,于1947年4月初开赴晋南,参加解放曲沃、运城、临汾战役。
据史料记载,太岳纵队在古书院驻扎的几所老四合院分别留下了一些当年部队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具以及革命宣传标语和以攻城、练兵之类为题材的图画。这些标语和图画均画于宅院二层楼内的墙壁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古书院村革命壁画中常见的内容,工工整整地书写在屋内显著位置,有着不同的几种字体。在攻城的图画中,有着曲沃城和临汾城,人物和武器旁还标注有说明,比如“连长”、“敌人指挥官”、“死亡”、“山炮”、“重机枪”、“轻机枪”、“迫击炮”等等,较为明了。这些标语和图画,是当年解放军对新兵进行政治学习和军事技术培训时所作,同时用作民兵和自卫队的政治、军事培训。
西屋二楼墙上的标语和壁画的内容与史料记载十分相似,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内容,也有“参军光荣”的壁画,有战机、武器等内容,还有士兵匍匐射击的内容,墙上标语所说的部队首长有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陈赓等,还有部队的连长名字,叫做张宗智。这些内容可充分证明这个院落曾是陈谢大军某部的驻地。
站在这些标语和壁画面前,仿佛看到张宗智连长正在为战士作军事技术讲解和战前动员。墙上“保证不怕过黄河、不怕牺牲”等内容,字里行间透露出无畏的气概与自信。统一思想,鼓舞士气,战士们的最终目的就是壁画中的“打到南京”。
内容丰富的标语和壁画,仿佛让人再次回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烽火岁月,古书院也因此凝聚起一股饱含坚韧与不屈的浓浓武风。
市外事侨务和旅游文物局文物科科长张建军说,标语和壁画,是革命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与遗址本身相得益彰,能凸现遗址的年代性,让革命遗址更有保护和考证价值。程颢书院四院的标语和壁画,让我们看到了程颢书院在作为晋城文脉的同时,还看到了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挥的作用,更增加了书院的历史厚重感,应当好好开发和保护。
目前,程颢书院二期工程即将展开,将修缮古书院的一院、三院、四院,并对周边的环境进行整治,西屋二楼的壁画和标语也会被想方设法保护下来,让后代记住晋城的光辉历史,记住程颢书院的红色印记。
书院之上 是更为深厚的文化气息
在张利锋看来,对程颢书院的保护与开发,基础工作是古建原貌的恢复,但核心内容是书院之上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弘扬。
首先,程颢的到来和古书院的建设,为晋城的浓厚文风奠定了基础。
程颢到晋城后的一系列兴学措施,也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金代李俊民在《重修庙学记》中称,在程颢办学前,泽州“其民之不喜儒术,境内贡举五六十年无一人登高第者”。而明人张进《重修程子祠记》中称,程颢办学后,宋代“熙宁、元丰间,应召者数百人,登科者数十人,达乎邻邑高平,渐乎晋绛,被乎太原。所谓济济洋洋,有齐鲁之风焉者是已”。宋元丰八年(1085),提点河东刑狱黄廉到泽州一带视察,这里浓厚的读书风气深深地感染了他,他在《行县诗》中情不自禁地吟咏了“河东人物气劲豪,泽州学者如牛毛”的动人景象。据史料记载,金元间泽州一带仅状元就出好几个,进士上百名,最有名的除元好问外,还有李俊民、郝经、武氏三兄弟、贾鲁、刘昂霄、秦略等。明清时期,泽州境内的沁河流域又一次出现科举鼎盛,造就了吏部尚书王国光,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等一大批官员,民曰:“郭峪三庄上下伏,举人进士两千五。”仍与数百年前程颢的文化启蒙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次,程颢本身重视修身的理学思想,也是廉政文化的历史传承,他的学问、文人、精神品格对于当代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同学于当时名儒周敦颐。二程在哲学上发挥了孟子至周敦颐的心性命理之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体系,在学术上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题是“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他们认为阳阴二气和五行只是“理”或“天理”创生万物的材料。从此以后,“理”或“天理”被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使用,亦即被作为世界的本体。二程认为,性的本然状态,是“天理”在人身上的折射,是至善的,人性中的善自然是其“天理”的本质特征,恶则表现为人的不合节度的欲望、情感,是“人欲”或“私欲”。二程把天理和理论道德联系在一起,主张修身律己,克制贪欲,这样的学说在当代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程颢施政以民为本,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程家世代为官,程颢的父亲程珦曾经做过黄陂、庐陵的县尉,后又做过几个州的知州。程颢十五六岁的时候和弟弟程颐被父亲送到周敦颐门下学习,经过多年的浸染和官场的历练,在上元任上博得了百姓的一片赞誉。
程颢上任晋城令后,除了兴办教育,还做了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整顿吏治。程颢允许普通百姓到县衙上访,凡是有百姓有事到县衙的,程颢都会耐心接待他们,并嘱咐他们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在《宋史》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程颢在任晋城令期间,当地有富人张氏,父亲已经死去。某日,有一老翁来到张家,说:“我是你的亲生父亲。”张氏存疑,但又不敢否定,便与老翁同至官府。老翁说:“我当医生,出外行医,妻子生了儿子,因为太穷养不起,就送给了张家。”之后,从怀里取出一份文书,上有:“某年某月某日抱儿子给张三翁。”程颢看罢,沉吟片刻,问道:“张氏当时才四十岁,怎会有‘翁’的称呼呢?”老翁闻言大惊,赶紧认错。程颢依法重办了他。
第四,程颢书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痕迹,是我市红色文化的生动组成。
“打到南京去!解放全中国!”在这个宏伟目标的指引下,驻扎在书院的全体官兵努力训练,认真学习,并从这里奔赴解放全中国的战场,用一场又一场的胜利,铸就了陈谢大军的威名。这些标语和壁画,让我们看到了更加真实的战争,看到了发生在晋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波澜壮阔的画面。
程颢书院景区效果图。
综合开发 打造晋城文化名片
为保证程颢书院修缮保护与开发项目顺利进行,北街办事处盯重点、破难题、抓进度、保质量、重提升,专门成立项目部,实行主要领导统筹协调、项目专人负责制,精心组织,科学施工,倒排工期,攻坚克难,努力克服天气和工程外部环境等不利因素影响,抢晴天、抓阴天,上足机器和人力,确保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全力推进项目进展。
古书院社区党支部书记晋双昌说,程颢书院配套工程书院河改造和明道路的修建已分别被列入2016年市级和区级预算,程颢书院其他建筑的修缮和新建项目也将在2016年基本完工,届时将与书院河、明道路一同形成一个完整的景区。
从程颢书院的远景图可以看出,建成后的程颢书院景区恢宏大气,古韵悠长。进入园区,首先是山门牌坊,小桥流水,还有6米高的程颢名人雕塑,以此来让后人瞻仰理学泰斗。行过广场,是理学经典故事的浮雕墙,以理学典故来诠释理学的发展及辉煌,浮雕墙背后是书院名人录,由此来展现理学的百位名人。沿着S型主通道继续前行,经过二程广场,此处是“程颢、程颐”的名人雕塑,背后是25米长的环形浮雕墙,此浮雕墙主要展示程颢、程颐对理学的贡献,以及学术发展,再向北走会有一处理学经典名句石碑墙,石碑墙以错路分割为表现形式,在水景环映的陪衬下,使游客细细品读理学的精髓,在景观长廊的辉映下此处景观格外精致绚丽。接着就是书院正门广场,以代表晋城经典影壁墙来进行广场的美化,展示书院的悠久历史,正门广场东面是根据历史遗迹恢复的望河亭,使游客领略书院的古朴魅力。通过书院的四进院,便是后花园,以小桥流水,假山松竹、闲亭栈道、鸟语花香人文主题雕塑为主,别致诱人,突出了当年文人雅士的生活情怀。
文化挖掘是书院建设的灵魂,程颢书院以人文景观为主,处处见景,以生态绿色为辅、以水系景观来点睛,四处洋溢着文化书院带来的精致之感,以曲径通幽突出了书院的独特魅力,以松竹园林映衬出了文人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别致的园林景观丰富了整个书院的品质及内涵。建成后的程颢书院,将会以现代的多媒体展示手段,来强化书院理学的精髓,以真人场景再现手法等展示手段,来表现书院当年的鼎盛及发展。晋建新说,我们还计划将程颢书院当做一个优良文化平台,开展国学讲堂,让人在此感受国学的魅力。
程颢书院文化产业园区坐落于程颢书院西北角300米处,总占地面积213亩,预算总投资5亿元。产业园秉承“以保护带开发”、筑巢引凤的理念,依托程颢书院的历史文化优势,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运营相结合、文物保护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尊重历史事实和面向未来发展相结合、特色建筑风格和地方文脉相结合、面向游客和普通市民的双赢原则,突出教育、文化、旅游、经济四大功能。
文化产业园将作为未来两年城区的招商引资重点工作,以市委、市政府大力构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精神为指导,在重视文物保护的前提下,依托程颢书院本体的历史文化优势,积极引进有社会责任感、有文化底蕴的企业参与到文化园区的建设中来。项目完成后,将打造形成一个富有个性、品位较高,涵盖国学培训基地、师资培训基地、文史研究基地、艺术典藏基地等内容,集文化旅游休闲、精神消费、商品生产销售创新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文化园区。
张利锋说,未来的程颢书院,不仅仅是城区和晋城的文脉所在,更是弘扬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廉政文化的文化基地。我们通过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开发,将程颢书院打造成城区一张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