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3日,一带一路百人论坛的专家在广东广播电视台北京节目制作中心(百人论坛文化基地)举行了新年的首次座谈会。会上,专家们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以“一带一路与国际形势”为主题进行了充分交流。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召集人赵磊主持了本次座谈会,并发表了开场致辞。他指出,2019年纪念是“五·四”运动100周年、建国70周年、中美建交40周年、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也是百人论坛成立4周年,希望论坛专家能够为祖国强起来做出更大贡献,希望专家在本次座谈会能够碰撞出更多的学术火花。
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专家委员会委员、军事科学院栾大龙大校以《“一带一路”与中国航天国际交流》为题,图文并茂地向大家介绍了“太空丝路”的最新发展。2018年是我国航天发展非常快速的一年,年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了10箭19星发射。“太空丝路”的“星光”不仅洒落在国内,还照耀了全球60%的陆地,惠及全球80%的人口,为“一带一路”及周边地区提供了全方位的卫星通信服务。他认为,随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我们要重视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享“高技术产能”。
之后,栾大龙重点讲解了北斗卫星在全球的服务情况。目前,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已经能够为亚太国家提供稳定的导航服务,实现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覆盖。早在2016年,国防科工局、国家发改委就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表示要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成“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北斗三号在基本系统建成后,在亚太地区的定位精度由原来的6米提升至5米。目前,北斗已进入国际民航、国际海事、国际移动通信等多个国际组织的标准体系,其产品已经进入缅甸、泰国、阿尔及利亚、俄罗斯等多国,优良的服务和可靠的质量得到了认可。
赵磊教授评价道,“一带一路”已不仅仅是在陆上和海上的对接,而是陆海空天网的全面联通。他表示,“太空丝路”是一个很有趣的议题。
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专家委员会委员、中证焦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顾问许维鸿以金融领域为切入点,对“一带一路”框架下的金融合作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许维鸿认为,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建设需要多边市场化合作,扩容人民币的朋友圈是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唯一途径。中国不能期待“搭便车”、通过建立美元“稳定锚”得到世界其他货币的认可。他指出,美国可以用美元这个金融工具去影响甚至制约他国之间开展的国际贸易与国际合作行为。回顾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及美国对伊朗等国发起的制裁行为,他强调,只有当流通的货币基于市场化机制的运作规律,而非其他势力的干扰和操纵时,国家间自主自愿开展的国际贸易与合作才能顺利进行。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国家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要想未来更广阔更多元更深层次的对外经济交往与合作不受制于美元的话,必须认识到开展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建设对于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意义。周边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互动频繁,贸易投资利益密切,是开展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建设的首选之地。应鼓励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多样化资金,参与“一带一路”汇率机制建设,通过金融创新化解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冲突和风险。
许维鸿指出,“一带一路”金融领域服务的市场化建设,是跨境产能合作的保障和支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传统上我国劳动力低廉的比较优势必然逐步丧失,以劳动密集型为代表的国内企业如果简单退出行业,将加剧中国经济的空心化;最佳路径是借助“一带一路”建设,以建立合资企业、落户海外合作工业园区等方式开展跨境产能合作。这种与周边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能合作的企业,会受益于所在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更会受益于“一带一路”过去五年来修建的基础设施进步,受益于中国与项目落地国家的关系改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开展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得到了国内各类资金的支持,切实改善了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状况。但是,如果仅仅是花钱架桥修路,而不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产能合作,客观上只是便利化欧美西方国家、包括日韩等国的工业化输出,中国的“民心相通”则无从谈起,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无疑也是负面的。
与架桥修路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同,“一带一路”金融创新刚刚起步,这并非中国金融机构熟悉的传统业务,需要各方面的合作和支持。许维鸿认为,在国家战略层面,金融是现代服务业,也是中国产业结构的“短板”。只有通过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及跨境产能合作这两条发展路径,才能切实推进中国金融“国际软实力”做强,短期内增加中国与美国在贸易摩擦中平等对话的底气,长期上谋求更高层面的非对抗性合作共赢的解决方案。
一带一路百人论坛文化委员会委员、国务院侨办咨询专家、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教授的发言主要围绕人文交流与文化产业展开。陈平表示,近5年,她一直在关注中国的文化遗产如何从目前资源型的存在变成“一带一路”的产品和产业向世界输出,在新的全球创意经济的产业链占据一席之地,然而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中国非遗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所幸保护力度比较大,不过与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相比,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还没有成为振兴中国经济的重要推动力。我国向外输出软实力不足的症结在于产品的缺乏。她认为,尽管中国拥有较为成功的《功夫熊猫》、《花木兰》等文化符号,但事实上此类故事在中国数不胜数,却并没有形成很好的文化产品。因此,中国人如何学会用国际语境讲述中国故事是当前文化输出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陈平提出了以下对策:
首先,应当把重心放在产品和机制上。她建议在“一带一路”100多个工业经济园区中,将一部分园区做为文化产业停靠的港湾,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港湾,也是当地及地区文化的展示中心,汇聚各方的文化商业展演和活动。她还提议关注粤港澳大湾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一个文化创意产业联盟,以广州南沙等地为集中点,散布到香港、澳门等地,甚至东南亚,以此深入推动“一带一路”的文化互联互通。
其次,中国“一带一路”的文化发展基金应当运用到一些更长远的投资中。鼓励海外神话和中国神话的融合对比,让欧洲人对比罗密欧、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提出自己的审美意见,跳出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模式,站在世界的角度看待中外传统文化,这样才能使中国古人创造的元素真正融入世界。
结合自身在国际组织的工作经历,陈平深感中国在国际机构里的人才欠缺,并提议重视对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和输送。最后,提到“引进来”的问题,陈平认为“一带一路”的文化贸易一定是双向的,她建议在经济比较发达且游客较多的城市建立一个世界民间文化创意产业博览城,促动文化遗产的转化、创新和发展,丰富游客的活动内容,也让传统手工艺找到好的流通渠道。
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专家委员会委员、走出去智库创始人、合通机器人CEO白桦围绕国际经济形势与“一带一路”的主题,对未来经济形势进行了评估和分析。白桦表示,她和她的团队对未来的经济形势持谨慎乐观的态度。这一判断主要基于三方面的数据观察。一是中国经济风险整体数据评估。走出去智库与牛津经济研究院联合开展了央行经济模型项目,从项目中呈现的全球近百余个国家的经济数据,以及通过经济模型与风险指标体系的评估看来,中国短期内的经济风险形势不容乐观。二是中美经济的数据观察。从数据上来看,中国的进出口指标走弱,美国的经济指标亦不乐观,全球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仍然存在。未来两国的经济发展趋势依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三是“一带一路”框架下与欧洲合作的新突破。虽然权威的金融风险评级机构皆对欧洲整体的债务情况持普遍悲观态度,但这样的悲观情绪并不妨碍中国企业对欧洲的投资有望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实现突破性的进展。未来中国可通过在欧洲实施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入欧洲标准,甚至与欧洲共同在第三方市场制定新的通行标准。
赵磊教授谈到,环顾全球,企业战略咨询公司、信用评级公司、会计事务所、传媒集团等代表着高附加值的软联通要害环节,这些领域的话语权一直牢牢掌握在西方国家手里,形成了一个个无形的“中心”,发挥着压倒性的行业主导作用。而“一带一路”所代表的数字时代已经来临。这恰好是一个强调共享和利他、打破壁垒与隔阂的“去中心化”时代。因为缺少足够的智力支持,缺少权威战略咨询公司的机构存在,以及没有建立起畅通的沟通交流机制,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企业重复试错的成本高昂。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专家都胸怀为国为民建言献策的情怀,努力为新时代“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有效的智力把脉与支持。
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媒体委员会委员、光明日报内参部副主任赵婧围绕“守正创新,切实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舆论宣传能力”与各位专家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着眼于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正在实现从全球治理的参与者、建设者到改革者角色的转变。“一带一路”建设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和合作模式,不仅对于全球治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于破解“和平与发展”时代命题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赵婧认为,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舆论宣传上,首要明晰守什么正,创哪些新。如何守正,如何创新。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对于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就是我们应守的“正”。而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能启人入“道”、引人悟“道”,更加有效地传播中国理念,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这正是我们应该创的“新”。
当下亟需理清思路,全面统筹、顶层设计、整体布局,在外交、媒体、文化等多方面有机合作,转变传播语态,分层次切实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舆论宣传能力建设。实现路径可从几方面努力:第一,智库、媒体应广泛参与公共外交机制,发挥自身作用,在G20、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机制中积极参与发声,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第二,哲学社科界需要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的理论研究,深层次挖掘其文化内涵,为习总书记提出的这一中国方案做最好的诠释。第三,在深化媒体融合发展上着力,对内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形成立体化全方位传播矩阵。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和水平,内容建设是核心环节。故事的背后是“道”,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阐释中国故事背后的中国逻辑。还要把我们想说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让传播既有“国际范”又有“中国味”。第四,要推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领域交流蓬勃开展,共建“一带一路”的精神家园。现在美国在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退群,正是中国发挥作用的好时机。通过与沿线国家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图书展等,增进相互了解认知,共同协商制定人文交流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使民心相通建设常态化、制度化。第五,高度重视全球治理方面的人才培养,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全球治理从“西方治理”向“东西方共同治理”逐步转变。媒体和智库要携起手来,媒体记录历史,也创造历史。智库研究时代,也推动时代。在全球化新时代,媒体、智库应该肩负起责任,展现时代作为。
赵磊教授对赵婧主任的观点表示赞同,他认为,西方的价值观求同,中国的价值观则是和而不同,二者有明显差异。因此,“一带一路”必须找到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内核,才能实现双方的共振。
一带一路百人论坛研究院研究员杨明珠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所以国企的国际化与“走出去”是大势所趋。“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以来,作为一名积极投身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企人,杨明珠有以下三个感受:一是“一带一路”的内涵更丰富。除了已经开展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外,现在的“一带一路”已涵盖了文化、太空、网络等多领域多元素。二是“一带一路”面临的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危和机并存。三是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方式应更多样。
一带一路百人论坛研究院研究员许思思表示,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交通与经济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2018年的中美经济贸易摩擦对中国工业制造业的冲击很大。在新形势下,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转变企业传统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思维,在核心技术环节实现更高水平的自主可控,进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应有之义。
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媒体委员会委员、广东广播电视台北京节目制作中心主任王晓秋从自身的工作经验出发,提出了“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三点建:一是从目前有些自媒体的低俗化现状,来思考人民群众对“一带一路”主题文化产品的实际需求。普通百姓是国家主流价值观与信息传播的受众群体。因此要从普通百姓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和喜爱偏好角度出发去调整传播的方式方法。百人论坛媒体委员会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法和生动活泼的方式,统一思想、统一步调、统一力量,把“一带一路”的故事讲好、讲透、将实。二是在“一带一路”的对外传播工作中,要少用甚至不用类似于“大国崛起”“大国战略”“规则制定”“秩序重塑”等易在国外受众中引起戒备与紧张情绪的词汇。要多做少说,建议可以从美食等具有超越国界认可度的兴趣热点入手,以制作精良的融媒体产品为载体,不动声色地讲述“一带一路”的内涵和实质,避其锋芒,争取最大程度和最大范围的民心认同。最后,建议各位专家学者们了解、掌握如抖音、头条、推特、YouTube等新的传播模式。
一带一路百人论坛文化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沙画艺术家苏大宝在座谈会中分享了他的沙画艺术之路。他谦虚地认为自己做的是一件小事,但是希望用自己十几年的坚持和对艺术的见解,为中国文化艺术走出去奉献一份独特的力量。沙画艺术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具有世界性、时空流动性、综合性、包容性等特点,在“一带一路”上为促进民心相通正发挥着极积的作用。
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媒体委员会委员、CCTV老故事频道《文化中国》制片人孙千雅认为,在国际传播中,外媒是过滤式传播,中国很多好的事物外国人看不到,应该让中国人自己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把真实的传统文化的声音传递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其他欧洲国家。因此,她希望介绍更多中国文旅和文创的故事,让全世界更多人关注“一带一路”的人文内涵。
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企业委员会委员、中船重工远舟(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北京远舟高速船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雷电分享了2013年以来在乌兹别克斯坦从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经历。他指出,乌兹别克斯坦位于中亚地区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紧邻我国新疆,是上海合作组织创始成员国和“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现今,乌兹别斯坦的主要城市大都沿阿姆河流域分布,是古丝绸之路途中的古城,是沙漠戈壁里的绿洲。中亚地区,水资源匮乏,缺水问题严重,河流的泥沙含量过高;农业水利灌溉设施陈旧,急待更新换代,以保障饮用水、农业用水和其他用水需求。农业水利灌溉设施是乌兹别克斯坦非常重要的“生命线”。北京远舟高速船发展有限公司参与建设的挖泥船及配套用船项目是农业水利灌溉设施系统中最关键的设备。他认为,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近些年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很快,在农业水利灌溉系统等领域,对机电装备设施需求潜力大,这将是未来“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要方向,这对中国企业是巨大的机遇。
最后,赵磊教授为此次一带一路百人论坛新春座谈会做了总结性发言。他梳理了两年的关键词:2018年的年度关键词是“对冲”,2019年是“涅槃”。过去,西方对中国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对资源的掠夺”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样的领域和层面,这些领域不是西方国家真正担忧的。但是,2018年西方国家开始讨论“规则破坏”、“债券帝国主义”,这证明“一带一路”倡议的拓展如今已经开始进入到对西方国家来说颇为敏感的领域,即规则和金融。于是,就有了2018年的“对冲”,中美贸易摩擦就是个明显的例证。
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和国际体量已不同于以往,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想在国际社会悄无声息地发展已经是不可能的。纵观当今世界,“一带一路”是21世纪以来最有格局的国际倡议。但反观中国的产业、企业与综合国力,仍然存在诸多短板和问题:产业经济中,项目前期的设计规划以及后期的运营管理是中国企业的短板;综合国力里,创新实效和文化软实力是短板。如综合国力呈现“哭泣曲线”,产业经济难以“微笑”起来。据此,中国要在关键原材料、关键工艺和关键零部件等方面有突破,要通过“一带一路”整合全球资源以补自身短板。中国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一带一路”倡议的首要之义在于补齐中国自身的短板,解决我国自身的问题,用对外开放倒逼对内改革。进入2019年,中国的发展就是众目睽睽下的凤凰“涅槃”。
其中,中国经济增长应实现从“拉动力”到“驱动力”的转变。过去,我国的经济主要靠投资、出口和消费这三驾马车的外力拉动实现增长。从今往后,要着重涵养好经济增长的内生驱动力——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对民营企业而言,中国不缺老板,缺企业家精神;对国有企业而言,中国不缺管理人员,缺企业家精神。
最后,赵教授的讲话落脚于“一带一路”的元理论建设。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已在日渐广泛的国际认同基础上进入了新的成长期。对“一带一路”不能只是政策描述,要有学理支撑,要跟踪研究、动态评估。因此,建议成立一个国家级的“一带一路”研究院。“一带一路”需要有明确的学科边界、学术内涵和指标体系,以创建“一带一路学”的方式实现系统的元理论建设。
总的说来,从“对冲”到“涅槃”,绝不仅仅是经济事件,本质上更应是赢得尊重的文化事件。如果不在标准、知识产权、资质、文化、理念、价值观等无形的领域发力,“一带一路”的实践效果可能只是物理反应、花拳绣腿,但要实效高标准就需要政府、企业、智库、媒体等多主体群策群力,这也是一带一路百人论坛成立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