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郝金玉  石勇  侯计香  张文泉  振兴小镇  戎子酒庄  吴沪先  河南省晋商会  ___  冯南垣 

杨飏:青年参与“一带一路”援非建设调查研究 ———以中国青年教师援助埃塞俄比亚农业职教项目为例

   发布时间:2018-11-30 10:26     来源:一带一路百人论坛    浏览:1356    
核心提示:面对一带一路中非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命题和援非释放的溢出效应,当代青年如何明晰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中非合作建设的伟大实践,在系统理解一带一路时代内涵中坚定理想信念,在深度探寻一带一路历史足迹中找准目标定位,在彻底把握一带一路建设要求中实现自我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作为中
中国晋商俱乐部致力于建设服务创新型商业化晋商生态 | 主办全球晋商年度峰会“晋商年会”与“晋商国际论坛”

面对“一带一路”中非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命题和援非释放的溢出效应,当代青年如何明晰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中非合作建设的伟大实践,在系统理解“一带一路”时代内涵中坚定理想信念,在深度探寻“一带一路”历史足迹中找准目标定位,在彻底把握“一带一路”建设要求中实现自我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作为中国援非品牌项目,援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 以下简称“埃塞”) 农业技术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 以下简称“农业职教”) 已持续了18 年,借“一带一路”的东风,逐步为埃塞建立起了适合当地实际的农业职教体系,储备了大量农业发展人才。本文所述的青年,依据2013 年5 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年龄在16 - 44 岁的群体; 所述的青年教师,根据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派遣农业职教项目确定为年龄为32 - 44 岁且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截至2018 年7 月,援埃塞农业职教项目共派遣教师452 人次,其中青年教师152 人次,占比近40%。在此援教过程中,中国农业农村部选派的各批青年教师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成为青年参加“一带一路”援非建设的楷模,诠释了当代青年应担当的新时代所赋予的历史责任。但随着“一带一路”援非建设项目不断拓展,青年参与援非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如对“一带一路”理解的差异,对“带国”情况了解不详,援助双方出现文化上的碰撞,引发部分非洲青年对推进“中国制造”、复制“中国元素”的心理恐慌; 中国援非政策不够完善、援非人才储备不足等造成部分援助项目持久性、稳定性不足,部分受援国担忧出现项目“人去楼空”的情形; 援非青年国际化教育培训项目有待完善,风险防范意识有待提高等。这些已经引起有关部门和援非青年的重视并在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一、“农业职教”是中国援非的品牌项目

1.“一带一路”拉动埃塞俄比亚经济发展

埃塞俄比亚位于非洲东北部,高原占全国面积的2 /3,平均海拔近3 000 米,素有“非洲屋脊”之称,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带国”,也是“一带一路”的积极响应国。埃塞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是非盟总部所在地,被称为非洲的“政治中心”。近年来,埃塞政府积极致力于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鼓励发展出口导向型和进口替代型工农业,持续加大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农业经济基础技术改造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制造业水平,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成为非洲经济发展的“新星”。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一带一路”为埃塞分享中国发展经验和成果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埃塞实施“一带一路”建设至今,中国先后提供信贷支持并“设计、建造的亚的斯亚贝巴-吉布提铁路正式通车”,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中国援助建设的“阿达玛风电站、梅莱斯大坝、泰克泽大坝、FAN 水电站、纳莱- 达瓦河水电站、埃塞至南苏丹输变电工程、复兴大坝等重大基础设施和华坚工业园、东方工业园以及沿亚吉铁路分布的工业园区等一系列建设项目”,使埃塞拥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东非第一条现代化轻轨、非洲第一条全中国标准的电气化铁路”、第一个风电场、第一个重型水电站、第一个中资企业集群和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了埃塞人百年“国铁梦”,提升了埃塞工业化水平,初步改变了埃塞社会经济结构,取代尼日利亚成为非洲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国。

中国援助埃塞成功的经济发展模式更进一步拓宽了中非经贸合作方式和格局,激发了非洲青年学习先进技术的热情。中国的影响推动了非洲社会发展方向和模式的转变。

2.“农业职教”项目与中国农业职教模式

中国派遣教师援助埃塞实施农业职教项目,源于埃塞政府的邀请,始于2001 年,初期旨在通过派遣中国农业职教教师,推广中国农业职教模式,为埃塞建立并逐步完善适用于埃塞农业技术发展需求的农业职教体系,提高埃塞农业职教办学水平,培育农业技术实用型人才。资金由埃塞提供,教师由中国选派。自2013 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该项目被纳入中国农业援非项目体系和中埃双边经济合作协议框架体系,项目资金和援助教师均由中国政府负责,职教的战略目标随之提升为推广中国农业发展经验,传授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协助埃塞创造良好的农业转型环境,提高埃塞农业生产水平,推动埃塞加速实现“以农带工”的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计划。职教任务由前期的理论教学、试验示范、人员培训等“输血型”援助转型为教材编写、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等“造血型”援助,援助模式从“授之以鱼”变为“授之以渔”。2016 年,《2016 - 2020 年埃塞俄比亚农业技术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战略规划》正式启动,职教项目全面传授植物科学、动物科学、自然资源、兽医、灌溉、农机6 大领域课程等; 援助教师较前大幅增加。据农业农村部具体负责该项目的国际交流服务中心( 以下简称“国际交流中心”) 统计,截至2018 年7 月,累计派遣452 人次,其中青年教师152 人次。“中国教师先后在埃塞13所职教学院任教,教授植物科学、动物科学、自然资源、兽医和农业合作社等5 个学系56 门专业课,累计培养了2 500 名当地教师, 13 000 名农业技术人员, 41 000 名学生,传授了七十多门实的第17 期农业职教教师就“承担理论与实践教学52 个模块,培训埃方人员5 002 人次,其中学生约3 989 人次,教师346 人次,各地农技推广人员465 人次,当地农民202 人次”。

二、中国援非青年农业职教教师的角色与担当

根据“一带一路”核心内容,促进非洲农业和农村发展、减轻贫困、实现粮食基本安全是当代中国援非青年农业职教教师的使命和目前援助的优先领域。农业职教教师不仅传授农业生产技术、提供农业发展咨询,为受援国培训农业人才,还积极参与受援国农业规划工作,积极帮助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发展农业,减少贫困,应对粮食危机。援助埃塞的农业职教教师,就是通过“一带一路”中埃农业职教合作平台,逐步为埃塞建立起适用于本国的农业职教体系,储备了农业发展人才,使其在农业方面获得了不同的先进技术,改变了农业体制,明确了未来农业发展方向。近3 年,“埃塞农业经济连续以高于10%的速度增长”。为此,中国援助教师受到了埃塞农牧业部以及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援埃塞农业职教项目成为中国援非品牌项目。

1. 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填补埃塞农业职教空白

2012 年前,援助埃塞农业职教教师的英语水平普遍较低。2013 年之后,随着“一带一路”中非合作建设发展需要,提高了援助青年教师英语能力的选拔标准,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在对外联络、资料翻阅、智力成果书写等方面的专长和骨干桥梁作用。近5 年来,国际交流中心所派遣的青年教师几乎负责了整个农业职教项目的调研筹备、现场协调沟通等需要英语完成的工作,占整体职教项目的60%左右。同时,自2013 年开始,针对埃塞农业职教体系中无系统的农业技术专业教材这一最薄弱的缺陷,农业职教组开始着手编写埃塞农业职教系列教材,至2018 年4 月,职教组主持制订了5 大专业90 门课程的《技能评估体系》,明确了埃塞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技能培训目标,规范了培训内容和标准,埃塞农牧业部现已下发全国执行; 完成了《园艺生产》《小规模灌溉》《自然资源》《动物疫病防治》《家禽生产》《奶牛生产》《养蜂》《水土保持》《大田作物生产》《林业生产》《咖啡茶香料生产》《渔业生产》《植物保护》《肉牛生产》等系列教材的编写。“修订和编撰农业职业教育教材对于埃塞农业职业教育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教学和生产确定了方向,教与学效率提高了30%以上”。

2. 以青促老,互助推动援助工作快速高效

援助埃塞至今,农业职教组始终坚持青年教师抵达埃塞后举办短期教师交流培训。老教师向青年教师讲授、介绍援教学院教育培训对象、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和授课重点,前期教育培训的进程与成果、存在问题等情况,使得青年教师能在极短时间内熟识工作条件、熟悉工作环境、熟知埃塞真正需求,快速进入角色,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同时,青年教师也向老教师介绍国内农业科技研究的新成果、新课题和发展新方向,帮助老教师修订教育培训计划和课程设置,以新的研究成果补充和指导援教内容及教学方法,以新的科学技术充实并提升试验示范和教学效果。至2018 年7 月,已连续5 年参加援助的老教师占比6%,其中有85%是青年骨干教师的沉淀。这些青年教师不仅注重自身学习,还传承一批批老教师的可贵经验,极大地提高了职教组的整体成效。

3. 打造亮点,聚焦社会广泛关注职教援助

在非洲,中国的农业成熟技术几乎不能复制,必须根据当地气候、土地资源条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推广。埃塞雨量充沛且雨季集中,杂草异常茂盛,极难防治。援埃塞以来,农业职教组建立了首个农业职教教学鱼塘试验示范点; 开发了首个疫病诊断系统; 首次成功培育出生长周期更短、甜度更高、个头更大的西瓜、哈密瓜等优良品种及香菇品种; “用50 公斤玉米种子种出了3 吨玉米”等。尤其是2017 年派遣的第18 期农业职教教师的工作成效更加显著。在教学试验示范方面,“实现了实习基地的标准化提升,填补了埃塞教学实践的空白”; “在塑料薄膜玉米覆盖节水种植及巨菌草种植、捕鱼养鱼、鸡舍改造与养鸡等方面”,使埃塞学员掌握了中国的先进技术; 改进了埃塞原有兽医实验室、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提升了实验室标准化程度。“在技术培训方面,以埃塞需求为导向,建立起完善的技术培训体系”; 在“教材编写方面,职教组推动建立了埃塞农业职教系列教科书开发体系,联合对方农业部官员、高等院校老师等共同编写15 本教科书,其中6 本已经正式出版,成功解决了埃塞农业职教材料中存在的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当地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农业职教教师显著的工作成绩,引起了国内外主流媒体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报道。

三、青年参与“一带一路”援非建设的困境

“一带一路”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跨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深度合作,由于非洲各国社会政治制度、社会发展模式、地域文化、宗教信仰存在着较大差异,目前,中非青年交流与合作还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1. 中非双方对“一带一路”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

目前,非洲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传统发展轨道,部分非洲青年群体对“一带一路”中非合作交流的认识还仅停留在引进中国资金、学习中国技术、依靠中国资金和技术脱贫致富等层面,对复制中国服务、中国经验,戒备意识很强,当地青年群体没有达到国内青年群体对实施“一带一路”认识的高度,缺乏对战略上的深度内涵的理解,表现在行动上急功近利,效率低下,甚至部分青年只索取不奉献。

2. 国内青年群体对“带国”情况了解不详

非洲多是发展中国家、新兴的经济体,这些“带国”对国内青年群体来说,既陌生又神秘,既对其地缘政治、政治转型、政党轮替所影响的政策稳定性、延续性缺乏充分的认识,又对其社会结构、资源禀赋、法治程度缺乏详细的了解,更对其经济基础、市场空间、营商环境、合作主体、“债务红线”等知之甚少。目前,援非基本以三种形式进行,即政府主导型、企业自主型和个体自主型。个体自主型是相对于政府主导型和企业自主型而言的,由于政治、组织实力的差异,往往缺乏对受援国国情的深度了解,而且,随着中非“一带一路”工作的不断深化,许多“带国”不断产生新的变化,不能及时捕捉新的信息,会导致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较大困难。因此,国内的青年参与“一带一路”中非建设,应当充分了解并重视这些“带国”的国情。

3. 国内援外政策不够完善

农业职教项目在援助转型尤其是由中国资金资助后,由于国内政策上的不完善,致使青年教师参与援助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一是援非教师津贴较低。援助埃塞农业职教工作对教师的语言、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极高,加之工作任务繁重,工作环境艰苦,需要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国内工资水平不断提高,而援非人员津贴仍执行2007 年规定的标准,按此津贴标准难以选拔到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二是援非人员待遇断层。援非可以说比援疆、援藏更为艰苦,对个人素质的要求更高,但受国家现行表彰制度的限制,难以找到适合的政策依据为其评优并予以表彰。援非人员在执行援助任务期间,其国内工作单位的原岗位工作会出现断层,回国后即使表现突出也难以获得表彰,影响其在本单位的职位晋升和职称评定,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援外期间恰逢职位晋升、职称评定高峰期,断层情况的存在致使很多有能力、有意愿的青年踌躇不前,极大地制约了援非人员的选派工作。

4. 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非洲的“带国”虽然都有着极其强烈的发展愿望,但同时又有着极为强烈的自豪感和自尊心,在经济发展中愿意吸引中国投资、接受中国文化,但对很多行业开放却持拒绝或消极态度,而且,保护外资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普遍存在,使得经商和服务环境相对复杂,特别是局部地区还掀起了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甚至存在恐怖主义、极端主义。一些发达国家趁机采用强权主义和不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西方文化侵蚀青年人的心智,造成非洲部分青年人信仰迷茫,社会使命感缺失,引发不少宗教冲突、民族矛盾等,地缘、经济、道德、法律等安全风险有所增加,而目前国内或初期援非的青年教师、专家防范意识不够强。

5. 国际化教育培训不足

中非“一带一路”合作交流是长期性、系统化的战略工程,需要有适合国际化发展的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和充足的人才储备。目前,国内基础教育长期采取以成绩论英雄的教育评价方式,缺乏高站位的全球意识和理性思考的多元文化学科知识间的整合,习惯把学生培养成固定型思维模式而不是成长型思维模式。本科院校开设国际事务复合型教育课程的也不多,青年大学生普遍缺乏批判性思考意识和融入多元文化的跨文化交际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等,如不经过国际化业务拓展能力的继续教育培训,很难适应“一带一路”全球发展与治理的主战场拼搏。援助埃塞农业职教项目中的部分青年教师国际化程度相对偏低,一方面,因为中国在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上较少关注全球性综合能力的培养,未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将农业专业细化为国内、国际教育方向,也未在大学开设较多的跨领域多文化的课程,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农技青年教师外语职业培训还未得到高度重视,大多数援非青年教师靠自学或利用工作之余自行参加培训来提高英语水平,未经过农业援非组织专业化、系统化的英语培训,更谈不上国际化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

6. 援外人才储备不足

从下表可知,青年教师在农业职教教师队伍中所占百分比持下滑或波动趋势,尤其是在2012 年援助项目转型时,青年教师的降幅达到峰值,近50%。这反映出援助项目日趋成熟,特别是在埃塞提出更高技术援助的要求后,中国农业专家人才储备不足,存在部分断层的情况,这也导致近5 年援助的青年教师实际派遣人数大幅度低于应派遣人数。

7. 专项研究经费不足

推动“一带一路”中非合作发展需要强大的内部实力支撑,必须深入研究各国贸易和市场状况,广泛商讨发展模式和路径,谨慎分析建设经验和论证遇到的问题,综合评估风险与可行性,科学制定符合各国利益的细则与条例。对此,需要国家专业决策、社会咨询机构和相关专家学者研究献策。目前,此类专项研究经费严重不足且分散投入使用,未形成合力。

四、完善青年投身“一带一路”援非建设保障机制

在2018 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非双方一致同意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共同坚持多边主义,抵制单边行径,积极支持并踊跃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为了中非务实合作,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八大行动”,并以此为核心推出上百项全面深化中非合作的新举措,必将进一步推动中非合作,加快实现非洲各国的可持续发展。

1. 加大力度广泛宣传援非成果,增强青年一代援非建设荣誉感

要在“一带一路”中非合作中实现新的融合并消除各国的误会,就必须讲好“中国故事”,跨领域、多文化融合“中国经验”“中国元素”,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强化对援非各国建设成果宣传报道力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中非青年对“一带一路”本质内涵的理解,提高青年对当代社会主要目标和使命的认知及了解,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另一方面要以建设成果澄清误解,消除西方质疑,让世界重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使“一带一路”理念更加深入非洲各国,成为中非合作共赢的主旋律,增进非洲人民对“一带一路”的信心,吸引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和青年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合作。

2. 完善各地青年援非政策机制,激发青年专家参与援非的积极性

一是法律体系保障。国家应根据“一带一路”建设主体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需求,制定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加快中国司法与非洲接轨,完善和优化中非司法援助制度,提高社会法律保障水平; 畅通涉及非洲的法律信息的传输渠道,及时提供国内与非洲援助国法律法规信息以提升国际司法协助效率; 加大青年涉及非洲相关法律政策培训和法律服务资源培育力度,提升青年援非风险控制能力,防范与中国法律法规及法律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法律风险。

二是安全系数保障。确立以政府为主体,统合公安、外交、商务和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等部门以及驻外使领馆的资源和力量,形成统一的援非人员安全保障体系; 提供援非安全风险评估信息,支持援非派遣机构自建安保服务队伍,配置专业安保管理人员,制定危机应急安保和处置预案,构建技防和人防体系; 实施援非人员安全防卫基本技能培训,强化防范恶性事件的意识和安全防范手段,全方位提高援非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

三是生活待遇保障。积极推动国家提高公派青年专家生活待遇。政府主管部门应尽快修订完善《援外出国人员生活待遇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援非专家津贴待遇标准,补充完善援非专家探亲休假、表彰及派员单位激励等法规制度。同时,派遣部门和受派遣单位也要据此制定具体的援非公派人员管理办法,为援非青年在外执行任务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和物质保障。

3. 提高国内职业教育国际化程度,建立与援非项目相对应的合作机制

非洲国家大多经济较为落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较差,因此,目前多采纳“输血式”的援助方式。但援助埃塞的农业职教项目,不仅担负着为埃塞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咨询和成果试验示范的责任,还肩负着为埃塞培养高层次农业科学技术人才的重任,是“输血式”与“造血式”援助的有机结合。为进一步提高该项目的援助成效,中国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和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应联合牵头组织援助埃塞农业职教工作,将派遣教师逐步与国内各类农业职教院校、农业类大学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机制,通过横向交流与合作,提高国际化能力和水平。

一是以援非需求制订教学计划,增设援非专业语言、援非政策、援助国概况、外事礼节等课程,有针对性地定向培养青年和储备援外专业人才,而且,随着中非“一带一路”建设的纵深发展,更需要“精、准、细”的人才,这对中国高等教育模式和专业设置提出了更高标准,要以全球意识创新教育评价方式,整合各学科知识,转变培养青年学生的方式,变固定型思维模式为成长型思维模式。同时,青年也要勤奋学习,增长才干,尤其在校的青年学生更要加强对“一带一路”非洲合作交流所需各种基本知识的学习、掌握,不仅要有奋斗“一带一路”的青春理想,还要有奋斗“一带一路”的知识储备、实践能力、多文化跨领域独立生活工作能力、沟通谈判协调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等。

二是实施拟派青年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强化进修培训,促进援非青年向更高层次发展。国内的学校和培训机构要围绕“一带一路”中非合作共建目标,通过前沿教学、移动课堂、高水平课程,全新开发专业技术和青年人才潜力,提高援非青年全球化思维、多语言能力和多专业技术综合能力,培养“一带一路”建设与发展所需要的国际型青年人才。

三是合作院校优先为援非青年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普及教材、教学器具、转化成果素材等,协助援非青年人才攻克专业技术课题,为援非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形成教学、科研、试验、成果转化的有机结合,尽快使“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和“中国服务”在援助国落地,更好地实现“一带一路”青年人才战略。

4. 加强政府援非项目经费保障,加快国内援非专业人才梯队建设

一是合理使用中非合作专项资金。2018 年中非论坛北京峰会确定中国以政府援助、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融资等方式,向非洲提供600 亿美元的支持,其中将集中投放一定数额用于青年开展专项援非调研咨询和实习,邀请受援国专业项目或重点项目的高级别官员来华培训,开展援非政府间专业团组交流等活动。有关单位要及时把握契机,利用中非创新创业中心和头雁计划平台,合理使用专项资金,使青年提前介入重要援非国家和重大援非项目,形成有机的衔接。

二是整合国内各省市援非青年专家资源。积极发挥本省本地优势,强化青年专家援非综合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训,做好人才培养和储备,形成全国一盘棋,发挥我国青年援非的综合效应,切实保障援非项目的长期合作与发展。

三是注重青年专业人才梯队建设。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必须着眼和适应中非“一带一路”发展,要积极推进教育公平,既要发展基础教育,重视提升中小学的外语教育能力,又要提升高等院校的国家事务教育,拓展青年大学生的国际视野,还要开展高端的成教专业培训,培养实用专业型的国际化专家。

总之,无论是援助埃塞的农业职教项目,还是“一带一路”援非新的合作项目,都是推动构建更加紧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当代青年必须围绕2018 年中非论坛北京峰会确定的“六位一体”总体目标、总体布局,结合援助类别,强化援非的综合知识和能力培训,加强中非青年交往和能力建设,进一步推进实施2018 年中非论坛北京峰会“八大行动”所规划的中非共同发展的具体路径,用中国青年援助成果的软实力,助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非盟《2063 年议程》,不断筑牢中非友好的社会和民意基础。

 

投诉邮箱:tougao@shanxishangren.com
 
更多>同类晋商资讯

鹏飞集团·郑鹏【中国晋商俱乐部名誉主席】 振东制药·李安平【中国晋商俱乐部荣誉理事长】 潞宝集团·韩长安【中国晋商俱乐部常务理事长】 聚义实业·王殿辉【中国晋商俱乐部常务理事长】 振兴小镇·牛扎根【中国晋商俱乐部常务理事长】 融德创世·郝金玉【中国晋商俱乐部常务理事长】
理事会企业动态
最新活动动态
优秀晋商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晋商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京ICP备13017153号 |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