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11日,李克强总理赴日本东京参加了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倡导“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和维护自由贸易”,提出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打造“中日韩+X”合作模式,获得了日韩两国领导人的认同。中日韩作为亚洲发展的领头雁,将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
一是摒弃西方地缘思维,在合作中求同存异,共启亚洲世纪。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愈发陈旧落伍,妄自尊大或独善其身只能四处碰壁”。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携手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上不打地缘博弈小算盘、不搞封闭排他小圈子、不做凌驾于人的强买强卖,远远超越了西方地缘思维。中日韩都是东方智慧的继承者、受益者、支持者,也都是西方地缘思想打压的受害者,应该坚定地站在一起,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亚洲世纪。
曾经坚决抵制的日本,认识也逐步发生了改变。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近期不断释放参与“一带一路”的合作信号,于10日招待会上表示中日关系“从竞争到协调”,从大局观点出发,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日韩三国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对于分歧也可以用东方人的智慧来管控和化解,跳出“疑虑”和“竞争”的怪圈实现共赢。诚如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一带一路”建设是全新的事物,在合作中有些不同意见是完全正常的,只要各方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就一定能增进合作、化解分歧,把“一带一路”打造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让共建“一带一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二是对接发展战略,实现东北亚深度融合,共筑亚洲世纪的发动机。
中日韩既是邻国,也是世界重要的经济体,三国2017年贸易额超过6400亿美元,经济合作具有很强的韧性和活力。新时代,中日韩都面临着共通的发展问题,提出了各自的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为基本方针,日本“增长战略”试图激发民间企业活力、改善就业环境、推动全球化、完善老龄社会,韩国敲定“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技术、轻型材料、智慧城市、虚拟现实”九大国家战略项目作为经济增长和提升国民生活质量的新引擎。
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浪潮中,三国的发展战略有相通之处,在拓展节能环保、科技创新、高端制造、财政金融、共享经济、医疗养老等多领域有着广阔合作前景。然而东北亚一体化的进程明显落后于时代脚步,三国间的贸易依存度不足20%,没有区域性服务贸易和投资制度安排,不利于亚洲整体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此次领导人会议,中日签署了《关于加强服务贸易合作的备忘录》《关于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备忘录》两份合作文件,中国向日本开放2000亿元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额度,意味着东北亚深度融合再次迎来了“东风”,着眼通过扩大相互开放做大共同利益“蛋糕”,逐步消化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是推动“中日韩+X”,集聚三方优势,共树亚洲发展模式。
亚洲国家数量众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中日韩作为世界三个主要经济体和本地区重要国家,对维护经济全球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负有重要责任。可以说中日韩自贸区是“中日韩+X”的基础,是进一步加强政策沟通协调的平台,是摸索合作模式的重要实践。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出不久后,韩国政府就提出要将韩国的欧亚倡议和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结合起来。李克强总理指出,中日韩合作正积攒新的动能,各方有责任促进地区稳定与发展,以加快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的实际行动,维护自由贸易和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推进东亚经济共同体建设和区域一体化进程,打造地区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极。
四是推动开放创新,鼓励企业竞争合作,共商、共建、共享亚洲发展。
中日韩企业在装备、技术、资金、市场、施工能力等方面各具优势,开展第四方市场合作已有基础,合作前景广阔。通过“中日韩+X”模式,三国可在产能合作、减贫、灾害管理、节能环保等领域实施联合项目,扩大节能环保、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合作,共同开拓第四方市场。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北京首席代表越智干文使用“三赢模式”来定义中日韩合作,认为正从“To China, Within China”向“From China,With China”转型。日本经团联会长榊原定征也表达了“希望以‘一带一路’经济带构想为首,积极推进在第三国市场的合作”愿望,希望企业在亚洲各国的港口、公路、铁路等建设方面展开合作。“一带一路”是三国开展务实合作的新平台,将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更多机会,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全球化做出积极贡献。
面对复杂变化的世界,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亚洲前途在哪里?“一带一路”倡议将为世界带来了无可比拟的机遇,为陷入死胡同的多边主义带来独特而务实的新活力,为欧亚贸易和政治上的融合带来动力。在全球政治经济大变局背景下,中日韩聚焦“一带一路”共商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大规律、世界和平的大趋势。中日韩合作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将成为“开放创新的亚洲,繁荣发展的世界”的重要支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