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品牌作为就业的“金名片”,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实力,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在垣曲县,有个劳务品牌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菇翁”劳务品牌。打造这一品牌的垣曲县娟娟种植专业合作社,以香菇为媒,以技能为径,不仅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还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
菌农共绘致富图
走进垣曲县娟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清源基地,一排排香菇大棚错落有致。大棚内,菌棒上肉质肥厚的香菇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这里,就是“菇翁”劳务品牌的发源地,也是菌农们实现致富梦想的地方。
“这里就是我们的‘聚宝盆’!”该合作社理事长席娟娟说,自2015年合作社成立以来,她便带领着一群菌农,在这片土地上播种希望,收获幸福。如今,合作社已发展成为拥有清源、左家湾、瓦舍、皋落4个基地,总占地面积200亩,总投资3000余万元的现代化香菇种植企业,并建有冷库8个、烘干炉6套、大棚近200个,为香菇的种植、加工和销售提供了有力保障。
政府的支持是合作社发展的坚强后盾。2017年,合作社得到政府扶贫资金100万元,用于建设左家湾、瓦舍基地。这笔资金为合作社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自那时起,合作社累计向左家湾、瓦舍两村交付扶贫收益61.2万元,让100余户村民尝到了甜头。2019年,合作社再次得到政府扶贫资金200万元,用于皋落基地的建设。在政府的支持下,合作社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不仅扩大了种植规模,还提高了香菇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该合作社采用托管、经营、务工、发放菌棒4种“帮扶方式”,实行统一原料、统一制棒、统一菌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统一规划的“六统一”管理方法,确保了香菇种植的高效和规范化。这种“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增强了市场供应力,还带动了全县香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技能培训“授人以渔”
合作社培训教室里,一场香菇种植技术培训正在进行。一群妇女围坐在技术人员身边,认真聆听,仔细记录。
“我以前从来没有种过香菇,什么都不懂。但是参加了合作社的培训后,我也能种出好香菇了,家里的收入增加了不少。”务工人员王秋芬说,她原本只是一名家庭主妇,参加了合作社的培训后,不仅学会了香菇种植技术,还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45岁的陈霜更是感慨万分:“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种菇靠技术赚钱!”她曾因无工作生计一度陷入困境。前年,她加入“菇翁”劳务品牌培训,通过努力学习,目前已成为基地的技术骨干,月收入超过4000元。她的生活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摆脱了贫困,还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样的转变,源于席娟娟的坚持。“扶贫不能只给钱,得让乡亲们有真本事。”席娟娟深知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自合作社成立以来,便把技能培训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累计组织技术培训13场,培训人数达400人。培训内容涵盖菌种培育、温控管理、菌棒自动化刺孔等全流程技术,确保菌农们能够全面掌握香菇种植的技术要领。
“我们不仅教她们怎么种香菇,还教她们怎么管理、怎么卖。只有让她们真正掌握了技术,才能增强她们的‘造血功能’,让她们在增收致富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席娟娟说。除了开展技能培训外,合作社还积极组织现场观摩推介活动,让菌农们亲眼看到香菇种植的效益和前景。截至目前,合作社已组织现场观摩推介活动十余次,观摩人数超过500人。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菌农们的信心,还激发了她们种植香菇的热情。
“菇翁”品牌促发展
在与农户的合作中,合作社始终坚持保护价回收香菇的原则,确保菌农们一年四季都有稳定收入。席娟娟介绍道:“我们与农户签订协议,按照保护价回收香菇,这样不仅能增强市场供应力,还能让菌农们吃下定心丸,放心大胆地种植香菇。”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保障了菌农们的利益,还增强了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全县300余户种植户共种植香菇400余万袋,涉及新城、皋落、毛家湾等8个乡镇、24个行政村。种植规模在5万袋以上的有35户,10万袋以上的有14户,全年产量4000余吨,产值4000余万元。该产业不仅带动了劳动就业2000余人,还每年新增创收800余万元,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进一步提高香菇的附加值,合作社开始探索和开发香菇深加工产品,目前已有香菇脆片和香菇酱两种产品。同时,合作社还与多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研发新的深加工产品。席娟娟表示:“我们的目标是打造食用菌全产业链,让‘菇翁’劳务品牌成为垣曲县的一张名片。通过深加工产品的开发,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香菇的附加值,增加菌农们的收入。”
在“菇翁”劳务品牌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妇女实现了就近就地务工。她们在合作社的香菇基地里忙碌着,有的装袋、有的灭菌、有的采摘……这里不仅为她们提供了就业机会,还让她们学会了技术、增加了收入,让她们真正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