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过去一年,交城县立足县域优势和发展需求,创新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生态,推动人才工作与产业发展、民生改善、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走出了一条以人才驱动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体制机制创新释放人才活力。交城县建立“1+7+N”人才工作体系,县委常委会全年9次专题研究人才战略,党政主要领导11次带队访名校、走名企,主动与高端人才对接交流,营造狠抓人才工作的鲜明导向;创新实施“揭榜挂帅”机制,卫健、教育等重点领域破解18项人才难题,其中通过建立医疗集团编制周转池,打破医疗人才引进壁垒;建成全省首个县级科技馆,构建863人的“高层次+专业化+乡土型”人才雁阵,全年举办人才交流活动50余场,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40余项。
产才深度融合激活发展动能。围绕“985”重点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与北大、清华等高校建立深度合作,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陈蕴博院士团队建立院士工作站,促成太原理工科技特派员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20余项;支持驻地企业携手山大等高校团队共建博士创新站,实现国家级专利、行业标准制定双突破,驻地企业自主研发的“热态渣再利用技术”填补国内外此项技术空白;全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户、省级高新企业38户,县域科创能力显著提升。
民生导向培育人才成长沃土。深化“校地合作”模式,与首都医科大复兴医院等医疗机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全年231人次医疗专家赴交城开展诊疗服务,惠及群众上千人;全职引进52名教育专才的同时,成功回引2名90后骨干教师;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储备库,将148名返乡大学生纳入村“两委”后备力量,46名青年人才加入党组织,培育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乡村人才矩阵。
立体化服务构筑人才暖心港湾。构建“全周期”培养体系,将近两年招录的105名高层次人才纳入县级人才大讲坛、中青年干部铁肩计划等培训“大盘子”,针对性开展国情研修、人才沙龙、鹊桥联谊等活动13次,让人才稳心扎根、发挥优势;持续发挥“政府+企业”共建人才公寓作用,累计建成人才公寓197套,入住325批1706人次,让人才住有宜居、安家立业;全年发放高层次人才住房补贴、生活补助201万元,拨付人才公寓、青年驿站运行经费70万元,护航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