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郝金玉  石勇  侯计香  张文泉  振兴小镇  戎子酒庄  吴沪先  河南省晋商会  ___  冯南垣 

山西 | 临县食用菌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发布时间:2025-03-24 17:15     来源:吕梁日报    浏览:2939    
核心提示:临县,作为声名远扬的红枣之乡,坐拥广袤的红枣林资源,加之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正全力奏响乡村振兴的激昂乐章。当地通过行政推
中国晋商俱乐部致力于建设服务创新型商业化晋商生态 | 主办全球晋商年度峰会“晋商年会”与“晋商国际论坛”

临县,作为声名远扬的红枣之乡,坐拥广袤的红枣林资源,加之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正全力奏响乡村振兴的激昂乐章。当地通过行政推动、政策驱动、服务促动、品牌拉动的“四轮驱动”战略,将枣木香菇精心打造成特色农业的闪亮名片。在产业发展进程中,智能化温控大棚的引入更是关键之举,一举打破传统香菇种植的季节性限制,实现枣木香菇四季出菇,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临县城庄镇小马坊村的千亩食用菌产业园内,香菇大棚整齐排列。步入其中,一排排菌棒上,鲜嫩的香菇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恰似一把把撑开的小伞,圆润饱满,散发着诱人的清香。菇农霍秀娥穿梭在大棚间,双手熟练地采摘着成熟的香菇,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大姐,忙着采菇呢?”记者问。

“哎!是啊!”菇农霍秀娥说。

“在这儿采菇收入咋样?”

“相当不错。以前一年也就干四五个月,能挣两万多元。去年开始可不一样了,我们从年头干到年尾,挣了五万多元,过年时还有双工资,村里的妇女们一天都舍不得休息。”霍秀娥的话语间难掩心中的喜悦。

霍秀娥口中全年有活干的转变,得益于该园区改造的四季棚。以往,冬季低温使得菌棒无法出菇,村民只能无奈停工。2024年10月,该园区为每个大棚加装了空气能供热系统,实现精准的大棚恒温调控,彻底告别了“冬歇期”。

“根据香菇的生长习性,系统能够自动调节温度、湿度。这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显著提升了香菇的品质与产量,增产幅度可达10%至20%。”临县万丰菌业园区技术人员张泽峰介绍说,“去年整个园区出菇量约180万斤,今年预计能达到220万斤左右,四季出菇让周边农民全年都能在园区打工。”

小马坊村地处湫水河畔,昼夜温差大,独特的冷凉气候为香菇生长提供了天然优势。依托当地丰富的枣林资源,小马坊村积极开展技术改良,采用枣木屑占比超15%的菌棒配方,产出的香菇肉质肥厚、香味浓郁。如今,这里已建成810座香菇四季大棚,年产香菇达1.2万吨,产值1.4亿元,带动周边1300多人就业,产品畅销郑州、上海、福建等地。当地在拓展市场、打响品牌的同时,聚焦枣木香菇全产业链发展,持续提升农业效益。

“这套设备是香菇深加工设备,能够生产香菇脆、香菇酱等一系列产品。目前已调试完毕,四月中旬将正式投入生产。”临县万丰菌业园区负责人张计平说。

小马坊村党支部书记霍乃喜称:“目前,我们村已形成木屑加工—菌棒生产—香菇种植—香菇深加工等完整产业链条。就连70岁的老人都能参与剪菇梗挣钱,真正实现了家家户户有产业,人人有活干、有钱赚。村民们的干劲越来越足,日子越过越好。”

临县作为著名的红枣之乡,红枣种植面积达82万亩,年产量3.6亿斤。丰富的红枣资源为临县发展枣木香菇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临县累计投入8.5亿元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与中国食用菌协会合作共建“中国枣木香菇之乡”,成功研发“枣木香菇”栽培技术,成为全国首批枣木食用菌生产试验基地,并被认证为全国名特优农产品品牌。全县枣木香菇种植规模达到5700万棒,年产量突破5.1万吨、产值达6亿元,带动2.3万人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枣木香菇产业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今年,我们在原有帮扶政策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又拿出9400万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生产、销售、四季棚推广、产业链延伸等环节,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壮大。力争今年年底全县食用菌产量达到5.8万吨,产值达到7亿元,将食用菌产业打造成为全县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临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振芳充满信心地说。

 

投诉邮箱:tougao@shanxishangren.com
 
更多>同类晋商资讯

 
鹏飞集团·郑鹏【中国晋商俱乐部名誉主席】
123456
12345
12345678910
理事会企业动态
最新活动动态
优秀晋商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晋商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京ICP备13017153号 |  极贸易  |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