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过黄土高原,科技力量正在河曲县的田野上孕育新希望。河曲县委人才办携手山西农业大学,以“特优农业产业发展研究院”为纽带,通过“需求靶向、技术破题、人才扎根”的创新实践,让海红果焕发新生机。专家扎根田间地头,果农亲历技术“蝶变”,一场科技与乡土的深度融合正在上演。
农技人员现场指导
近日,在河曲县单寨乡上打回头村的海红果基地,山西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所栽培研究室主任张生智教授握着修枝剪,向果农们演示“三剪三留”技术。剪刀起落间,一场精准助农的变革悄然展开。得益于河曲县“农户点单-政府派单-专家响应”的创新机制,县委人才办通过历时两个月的摸底调研,建立了《技术供需清单》,山西农业大学据此组建8人“流动技术团队”,开展修剪、水肥调控等靶向指导。
“过去培训像‘大锅饭’,现在政府派单、专家接单,缺啥补啥!”单寨乡果农段扣小感慨道“,这次果树专家的指导,我觉得受益很多。特别是在果树管理方面,白粉病和钻心虫,往年我们是打几次药也控制不了,经过专家讲解,我们才知道是打的时间节点不对。钻心虫一旦进入果子里,再打药也起不了作用。白粉病更是让果树容易死亡,我们以前也不知道用什么药,这次专家告诉我们用石硫合剂,在开春气温恒温16度左右的时候喷施,效果特别好。”
自河曲县与山西农业大学共建研究院以来,14支项目小分队深耕产业一线。海红果小分队聚焦“产品研发、人才培养、技术推广”三大战场,推动千年“钙果”蜕变为乡村振兴的“黄金引擎”。山西农业大学通过12期“田间课堂”培训200余人次,并从中选拔20名“土专家”组建梯队。“专家带骨干、骨干传农户”的三级孵化体系,正在让技术扎根乡土。张生智团队联合本土专家成功培育发现鲜食型新品种1个,实现单果直径倍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升6%、常温保鲜期延长15天的突破。同步研发“矮化密植+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建成西口镇焦尾城村300余株核心示范园,预计亩产超4000斤。张生智团队编制的《海红果标准化修剪图谱》和《品质分级标准》,正通过“金剪子行动”覆盖全县12个行政村,让果农“按图索骥”实现科学管护。
张生智在培训现场说:“春季是果树管理的关键时期,我们前期做了大量调研工作,为河曲海红果的发展制定了详细规划。从整形修剪到病虫害防治,再到花果管理和土肥水管理,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细节指导,让果农真正掌握技术,把海红果变成致富的‘金果果’。”
“田间课堂”是河曲校地合作的缩影。通过“需求靶向-技术转化-人才内生”的闭环,山西农业大学把论文写在黄土高原上,河曲县则借智借力探索“科技特派员+乡土人才”的共富路径。当修剪剪出产业新枝,当科技浸润每寸土地,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