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这个词在银行界是禁忌,因为银行有更优雅的说法:
"人员优化""岗位调整""人才交流"。
作为一名银行老兵,我见证过太多同事在这些温柔词汇背后黯然离场。
1
记得去年某国有大行的支行行长在晨会上说:"当前经济形势严峻,利差收窄,不良上升,我们要共渡难关。"
台下坐着的每个人都心知肚明:末位淘汰又要开始了。
三个月后,会议室里少了五张熟悉的面孔,他们都是"主动"离职的。
这种场景在银行业屡见不鲜。
银行的"优化"手段堪称艺术品。
从不说"裁员"二字,但招招致命。
先从福利下手,年终奖从六个月变成三个月,过节费从上千变成几百。
各种名目的补贴悄无声声地消失,连续加班的补贴也没了。
老员工们私下感叹:现在的待遇,连十年前的一半都不到。
2
业务指标更是年年攀升。
存款任务从去年的一个亿变成今年的两个亿,理财保险考核翻了一倍,信用卡激活率要求提高30%。
完不成?那就别想要全勤奖了。
能力强的早就受不了跳槽,剩下的不是关系户,就是还在还房贷的。
有位客户经理说得好:"银行就是在用高压指标逼人走。"
岗位调整是最阴险的招数。
把你从总行调到支行,从对公客户经理调去做柜员。
美其名曰"轮岗学习",实则是变相逼你走人。
一位老同事被从市中心调到郊区支行,每天通勤四小时,撑了三个月就递交了辞呈。
更有甚者,直接被外派到偏远地区,美其名曰"支援基层"。
3
绩效考核就是一把手术刀。
表面看指标客观,实则暗藏玄机。
想留的人永远是A,想走的人永远是C。
一位老主任连续三个季度C,最后主动递交了辞职信。
临走时说:"我在银行干了15年,没想到是这样的结局。"
多少人就这样在考核表上被悄无声息地否定了过往的付出。
竞聘上岗更是让人心寒。
某银行去年搞"双通道"改革,说是给员工发展机会。
结果优秀的年轻人竞聘失败,关系户全部通过。
台面上说"能者上、庸者下",台下早就内定好了人选。
这种貌似公平的游戏规则,实则是最伤人的职场把戏。
4
被逼走的员工还得写"因个人发展原因申请离职",在离职说明会上还要感谢领导的培养。
这种表面的体面,掩盖不了职场的残酷。有位老员工说:"连离开都要配合银行演戏,这就是职场。"
银行的"优化"艺术,就是把最冰冷的商业决策,包装成最温情的管理举措。
存款考核完不成被辞退,要说成是"主动择业";
强制转岗被逼走,要说成是"个人选择";
末位淘汰被开除,要说成是"双向选择"。
这种艺术,在维护银行体面的同时,也撕碎了无数人的职业理想。
银行从来不说"裁员",因为他们有一百种更优雅的说法。
但每一种说法背后,都是赤裸裸的职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