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沿着宽敞乡道,从神池县城驱车驶进东湖乡铁炉洼村,眼前一串串火红的灯笼在农家院内的枝头摇曳,耳边不时响起村民边剁馅包饺子边聊天的笑声。
循着欢声笑语,推开赵玉莲的家门,就看到她正把盛粮瓮剪纸贴在粮囤上。“正月初八是我们这里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谷神节’。我一大早就把这个剪好了,咱今年一定比去年收成还好。”
72岁的赵玉莲,过去因为收入不稳定,一直特别节俭。“我妈知道家里40亩水浇地的收入后,今年过年可大气啦。光肉就买了1000块的,门口那对红灯笼她也专门换成旋转的了。现在老人家是天天曲儿不离口。”女儿邬美玲细数着母亲的变化。
铁炉洼村过去土薄地贫收成少,每个人的日子都紧巴巴的。让赵玉莲变得底气十足的是,神池县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从前年开始,在县、乡支持下,铁炉洼村引入这一项目,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优化水资源利用、实施“水肥一体化”的农业科技综合措施,建设高标准农田2312亩,率先在该县构建集高效、节水、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形成了“干旱可灌溉、洪涝能排水,渠道畅通、道路相连”的现代化农业格局。
“现在村里多一半的土地由原来的旱地变成水浇地,遇上干旱年头也不用担心没收成,大伙儿都非常满意。”铁炉洼村党支部书记李林军介绍,去年全村玉米增产114.9万公斤,高标准农田平均亩产达750公斤,创有史以来新高,亩均增产200公斤、节水节肥25%以上,增收22万元。
农田日益高产,充足的农产品也为铁炉洼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东湖乡在铁炉洼村全面推广庭院经济和养殖业。李向阳、周富强等35户农民在自家庭院里栽种的800棵苹果树、100棵葡萄树,村里都安排专人进行冬季管理,进一步为发展庭院经济提供保障。而李秉忠等人试养隧道鸡,所产的亚麻籽鸡蛋早已成为抢手货。
高标准农田改变了铁炉洼,也带给铁炉洼人满满的自信。新年新气象,今年,铁炉洼村村“两委”将进一步扩大水肥一体化滴灌地,利用合理密植和专业水溶肥,提高亩产量。
本报记者张丽媛 本报通讯员郑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