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周三)中国平安大跌4.86%,成交额108亿元,为12月以来第二高,相较近几个交易日明显放量。
白马股此前一次较大幅度的调整发生在11月份,其间个股跌幅普遍为10%至30%之间。彼时早期,中国平安等少数几只个股曾被视为震荡行情中的中流砥柱。
但由于今年以来累计涨幅已经翻倍,在大幅上涨过后,有关其股价是否高估、市场情绪面不支持等忧虑正在影响其走势。
大宗交易机构抛售频现
而12月以来频繁出现的机构通过大宗交易抛售平安,叠加大批基金公司面临年终考核压力,加剧了这种忧虑。
12月以来,中国平安频繁出现大宗交易。
统计数据显示,12月以来截至26日,中国平安本月成交大宗交易逾43.88亿元,其中机构专户席位卖出逾42.61亿元。
比如27日的大跌前的12月26日,中国平安成交12笔大宗交易,成交总价10.65亿元,成交量1470万股,成交均价72.46元较昨日收盘价74.16元折价逾2%,卖方全部为机构专用,买方为多个券商营业部。
今年大部分公募基金年终考核的时间截点主要集中于三个时期:11月末、12月10日、12月20日。比如,北京一家权益资产规模排名前4的基金公司今年选择了将年度考核截点提前至11月末;而上海一家今年业绩卓越的、老牌基金公司则将考核的截点定在了12月10日。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公司仍延续过往直至12月31日结束考核。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平安而言,逾40亿的减持规模似乎占机构持仓的比例其实并不高。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机构产品累计持有中国平安逾41亿股。若以12月27日的收盘价70.35元计算的话,机构累计持仓中国平安的市值超过2800亿元。
因此市场对于机构借助大宗交易减持的担忧更多的是一种市场情绪化的表现,众多机构投资者仍看好未来平安股价的表现。
第一财经引述私募人士的话称,平安可以视为价值股的风向标,如果它能扛得压力,那么白马股的调整力度不会很大,更不可能演变为系统性风险。
当然机构人士认为,由于估值修复阶段已经走完,因此像2017年那样强劲的走势可能不太会延续。
上海一家中型公募基金经理称,之前中国平安肯定是被显著低估的,不到10倍的银行股的估值却拥有20%左右的增速。它过去一段时间的大幅上涨,反映的是估值得到不断修复的过程。但眼下,估值修复行情已经基本走完。
该基金经理认为,与其他主要白马股一样,经过了一轮浩浩荡荡的估值修复行情后,中国平安未来二级市场的走向还得看未来的业绩与成长表现。
未来仍被看好
而对于保险行业,机构2018年整体表示看好。
华泰证券分析认为,保险股作为稳健的价值投资标的仍是大机构底仓的首选。通过与公司的交流,我们认为明年保费价值增长逻辑大概率能够保持。税延养老险年底试点期限将近,利率持续高位有望推动准备金释放提振利润空间。坚定大型险企稳健价值投资机会。
高盛发表中资保险股明年展望报告称,预计保险行业明年估值仍会持续获市场重估,并表示内险股估值具备吸引力,且处于周期中部以下水平,并相信明年盈利的强劲增长可构成支撑。高盛指出,受惠于代理人数增长以及理财产品监管收紧,明年保费收入增长料将有所巩固,并有可能转化成新业务价值增长,令内地险企2018年盈利强劲上升。预计明年行业盈利有望上升10%至30%。
对于中国平安,天风证券认为仍极具竞争力,该机构指出,2017 年以来平安产险保费增速 24%, 远高于行业和主要竞争者,尽管由于信用保险合作模式的重新分工使综合成本率略微上行至 96.1%,但 2018 年起净利润将重新回复较高增长;良好的承保利润率将使平安产险的 roe 在未来几年能保持 20%的水准。
甚至有基金经理表示, 中国平安如果未来能延续过往的良好表现的话,那还是有希望像友邦保险获得2倍左右的PEV。对应目前PEV1.3左右的水平,2倍PEV的中国平安二级市场价格将达到110元左右,对应的市值超过2万亿。截至目前,A股市场上仅有工商银行一只个股跨越了2万亿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