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郊区西南舁乡咀子上村党总支书记武永胜多了一项“工作”:在抖音平台开直播,向“粉丝”推介村庄美景、农家美食、农副产品,“汇报”各项工程新进展。“大伙儿看俺村的变化就能体会到:农村有希望、农业有潜力、农民有奔头!”在咀子上村的乡村记忆馆里,武永胜指着老照片里破败不堪的窑洞,再转头看看窗外青山环绕的和美村庄,不由得感慨。直播间里,“粉丝”积极互动,有的留言,有的点赞。
从昔日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到如今成为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之一,咀子上村的变化,是我市乡村变化的一个缩影。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近年来,阳泉市把“三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立足资源禀赋,引育乡村人才,做强特色产业,推进乡村建设,规范乡村治理,繁荣乡村文化,努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越来越多村庄产业发展向优、乡村建设向美、农民生活向好,“三农”工作开启了新篇章。
稳粮仓、强特色——
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秋日,市丰鑫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银富带领农机手奔走在平定县、郊区的多个乡镇,为1万余亩托管土地提供农机服务。连片的农田上空,植保无人机盘旋作业,加紧实施玉米“一喷多促”,曾经费工费力的农活如今轻轻松松就干好了。狭长的玉米叶子在微风吹拂下翻起“浪花”,一个个颗粒饱满的玉米棒,发出成熟的信号。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深刻认识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战略意义,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一直是市委市政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的大事要事。近年来,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完善、落实惠农政策,努力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聚焦主责主业,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广良机、良种、良技的同时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播种面积、产量稳中有增。“去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83.11万亩,粮食总产量4.76亿斤。今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增至83.5万亩,以玉米为代表的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薯类作物播种面积、杂粮作物播种面积均高于去年,粮食总产量有望实现新的增长。”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李晓东介绍。
稳住粮食安全基本盘的同时,阳泉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独特地域优势,实施“特”“优”农业战略、品牌强农战略,不断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我市富硒产业成为“特”“优”农业新IP,以设施农业、有机旱作农业等为代表的“特”“优”农业产业进入了发展新阶段,现代农业发展版图愈加清晰、前景愈加广阔。
今年6月,“与辉同行”山西行专场直播让三晋大地的文化、美景、美食接连“出圈”。来自阳泉市的“宝藏”特产——“晋婆婆”牌富硒小米在“与辉同行”直播间上架,引得天南海北的顾客纷纷下单。商品曝光人数315.76万人、成交订单量1.88万单、成交金额56.22万元……看着后台数据“节节攀升”,山西晋婆婆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桑英姿激动不已:“借助‘大咖’直播间,产品上架几分钟就售罄,简直是‘卖爆’了。”这样的“战绩”,搁在几年前,是桑英姿不敢想的。从带领农户种植优质谷子到延伸产业链、发展谷子深加工,从打造标准化富硒杂粮示范种植基地到尝试全链条发展,近年来,山西晋婆婆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深挖富硒资源,发展富硒产业,坚持延链、补链、强链,完成了从“小作坊”向“标准厂”的升级。“晋婆婆”牌富硒系列产品更是“抢占”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内高端市场,逐步实现了“谷在阳泉种,米在全国卖”。
阳泉市富硒产业的车轮滚滚向前,截至2023年底,像山西晋婆婆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一样的涉硒主体达210个,富硒农产品种类达14类,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超5万亩,136个产品获富硒产品认证,富硒产业产值达7.2亿元。“我市得天独厚的富硒资源全省少有,从市级层面推进富硒产业在全省罕见。富硒产品种类和数量,富硒农业产业基地规模、产业产值,咱们都在全省‘第一方阵’。”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闫立彪说,“只要提起山西的富硒产业,不少人就会想到阳泉。‘阳泉硒品’成了全省‘特’‘优’农业新IP。”
美环境、强治理——
农村大地活力奔涌
红面山绵绵丘峦绿竹扬波、葱茏吐翠;竹柳迷宫观光区、徒步露营区、垂钓场等处,前来“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山脚下的民居整齐排列,户户门前皆风景、院内藏景致……盂县秀水镇泥河村,这个被称为“森林村”的村庄,近几年出落得越发美丽。“中心小游园环境好了,人们特别愿意来这里锻炼身体、搞搞活动。这几年,我们聚焦生态宜居,狠抓村容村貌改善,不断推动人居环境提档升级,还和周边两个村共同修建了红面山生态文化广场,如今乡村美景‘串珠成链’。”泥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秋明说。
泥河村的变化是我市乡村面貌持续改善的缩影,也是全市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取得的显著成果。乡村建设行动如同一支画笔,在我市乡村大地绘出美丽风景。
乡村承载着农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重要功能。农村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从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加强村庄规范化管理、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等方面着手,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整治出美景、美景变“钱景”。
扎实推进村庄清洁行动,清理积存垃圾,治理农村污水,改造农村户厕,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建设“四好农村路”、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随着乡村建设行动的深入开展,广大农民的生活环境美起来了,生活更便利了。好环境惠及老百姓,好环境引来好项目,好环境带火乡村游,乡村建设行动的辐射效应持续放大。
乡村从“面子”美到“里子”实,离不开乡村治理。我市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扎实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专项治理高价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的突出问题,坚持“星级文明户”评选,引导农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自觉遵守村规民约。乡村治理工作抓好抓实,有力推动了我市乡村由表及里全面提升。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郊区河底镇固庄村成功蹚出乡村治理经验变乡村致富产业的路子。该村成立固庄乡村教育培训中心,发展“培训+”经济,既打造了相互学习、交流经验的平台,又带动了民宿、餐饮、农特产品销售等多业态发展,让固庄村的“六议两公开+全员承诺”工作法、遵守规矩、崇尚民主等乡村治理先进做法变得更可复制,乡村治理“固庄模式”的品牌越擦越亮。
富“口袋”、富“脑袋”——
农民生活“有里有面”
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
“啥是美好生活?咱村现在就是。”郊区平坦镇桃林沟村村委会副主任、原杨家庄乡大南庄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润喜快言快语。原大南庄村总面积与桃林沟村差不多,却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村,村集体经济薄弱,道路坑坑洼洼,破旧院落随处可见,村里没有小卖部、不通公交车,连吃水都得从村外拉。“自从整村并入桃林沟村,俺们搬进了设施齐全的喜来居小区,村民大多就近找到了工作。大南庄村曾经的山地已经被平整,打造成平台,建起了田园综合体。这几年,大家不光脱了贫,光景也一年比一年好。”王润喜说。
这样的“好日子”也在我市的其他脱贫村变成了现实。脱贫攻坚以来,全市上下紧盯“两个确保”目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六个精准”方略、“五个一批”路径,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交出了脱贫攻坚优秀答卷:全市13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1.1万户2.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两不愁三保障”全部实现,兑现了庄严承诺。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1年以来,全市上下继续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精准把握政策,做实做细各项工作,努力走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阳泉路径”。
阳泉市各级各相关部门持续在监测预警上下功夫,全面排查失业返贫、收入下滑风险,及时研判就业增收形势,对因务工就业不稳、存在返贫风险的脱贫群众进行失业风险重点监测,建立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台账,开展“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常态化跟踪服务。市、县、乡、村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产业、招引项目,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此外,阳泉市社会团体、行业协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各类主体积极参与劳务品牌培育选树、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加强劳务协作交流,强化岗位信息共享,因地制宜挖掘季节性岗位,进一步拓宽农民就业渠道。2023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467元,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4329元。
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农民生活才能“有里有面”。结合产业需求和农民需要,阳泉市持续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采取订单、定向、定岗等方式,将职业技能、安全知识、务工常识等纳入培训课程,组织开展外出务工型、社区服务型、居家就业型等“技能+输出”培训,推动农民技能型就业。富“脑袋”促就业的同时,阳泉市持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近年来,各县(区)、乡镇(街道)、村由表及里培育文明乡风,组织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系列活动,不断提振农民的精气神,“村BA”“村晚”、农民歌手大赛等活动火爆“出圈”,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得到保护传承。郊区荫营镇三泉村因非遗项目众多、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入选全国春季“村晚”示范展示点。三泉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海金说:“乡村小舞台唱的是大戏。如今,‘村晚’不仅是一场简简单单的文艺联欢,它正成为乡村的文化符号、乡村旅游的新亮点、推进移风易俗的重要抓手。未来,我们还会不断拓展‘村晚’的内涵和外延,探索‘村晚+集市’‘村晚+民俗’‘村晚+餐饮’等模式,走出一条融合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