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云中广袤的农田阡陌间,一片片丰收的玉米地里满眼金黄,随风摆动;一排排整齐的大棚里绿意浓浓、菜果飘香;一个个养殖基地内牛羊满圈,喂养精细;一座座现代化工厂里机声轰响,加紧生产……一幅幅粮仓满、菜果丰、百姓富的瑰丽画卷徐徐展现在眼前。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新中国成立75年来,大同市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取得了辉煌成就。传统农业已被现代农业取代,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加速推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同市农业农村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锚定“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融入京津冀、农业要先行”为标杆,深耕农业赛道,大同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成效,为“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提供了“三农”坚实支撑。广袤田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书写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壮美华章。
粮丰农稳筑“耕”基
走进平城区小南头街道西谷庄村东的玉米田里,整片的玉米植株密度高、生长整齐,秸秆上的玉米棒个个匀称粗壮,籽粒颗颗饱满,丰收在望。“这是我们今年承担实施的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北斗+智慧农业’支撑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试点,从目前情况看,玉米长势良好,丰收已成定局,预计增产效果明显,这也为大同市下一步大面积推广探索出了成功模式。”市农业农村局品牌农业与科技信息发展中心主任梁全说。
粮丰农稳,盛世和安。近年来,大同市全面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面积、提单产、保总产联动发力,大同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突飞猛进,粮、菜、果、肉、蛋、奶等大宗农产品产量成倍增长,“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供给量显著增加,农产品市场运行稳定。
2023年,大同市粮食总产量达25.96亿斤,粮食面积、产量增幅均居全省第一,实现“十四连丰”。今年上半年,大同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9.5万吨、3.6万吨和19.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0.4%、5.8%和3.7%;大同市蔬菜播种23.7万亩,总产15.9万吨,其中设施蔬菜10.2万亩、产量11.1万吨。
聚焦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全要素集成、分作物实施、整建制推动,今年实施整县整建制玉米单产提升87万亩、玉米有机旱作集成技术示范10万亩,创建玉米“吨良田”10万亩,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迈出大步。
当前正值秋收时节,云中大地瓜果飘香、硕果累累。为确保大同市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实现粮食增产增收,日前大同市出台了《大同市粮食生产保丰收实施方案》,要求各县区坚决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充分发挥有机旱作集成技术优势,紧盯关键环节、关键区域、关键作物深度发力,努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力争大同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6.1亿斤以上。
以“特”兴农富乡亲
“随着这几年黄花标准化种植技术的不断提升和田间管理的日益完善,黄花品质和产量逐年提高。今年我们公司收购鲜黄花300多万斤,比去年多收近100万斤。今年的黄花价格也不错,花农和企业都赚得盆满钵满的。”大同花倾城田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旗感慨地说。“小黄花,大产业”,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下,大同黄花在短短几年间,从不足3万亩发展到目前的26万亩左右,位居全国黄花主产区之首,成为“中国黄花之都”。2023年,大同市鲜黄花产量超12万吨,占全国四分之一左右,全产业链产值超40亿元。如今,小黄花不仅成为大同的一张亮丽名片,更是带动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致富花”“振兴花”。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同市持续深耕农业赛道,聚焦“6+2”农业产业布局,推进“九化”联动,用工业化思维、市场化理念,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严守绿色化底线,持续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做优做强,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收益最大化,全力打造首都特优农产品供给地。
当前,在黄花产业向“优”而进的同时,其他“特”“优”产业也遍地开花:黄芪产业壮大提质、设施农业提档升级、畜牧产业稳步前行、渔业产业迅猛发展、杏果产业提质增效……
农业是国之根本,企业是发展基石。大同市扶持21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73家,新推荐申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上半年,大同市农产品加工持续向好,销售收入完成113.62亿元,同比增长17.7%;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营业收入达68.56亿元,同比增长25.8%。
田畴织锦绣,沃野遍生金。随着大同市特优产业的持续发展壮大,近年来,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乘势而上,成为富民强村的“压舱石”,越来越多镶嵌在产业链上的农民享受到了产业发展的红利。
和美乡村满目“新”
乡间道路平坦干净、农家小院整洁宜居、特色墙绘亮眼吸睛,走进云冈区西韩岭乡南村,一阵阵文明新风扑面而来……村美人和的诗意画卷映入眼帘。村民孙志胜家的院子里干净整洁,菜园打理精致,杂物归置有序。“过去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是粪堆、柴堆、垃圾堆,你看现在清理得干干净净,”孙志胜激动地说,“现在村子干净了、美了,来这里游玩的人也越来越多啦。”
经历嬗变的南村不是个例。近年来,大同市以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制定出台《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行动方案》《大同市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等,加快和美乡村建设。
在城乡融合、人居环境、产业发展、绿色低碳、文明建设、治理效能六大提升工程的推动下,大同市全力打造30个精品示范村、270个提档升级村,常态化环境整治覆盖所有村,走出一条践行“两山”理念、三生共赢的实践路径。
围绕杏花、油菜花、芍药花、黄花等“花”文章,倾力打造平城区小石子、天镇县李二口、阳高县镇边堡、云州区忘忧小镇等农文旅融合新地标,培育民宿、露营、研学基地等新业态,推动大同市农文旅深度融合。
村村有颜值,处处皆风景。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如今,乡村的美丽嬗变在云中大地接连上演,绘成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山水田园风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