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每个村庄都在谋划着自己的现代化。长治屯留区的岗上村依托红色资源、绿色基础、产业融合优势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提出发展新目标。
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岗上村正在把美好愿望书写在大地上,打造出现代化乡村的“名气”“底气”“福气”。
入秋后,屯留区渔泽镇岗上村千亩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个个圆润饱满、长势喜人。
岗上村迎来一年一度的丰收季节。
这个秋天,岗上村有3个愿望——如何通过弘扬红色文化让岗上村更有名气,如何通过打造“千亩基地”让集体经济更有底气,如何通过产业融合为村民增添福气。
永不落幕的“树下课堂”
岗上村里有一片小树林,树下常年摆放着几排长条凳子,这就是有名的“树下课堂”。80多年前,这片树下曾经是抗大一分校的露天课堂。
如今80多年过去了,每到重要节日,“树下课堂”便会“开讲”,来自全国各地的广大党员群众纷纷到抗大一分校屯留区岗上村旧址,寻访先辈足迹,重温革命历史,接受红色教育,从未间断。
岗上村抗大一分校旧址共有抗大一分校直属队队部旧址、抗大一分校特科营营部旧址、抗大一分校女生队队部旧址、抗大一分校女学员宿舍旧址、抗大一分校露天课堂5处旧址。抗大一分校展览馆里收藏有纪念照片500张、实物160件,高仿军事武器及实验用具40件。
红色文化是岗上村鲜明的“标签”。岗上村抗大一分校旧址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西省党史教育基地、首钢党校党性教育基地、长治市国防教育基地和长治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太行干部管理学院、长治市委党校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
近些年抗大一分校屯留区岗上村旧址还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吉林大学、中北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太行干部学院、长治市委党校等院校合作,创新推出红色文艺作品,让红色基因“活”起来传下去。
岗上村党支部书记李银生说:“岗上村之所以有名气,就是因为这里有抗大一分校的旧址,红色文化一直在传承。岗上村未来的发展必须要把红色文化传下去,并发扬光大。这是岗上村的根与魂。”
村民致富的产业基地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脉,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只有产业振兴,才能让农民看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希望。
为打造集体产业基础,岗上村通过发展包括特色产业种植千亩果园、温室大棚经济、羊肚菌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与融合发展等,实现致富路径多元化,这些路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展现了乡村振兴的强劲底气。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岗上村通过流转土地2700亩,创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基地,进行富硒谷、玉米、红高粱、油葵、尖椒种植,分别建设“千亩果园”种植项目和“千亩富硒谷种植基地”,形成“红色旅游+绿色种植”的发展模式。同时,建设50个温室大棚发展绿色农业,多措并举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带领村民走上富裕路。
“10月份,村里开始播种经济农作物羊肚菌。羊肚菌属于一种低温型菌种,香味独特、营养丰富,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带动村集体增收,给周边村民带来更多就业机会。”植保员孙旭东介绍说。
如今,岗上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村民生活日益改善,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屯留区岗上村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探索“红色+绿色+古色”的文化旅游发展模式。通过发展红色旅游、绿色农业等产业,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现代化的农村生活
走进岗上村,人们不仅感受到红色文化浓厚,绿色产业兴旺,而且这里还保留着众多历史遗迹和古建筑。百年古树和老宅形成一道别样风景。
“岗上村在现代化农村建设上底子不错。”渔泽镇干部温慧峰介绍说,“岗上村的多项工作都走在了全区的前列。”
来到岗上村,村内道路宽敞平整,排污、供暖、绿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岗上村的村民们不仅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屋,也正在享受便捷、舒适的生活条件。岗上村已经走在实现现代化的路上。
依托当地红色文化、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村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岗上村积极引进外来投资,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通过深入挖掘和宣传这些红色、绿色、古色文化,岗上村成功打造了一个集红色教育、绿色生态、古色文化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岗上村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稳步前进。
近些年,岗上村还积极推进殡葬改革,建设了集体公墓,既节约了土地资源,又改善了村容村貌。
展望未来,村党支部书记李银生充满信心。他告诉记者,岗上村就是要通过打造一流的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特色村,让772户村民生活有脸有面有尊严,日子越过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