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兴,让每件作品有故事有内涵
——专访长治自盛李记堆花博物馆馆长李卫东
视频截图
8月13日,在“2024中国-东盟周”东盟-山西非遗文创展示会上,长治自盛李记堆花博物馆收藏的20余件堆花作品展出,馆长李卫东反复向参观者介绍堆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来自东盟各国和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纷纷驻足,共同了解潞绸织造的辉煌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李卫东的讲述中,处处流露出推动堆花工艺走向世界舞台的思考,也提出了传统非遗文化创新传承之道。
花堆万象,锦绣千年。堆花是一种以潞绸为主要材料,通过堆砌、织绣、绘画等十余道工序技法制作而成的具有浮雕效果的工艺装饰画,有“软体雕塑”和“立体国画”之美誉。2008年,这门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很多东盟国家的国际友人对我们的堆花工艺很感兴趣,我想,吸引他们的不仅仅是我们堆花作品的造型,更是蕴藏在背后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李卫东感慨,“‘2024中国-东盟周’在长治举办,不仅仅是搭建了一个国际交流平台,也是一个文化传播平台。通过各类非遗文化、民俗风情的展示,让长治特色、长治风采走进国际视野,让来自东盟国家的国际友人,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更以包括我们堆花艺术在内的山西非遗文化为纽带,融通古今,连接中外,塑造了一个更有吸引力的长治形象、山西形象,为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注入正能量。长治堆花艺术也正是需要在这样的文化交流互鉴中不断丰富自身、不断传承发扬。”
堆花艺术在长治地区兴盛并流传至今,为国内外堆花工艺的传承源头。如何更好地传承堆花技艺,是李卫东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此次“2024中国-东盟周”,李卫东用行动践行非遗传承。李卫东说:“此次东盟-山西非遗文创展示会平台,我们不仅展出自盛李记堆花博物馆的作品,也有部分作品来自全国各地堆花艺术非遗传承人之手。我们将各地堆花非遗传承人的作品汇聚在此,目的就是希望同行业的非遗工匠们在展示各自技艺绝活的同时,相互切磋交流,分享体会,见证堆花传承的成果,感受非遗传承的力量,希望越来越多的堆花工艺传承人能相携长治非遗文化不断地走下去。”
非遗的魅力源自历史悠久,非遗的活力在于传承创新。“向‘新’而兴是‘2024中国-东盟周’的关键词。非遗文化同样需要向‘新’而兴。”对于非遗文化的创新,李卫东做了很多思考和尝试,“在非遗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我们要保留传统技艺,也要创新题材,用新时代审美结合传统技艺,创造出符合当代审美的艺术作品,让每一件作品,有故事,有具有中华文化内涵的文化植入其中,以堆花为媒,讲好长治故事、中国故事,交更多世界朋友。”
承中有创,将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
——专访山西省优秀漆艺师、晋中市工艺美术大师刘培义
视频截图
“活态传承是非遗最好的传承方式,要紧跟时代,了解现代消费需求,融入现代审美理念,增加日常生活使用场景。”山西省优秀漆艺师、晋中市工艺美术大师刘培义表示,通过东盟-山西非遗文创展示会,不仅展示了自己的非遗文创产品和手工技艺,还看到了许多工艺大师和他们的作品,包括东盟一些国家的传统技艺作品,起到了很好的学习交流作用。
平遥推光漆器是我国四大名漆器之一。本次非遗展,刘培义带来的不仅有果盒、首饰盒等传统手工漆器产品,还有在传统技艺基础上开发的,更生活化、时尚化的创新产品,包括耳坠、耳环、项链、衣服挂饰和钢笔、书签等文创产品。“人们观展的热情非常高,展台前经常围得满满的,‘非遗+文创’的产品选购率最高,很受年轻人追捧。”刘培义介绍,要将非遗文化和技艺发扬光大,绝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交流学习,不断取长补短,多参与高质量展会,多了解市场消费需求。
“要围绕年轻化、时尚化,用传统的非遗技艺去表现、设计产品,通过创新,让材料美、技艺美与实用性有机结合。”刘培义认为,要做好非遗文化和技艺的传承,就一定要开发更多适合当下时代发展的产品,要了解现代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未来,90后和00后会成为消费主体,成为最具有购买力和最能体现传承的一部分,必须了解他们的消费喜好。”刘培义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传承。让刘培义惊喜的是,本次展览有众多家长带孩子一起参观,“无形中就会在孩子的思想中留下非遗的烙印”。
让传统技艺的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刘培义看来,只有与时俱进,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中的实用器物相结合,增加日常生活使用场景,才能真正让古老的技艺回归生活。“人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能够更多更频繁的使用,非遗产品和非遗技艺就达到了真正的活态传承。”刘培义说,将坚持承中有创,根据市场需求和时代发展,持续提升自己的非遗技艺,依托平遥古城这张自带流量的世界名片,把更多更好的非遗文创产品带到更广阔的空间,融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