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全会要求,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全会明确,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一级教授张占斌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解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张占斌认为,全会明确到2029年完成改革任务的时限要求,是时间表、路线图,更是军令状,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感、紧迫感。通过倒计时,把改革的决心、坚定性表达出来,用时间表的方式进行考核、标准评判。“这是我们改革决心意志的宣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再上新台阶。”
张占斌(受访者供图)
谈改革时间表
“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感、紧迫感”
新京报:对于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你有哪些体会?
张占斌: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二十届三中全会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全会主题,抓住了事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意义十分重大。
仔细研读全会公报,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注重系统性、整体性改革。以前我们的一些改革可能是单项的或者多项的,现在是全面的、整体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这很重要。
第二,强调体制机制的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等都要有体制机制的完善和改革。比如,全会强调,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等。这是一个很大亮点。
第三,强调制度建设。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盯着总目标,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是此次改革的另一鲜明特点。
第四,注重问题导向。此次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解决问题,特别是民生问题。坚持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比如,要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改革就是要把问题摆出来,迎着问题上、迎着困难上,不回避、不推诿,以钉钉子精神推动问题的解决。直面改革难点、痛点,这也体现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担当精神。
第五,改革的决心很大。全会明确到2029年完成改革任务的时限要求,提出了数百项重要改革举措。这是时间表、路线图,更是军令状,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感、紧迫感。全会强调,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这也说明,改革的重要性与改革的坚定性、改革的紧迫性以及改革的决心紧密相连。要用改革来破解全局难题,激发和增强全社会活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要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京报:你如何看这个时间表?
张占斌:全会定出改革时间表,要用5年时间完成改革任务,通过倒计时,把改革的决心、坚定性表达出来,用时间表的方式进行考核、标准评判。这是我们改革决心意志的宣示,通过改革推动中国现代化再上新台阶。
但要用5年的时间完成这些改革任务,我认为困难、压力还是不小的,甚至应该说是很大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有充分预判,要求我们要有强烈的改革意识、改革精神、改革行动、改革办法,千方百计去完成这一历史任务,不能空喊口号。
要通过制度和体制机制的建立,破除一些既得利益、部门利益、地方利益、行业利益等。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时,方向要准、标准要明、工作要细、力度要大、激励要强。做到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服从大局、主动配合,确保上下贯通、条块协同、左右联动,形成合力。要处理好重大关系,对一些利益关系复杂、协调难度大的改革,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推进机制,加大督察问效力度,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谈坚持对外开放
“中国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要求我们在国际舞台上要有更大合作能力、开放能力”
新京报:全会提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对外资外贸来说,这释放出了什么信号?
张占斌:坚定不移坚持对外开放,是一以贯之的。开放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过开放更好地使中国和世界融到一起。中国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要求我们在国际舞台上要有更大合作能力、开放能力,才能够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所以,无论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环的角度讲,还是对世界经济作贡献的角度讲,都要求我们有更大程度的开放,而且是双向开放。从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要更加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谈关键时期
“要求我们能稳得住、挺得住、坚持住,把中国自己的事做好,以不变应万变”
新京报:全会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如何理解这一关键时期?
张占斌: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团结最广大人民,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这是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一条规律性认识,这也突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
为何讲是关键时期?我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历史台阶,整个国家面临着转型升级,包括经济结构、治理结构等都需要更上一个层次;国内经济经历疫情之后也在慢慢复苏,中国到了一个中等收入偏上水平向高收入迈进的历史阶段。同时,国际地缘政治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特别复杂的国际环境。加之全球科技革命竞争,引爆新一轮产业变革,面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如果我们不趁势而上、在最顶端占有一席之地,将来的日子会很难熬。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都要求我们高度重视这个特殊关键时期。
这个特殊关键时期,机遇很大,挑战、困难也很大,现在我们的决心也很大,改革的力度也很大。这要求我们能稳得住、挺得住、坚持住,发挥我们的耐力、耐心,甚至是打持久战的准备,坚持把中国自己的事做好,以不变应万变。
谈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表达了我们捍卫市场经济尊严、捍卫市场经济荣誉、捍卫市场经济规则的决心”
新京报:全会提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张占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伟大创举,是在克服种种困难之后做出的历史性选择。4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不断登上新台阶,深刻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对于老百姓来说,从道路、机场、港口、码头、高铁,再到高楼大厦、企业工厂,以及大街小巷的烟火经济等,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连在一起。这期间,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总体配合比较好,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某种程度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但也要深刻认识到,我们还有一些体制机制不完善,离高水平还有一些距离。
要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增加市场信心,更好调动各种资源要素积极性,特别是更好引领资本在中国大地上不焦虑、不懈怠,拿出更大劲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给各种资本的定心丸,要引领其为中国现代化服务。同时也表达了我们捍卫市场经济尊严、捍卫市场经济荣誉、捍卫市场经济规则的决心。通过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新京报:对市场要既“放得活”又“管得住”,如何平衡这个关系?
张占斌:既“放得活”又“管得住”,这个表述是第一次在这么重要的文件中出现,让人眼前一亮。对于市场经济,曾经有一种误区,就是很多领域让政府放开别管了,但出现了“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管、一管就死”的怪圈。政府管理不会搞分类、不会因地制宜,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
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是我们今后市场经济的路线指引。通过放,让大家有活力、有积极性、放手干;通过管,引导市场主体按照市场规则来运行。管得住,应该体现管得好。一方面政府要依法行政,提高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把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为管住。
这就要求各级干部,要加强学习,要对市场经济有深刻把握,要着眼于能够解放发展生产力、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有的放矢。在立足“放得活”的基础上,把坏的管住,维护好的更好发展,这样才能调动积极性,真正维护市场秩序,解决政府失灵、市场失灵问题。
谈社会生产力与社会活力
“最关键的是要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新京报:谈到活力,全会提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你如何理解全会对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活力的要求?
张占斌: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活力,是大家热议的话题,我认为这与近年来出现的一些躺平现象有关系。原因是多方面的。此次全会提出了社会生产力、社会活力这“两力”,我认为这表达了市场经济时代全社会的期待,就是解决全社会中存在的一种焦虑,通过激发活力来进一步解放发展生产力。
最关键的是要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因为生产力最重要的是劳动者的积极性。有了积极性,他会忘我自发地去工作,心甘情愿,而不是看哪个领导眼色行事,他会有更大创造性,工作效益就出来了。
我经常讲,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定要在调动全社会积极性上下功夫,要调动广大科学工作者、特别是科学家的积极性,调动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资本市场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积极性,调动广大干部、特别是地方干部的积极性。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得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所以,我认为“两力”表达了全社会的一种期盼,也表达了我们要建设一个更好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心。怎么样把这“两力”落实好,是需要下功夫研究的重大问题,需要从体制机制上改革创新。
此次《决定》还强调,要以调动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我期待更多举措落地见效。
谈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要求领导干部要时刻有一种系统思维、整体思维”
新京报:全会对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也提出要求。你如何看?
张占斌:过去我们也强调加强宏观调控,或者希望宏观调控更加有效管用,但实践中发现,有时候政策的一致性有欠缺。
比如,为了经济增长,各部门都出台支持文件,这些文件单看都有道理,但放在一起可能会出现政策“打架”的情况。中央一直强调,要对政策的一致性进行评估,各项政策的出台取向要一致。
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对国家制度建设、体制运行、国家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要求领导干部要时刻有一种系统思维、整体思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各部门一致起来,要从大局出发,防止政策方向不一致造成合成谬误或者分解谬误,产生负面影响。
谈“三个更加注重”
“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论”
新京报: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如何理解这一组关系?
张占斌:“三个更加注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论,既体现对改革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呼唤,还特别关切改革的整体性、重点性和导向性,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更加注重系统集成,体现了以系统观念统揽改革发展全局。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重要关口,牵一发而动全身,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不能零敲碎打、更不能碎片化修补,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形成全方面全领域全系统的联动。注重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发挥各项改革措施的联动效应,形成改革发展的合力。要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出发,既关注单个领域或问题的改革,还考虑各个领域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的现象,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产生总体效应、增强整体效能。
更加注重突出重点,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任何工作中,既要讲两点论,还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一方面,我国已经进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比如经济增长动力不能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问题、国内大循环仍然存在堵点的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等,有效解决这些突出矛盾的问题就必须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还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克服片面性,防止顾此失彼。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要有重点,善于找准重点领域,抓住“落一子而满盘活”的关键环节,突出问题导向,抓住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突破,做到有的放矢。
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体现了以结果导向为牵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际上这也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措施的实施要以实际效果为导向,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衡量标准。通过注重改革实效,可以确保改革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改革真正顺应人民期待、惠及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实践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京报:对老百姓的生活来说,此次全会能带来哪些变化?
张占斌:这次改革表达的一个强烈愿望,就是注重改革实效,更好保障改善民生。通过改革解决老百姓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包括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等,都跟民生有关系。
这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只有这样,老百姓才会坚定拥护、支持改革,才能是改革的参与者、推动者、建设者,改革的洪流才能奔腾向前。改革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才能更好取得实质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