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对外公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两部门印发了《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下称《行动方案》)。
据了解,早在2024年5月23日,国务院印发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中就部署了节能降碳十大任务,第一条任务就是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行动。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电低碳化改造和建设,推进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
6月18日,据国家发改委官网消息,相关部门正在抓紧出台电解铝、数据中心、煤电低碳化改造和建设等其他重点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
推动煤电作为节能降碳主力
《行动方案》提到,制定本行动方案是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存量煤电机组低碳化改造和新上煤电机组低碳化建设,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此次《行动方案》的出台释放出什么信号?鸿碳伟业(上海)能源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首席专家王玮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煤电是现在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不可或缺的能源供给方式。碳中和不是简单地将煤电用新能源发电替代就解决的,煤电的主体能源作用在未来很长时间是不可动摇的,通过低碳化改造降低煤电的碳排放,将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从高碳到低碳,再从低碳到零碳,是能源转型的不可跨越的历史阶段。”
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煤电装机容量约11.7亿千瓦,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的40%,却承担了全国70%的顶峰保供任务,有力保障了我国民生用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但不容忽视的是,发电用煤约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60%,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0%。
“目前新文件的出台,毫无疑问是要继续推动煤电作为节能降碳的主力,此前深度调峰主要是为了促进风光发电,那么,后续应该如何助力节能降碳呢?在我国天然气短缺而煤炭富裕的情况下,必须在煤电的原料端再进行新的举措,使其形成减排能力。”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对记者表示。
改造目标可行性如何?
按照《行动方案》要求,到2025年,首批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项目全部开工,转化应用一批煤电低碳发电技术;到2025年和2027年,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项目度电碳排放分别较2023年同类煤电机组平均碳排放水平降低20%左右和50%左右。
这一目标容易实现吗?对此彭澎向记者表示,“文件表明,到2025年整个项目开始启动,但现在尚未明确试点量的多少,所以前期仍具试验性质。文件还指出,相关项目度电碳排放,到2027年相较于2023年的基础上下降50%。实际上,这批试点项目实现后,先摸索出煤电在未来碳达峰之后的技术路线,而非当下马上大规模地推广现有的煤电进一步降碳,所以现在首先要关注试点量的多少,其次要看试点给出的条件。比如进行掺烧后成本必然会上升,在此情形下会给予何种优惠条件,或许各省会自行出一些政策。”
王玮则认为,到2027年,相关项目度电碳排放较2023 年同类煤电机组平均碳排放水平降低50%左右,这个目标是非常难实现的,在维持现有机组效率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意味着掺烧生物质或者绿氨达到50%,或者大规模应用CCUS(碳捕捉)。这几项技术实际上目前都没有大规模应用的先例,只有一些示范项目作为经验,在此前提下,巨大的经济效益落差如何能弥补将是巨大的考验。
除此之外,记者注意到,《行动方案》提到,2027年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项目的碳排放应基本达到天然气发电机组水平。
为何要接近天然气发电机组碳排放水平?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姜士宏指出,天然气发电是国际公认的清洁能源,也是近年来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的支撑性电源和煤电替代电源。据统计,2023年美国、欧盟天然气发电量占比分别为43%、17%,而我国天然气发电量占比仅为3.2%。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煤电超低排放改造,现役煤电机组大气污染物排放已普遍达到气电排放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相当于提高了我国清洁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占比。
碳捕集成本目前偏高
对于煤电低碳化建设和改造的技术路线,《行动方案》明确提及了生物质掺烧、绿氨掺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三种方式。并规定采用生物质掺烧或绿氨掺烧改造和建设后,煤电机组应具备掺烧10%以上生物质燃料能力或掺烧10%以上绿氨能力,燃煤消耗和碳排放水平显著降低。
那么,上述三种技术路线的优劣势如何?是否容易被采用?为此,记者与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
王玮认为,生物质掺烧需要巨大的生物质原料来源,大规模掺烧绿氨则需要便宜的绿氨生产,这些都具有地域的局限性,比如东北、西南等生物质资源丰富,三北地区的风光等新能源发电制绿氨成本相对较低。该《行动方案》对于目前在北方区域大量停滞的新能源发电制绿氨项目也许是个巨大的福音。但如何审核确认将是个难题,毕竟普通的氨的成本是远低于绿氨的,氨这种危险化学品的运输也是个问题。另外,CCUS(碳捕捉)的成本收益比方面将是巨大的考验。
彭澎也比较看好绿氨掺烧技术,她表示,当前碳捕集成本偏高,绿胺的来源是风光发电,进而制成绿氨,其成本路径现在比较清晰,且呈肉眼可见趋势往下降。掺烧生物质的难度最大,由于我国的生物质相对稀缺,生物质发电要用,未来制作绿色甲醇也要用。从目前市场价格能够得知,秸秆约五六百元一吨,价格高时曾达800至1000元一吨,所以其成本相对难以把控。
在项目改造和布局方面,《行动方案》中提出了因地制宜、具备可靠的绿氨来源或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场景、机组满足条件等一系列要求。此外,《行动方案》提供了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的一系列保障措施,从资金支持、政策支撑、优化调度、技术创新等方面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持。
在这些保障措施中,王玮表示,“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是比较常见的保障措施,优化调度是个亮点,尤其是未来低碳化改造后的火电将比新能源发电更具有竞争力。”
彭澎则认为,至关重要的还是资金支持,当然是具备监管性质的资金支持。项目改造创新可交给企业自主选择,但要明确改造之后,一度电额外能够多售多少钱,或者给的碳配额完全可供自己支配,从这个角度而言,对企业比较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