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参加全市“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集中采访活动的媒体记者,来到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实地走访深圳中学高中园、深耕村、东风李尔智能座舱、小漠国际物流港、比亚迪二期工厂等民生、产业项目,参加了合作区产业投资促进大会。南方报业集团旗下新媒体南方+,推出《南方观察|给深汕“加油”,给广东高质量发展“加速”》,一起来看看。
在广东,有一个特别合作区,距离深圳市中心100公里,距离深圳边界约60公里,西部、北部与惠州市相邻,东部与汕尾市相连,南临红海湾。
这个特别合作区就是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
7月8日,2024年深汕特别合作区产业投资促进大会举行,包括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三期项目在内的一批决定深汕未来发展的重量级大项目签约落地、交付使用。
从2018年12月16日深汕特别合作区挂牌以来
➤ 近5年深汕GDP年均增速超过26%
➤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在40%以上
➤ 2023年深汕GDP名义增速达到47.9%
➤ 今年一季度GDP增速达到70%
➤ 预计全年有望达到100%以上
不断跑出加快提级跨越发展的“新深圳速度”。
当前,深汕特别合作区正锚定打造深圳产业转移承载地、新引进重大产业项目目的地和粤东高质量发展孵化器,进一步集聚产业、集聚人口,提升投资密度、开发强度,做实做强东部板块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加快建设现代化的滨海新区、产业新城、田园都市。
投资深汕,恰逢其时。给深汕“加油”,就是给广东高质量发展“加速”!
引擎“轰鸣”
撑起广东先进制造业新格局
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一、二期项目从开工到投产分别只用了349天、379天,东风李尔实现当年拿地当年动工当年投产……在深汕产业发展大干快上的背后,一座世界级新能源汽车制造城已初见雏形。
7月8日,深圳全市“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集中采访活动走进比亚迪汽车工业园(深汕)二期项目和小漠国际物流港(简称“小漠港”)。在这里,以“厂港联动”建设世界级新能源汽车制造城的深汕新模式得到生动体现。
作为整车生产基地的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二期项目,两年前还是一片黄土,项目从开工到运行只用了300多天。该项目西地块已经投产,当前产能达每天750辆,预计今年生产整车25万辆,产值700亿元。
以港聚产,以产兴城,深汕的产业发展思路清晰明了。站在深汕鹏兴立交桥上,只见山海连城中,一条通往小漠港的崭新大道,连接起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整车制造、整车出口等链条环节。
距离比亚迪汽车工业园(深汕)项目二期5分钟车程便是小漠港。比亚迪生产的汽车出厂后,迅速就能在此登船远销海外,极大节省了企业物流成本。
小漠港何以有如此大的能量?小漠港运营公司董事长郭耀介绍,小漠国际物流港是深圳港“一体三翼”战略布局中的东翼港区,作为深圳市唯一开展汽车滚装业务的港口,填补了深圳汽车专用滚装码头空白,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口岸,吸引华南等地车企将小漠港作为主要出口港,满足汽车行销海外的巨大需求。
“投资深汕,恰逢其时!”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王延奎说。在当日的大会上,“双招双引”取得丰硕成果。
➤ 来自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高性能材料、高端电子化学品、投资机构等6类行业90余企业齐聚深汕,4个项目交接钥匙;
➤ 19个项目投入使用;
➤ 19家企业签约,总投资金额超百亿元。
“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导者,我们坚定看好深汕、布局深汕,并加快推动项目投产满产,持续引领合作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串珠成链、聚链成群,不断夯实深汕建设深圳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核心承载区根基。”比亚迪集团高级副总裁、弗迪电池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何龙说。
近年来,深汕特别合作区锚定新能源汽车这一支柱产业重点突破,以新型工业化铸就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以新能源汽车为主,以新型储能、新材料、智能制造机器人为辅的“一主三辅”现代化产业体系,引进落地超过20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
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当家。深汕全域打造世界级汽车制造城核心承载区,既是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制造业当家工作部署的应然之举,也在热火朝天的奋进建设中成为广东先进制造业全省布局(粤西化工、粤东汽车)的“东部之翼”,助推全省的区域协调发展。
对深圳而言,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在深汕是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决胜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建设的“关键一招”,是深圳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增长极,对增强深圳产业的整体韧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飞地”起飞
释放辐射带动最强引力波
夏日炎炎,深汕特别合作区赤石镇片区的深圳中学高中园满眼翠意,具有深中特色的红砖外墙简洁大气,意蕴盎然。
深圳中学高中园校园占地30.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9.6万平方米,办学规模9900人,今年新招生3300人,是全市四大高中园里规模最大的高中园,将有效缓解全市高中学位供需矛盾。同时,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学子也可在家门口享受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进一步享受新城发展红利。
深汕特别合作区,最大的“特别”就在体制机制上。这块完全“脱离”深圳的“飞地”,是全国首个由“飞出地”全面主导的特别合作区,被深圳视为第“10+1”区,在城市规划、营商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基本实现了“同城同质同效”。
“深圳学子梦寐以求的深圳中学在深汕首办全市规模最大的高中园将于今年9月投入使用,此外还有南外、深二高、百合、深职大等一系列深圳优质教育资源已在深汕落地。同时,我们还拥有北大深圳医院的医疗资源、1.9万套保障性住房、241.2万平方米产业空间,以及周边及深圳各区最低的工业水、电、燃气、用房用地等要素成本。”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吴曲波介绍。
从2008年成立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园(由汕尾市主导),到2011年扩容升格为深汕特别合作区(由深圳、汕尾合作共管),到2017年调整由深圳全面负责建设管理,再到2018年底,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揭牌……回顾深汕历史不难发现,“特区基因”被深深注入到深汕的发展之中。
可以说,深汕发展模式,不再是传统的梯度转移模式,而是将产业梯度转移模式和建立区域增长极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瞄准“世界级”高标准打造产业高地,高水平推进产城融合,从而形成广东东部的区域增长极、战略引擎,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广东当前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核心议题是让中部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尽快发展起来。深汕模式的成功不仅让深圳有了新的增长空间,让广东的“头号工程”有了模板,更让广东的高质量发展有了新的动力。
击鼓催征、龙马精神。深汕一日,所见之处都是穿梭奔忙、播种希望的景象。
共同见证深汕汽车产业新城加速崛起,共同期待世界一流汽车城的美好未来,深汕“快车道”正在成为深圳“超车道”和广东“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