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近十年来,中国高校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道路上,已经由拼数量向拼质量转变、且不断深化,内涵式发展正在成为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方向。
实现内涵式发展
根据教育部2017年9月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880所,比2012年增加90所,其中普通高校2596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373.8万人,增长11.2%,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比例达到20%,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这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大众化后期,提高质量是现阶段发展的核心任务。
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中国各高校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正在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向拼质量、拼内涵,提高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和水平转变。
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今年九月,高校“双一流”的建设目标被正式提上日程。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公布了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共计137所高校入围“双一流”建设名单。
在这份“双一流”建设的《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分三个阶段性的发展战略,分别是2020年、2030年和本世纪中叶,最终要在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要进入到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总体目标。
这份名单是中国高校最新的总体布局和顶层设计,也为开启新一轮综合改革、内涵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它标志着中国高校的“双一流”建设正式进入了施工建设期,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发展道路转变的新征程。
过去很长时间,衡量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是以高等学校的办学数量和规模大小为导向,依托于外延式增长为主要的发展模式。随着高等学校的大规模扩招、“大学城建设”、“教育产业化”的不断递增,外延式发展模式的弊端越发显现。
内涵式发展对应于外延式发展,是一种以追求办学质量为目标的发展方向。如果把外延式发展看为粗放式发展,那么内涵式发展无疑是一种追求内涵的精细化过程。
高等学校在外延式增长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已经到了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阶段,把提高质量、培养世界创新型人才作为核心追求,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走特色办学的发展道路。
建设“双一流”
目前,高等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大学变成培养尖端创新型人才的摇篮以及培育精品科研成果的土壤。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衡量一所好大学的标准就是人才培养的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理应成为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中国教育协会会长钟秉林看来,“双一流”建设的成功与否,核心是靠学校自身办学水平的提升。而这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水平和办学声誉是否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全世界高等教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多样化。高等教育发展在类型上、层次上、结构上、标准上将是多样化的。”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的建设不是消除特色,恰恰应是发挥高校特色,形成多元化且充满活力的高等教育格局。
在如何评定高校质量的好坏,是否有通用的评价的标准,中国高等教育协会会长杜玉波认为,“双一流”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坐标系,不能“自说自话”。同时,中国的大学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色,对国外的排名指标也不能简单套用、完全依赖。建设“双一流”关键要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有影响力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评价体系需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首要标准。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主要看培养的学生优秀不优秀。一流大学应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在其中涌现出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人才。”“除此以外,评价体系要把产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国内外公认的成果作为重要考量。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是大学的使命。一流大学的成果应该表现为破解世界科技前沿难题、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回答解决区域行业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等多种形式。”
科研经费提升高校创新能力
高校的内涵式发展离不开中西部高校的共同发力。2017年9月,教育部在“从数据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情况”发布会上介绍,自教育部实施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一省一校”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以来,共有14所高校获得56亿元的中央财政支持。24个中西部省份的100所高校获得100亿元中央财政支持,用于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
“此外,‘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研修计划’支持了1012名中西部高校领导赴世界高水平大学专题研修。重点高校每年单独划拨400名左右博士研究生定向培养名额,帮助中西部高校教师提升学历与知识水平。2012年以来,教育部还实施国家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现累计招生27.4万人,通过实施特殊招生政策,累计培养少数民族人才60多万人。”
科研人员与经费支出的增加促成了高校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根据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2015年,中国高校科研人员有35.5万人,比2006年增长46.7%,居世界第一。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支出不断提高,2015年达998.6亿元,是2006年的3.6倍。
教育经费的持续投入鼓舞着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一方面,中国高校受邀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做特邀、专题和主题报告,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主席和著名学术期刊编委,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高校基础研究和原始性创新实现新突破。
目前,高校牵头承担了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大批973、863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在暗物质、干细胞、量子通讯、超级计算机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标志性研究成果。
随着科研实力的增强,中国高校与学科排名也在国际中呈现上升趋势。根据2017年9月QS世界排名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内地共有25所高校进入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500强,上榜总数亚洲第一。
今年9月,由中国清华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和美国微软公司联合创建的全球创新学院在美国西雅图举行了首栋教研楼的启用仪式,这是中国研究型大学首次在美国设立实体校区。中国高校正在走向国际创新及大学与行业联合创新的前沿。
从“211”工程到“双一流”建设,中国从战略上谋划实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已历经二十余年,打基础、上水平、求突破、建一流,步步推进。伴随着国家的日益强盛,中国高等学府距离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目标也渐渐从梦想走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