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临县段。记者 刘亮亮 摄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万里奔腾的母亲河,从兴县牛家洼村进入吕梁,由北向南,一路蜿蜒曲折,流经兴县、临县、柳林、石楼4县19个乡镇110个行政村,流程296公里,最终从石楼县后北头村流出吕梁。
在黄河东岸,与黄河相依的是315公里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这条路,从2018年开始修建,总里程867公里,2023年11月正式通车;这条路,将沟壑梁峁与平原大地相连,让贫困山村与繁华都市相通,百转千回地连起吕梁山上一个个壮美风景,实现了晋绥革命纪念馆、碛口古镇、黄河奇湾、千年景区、北武当山、庞泉沟等72个景区景点互联互通;这条路,串起一座座美丽乡村,推动沿途农业特色产业、沿线村镇农家乐、民宿等关联产业发展,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景观路、生态路、致富路。
盛夏五月,记者深入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沿线村庄,欣赏绿意正浓的黄土高原,体味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记录沿岸百姓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特色农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讲述这里的乡村振兴故事,捕捉寻常生活中的幸福。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16公里处
——兴县裴家川口
万里母亲河沉稳地向前流淌,由北向南自兴县瓦塘镇牛家洼村入吕梁境。在这里,东西相向而立的群山如屏障一般排列在黄河两岸,向前16公里处,黄河水迸发出惊人力量,将群山拦腰截断,出现了一个巨大豁口,便有了裴家川口。
裴家川口自古就是秦晋黄河通道之一。在过去,南音北调的商贾,带来堆积如山的货物,南下豫楚或北上绥蒙,一来一往间,裴家川口就成了黄河上著名的一个水旱码头,兴县人叫“金川口”。
80后的裴俊伟,从小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在裴俊伟的记忆中,古渡是热闹而忙碌的。每天从早到晚,老老少少挑着担子,赶着牲口,在码头上排队上船,在明清老街上进行着买卖交易。小时候,裴俊伟跟随着母亲在老街上摆着一方小摊,一碗碗热腾腾的冒汤、烙得金黄的葱油饼,是裴俊伟抹不去的乡愁。
渐渐地,随着运输方式的改变,裴家川口冷清下来了。热闹的渡口没有了过去的熙熙攘攘,昔日的繁华成为老辈人呢喃的往事。随着时代变迁,红枣市场品类越来越丰富,客商不愿一路舟车劳顿来黄河边收枣了,黄河滩枣遇到了销售难,任凭红枣掉落一地,大家心中的苦没地儿诉说。
于是乎,越来越多的百姓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庄。老街上明清的院落遗存,蛛网攀上雕梁,蓬草长满青瓦。
学着前辈的样子,当年二十多岁的裴俊伟决定出去闯一闯。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裴俊伟开过五金店、跑过运输;在陕西神木市,裴俊伟帮过厨、搞过旅游,特别是陕西沿黄公路全线通车后,沿途的旅游搞得风生水起,这让裴俊伟羡慕不已。
打小在黄河边长大裴俊伟心里明白,家乡是吃了交通不便的亏,啥时候家乡也能有这样一条通达的沿黄路?裴俊伟在盼,裴家川口的老百姓也在盼。
没想到,这一盼,在2018年变成了现实。
“省里统一规划,集中打造太行、黄河、长城‘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将沿途的所有旅游景区和景点‘串珠成链’,方便游客个性化旅游、沉浸式体验。”
“看,这是规划,有咱裴家川口呢。”
一次偶然回乡,裴俊伟听到乡干部聊修路的事。半信半疑的他特意去乡里看了文件。只是在那几页薄薄的纸上扫了几眼,就一屁股蹲到地上,结结实实地哭了一回,裴俊伟太清楚路的分量了。随即,裴俊伟辞去了外头的营生,回到家的那一刻,他感到无比的踏实。
借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修建这股东风,裴家川口大力度推进乡村旅游。短短几年时间,修建了黄河公路驿站、打造了红枣公园,翻新了明清老街,迎接南来北往的旅客。
身边的黄河,又听到异乡的声音。
回乡后的裴俊伟,也专心搞起了乡村旅游,紧挨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打造了一方小院,起名为“黄河渔村”。不再朝九晚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告别灯红酒绿,卸下买房压力……种地、养鱼、搞民宿,院墙外,裴俊伟还撒了些格桑花种子。
2021年,门前的沿黄一号旅游公路通了!那个夏天,院墙下的格桑花开得正艳。红的,黄的,粉的,一大片花儿迎风轻摆。随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开通,来黄河边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节假日一房难求、一座难订已成常态。
黄昏时分,“黄河渔村”的灯光逐渐亮起,一批批游客的到来让小院渐渐热闹起来。大家说说笑笑,相互分享着一天的收获:“景点还是那些景点,资源还是那些资源。一条旅游公路把这么多景点‘串珠成链’,行驶在路上,就能将黄河两岸的山水之美、黄土高原的青峰秀岭尽收眼底,简直是视觉盛宴。”
大家欣赏着相机中的照片,言语中满是对路上美景的期待和向往。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177公里处
——临县碛口古镇
发源于兴县的湫水河,在这里融入了黄河的怀抱。也正是因为湫水河的汇入,平缓温情的黄河水开始变得波涛汹涌,形成了黄河上的第二大碛——大同碛。
黄河水经年累月的冲刷,将大量砂石冲刷进河道,导致这一段黄河暗礁无数,急流险滩使得船只无法通行,人们只能弃水行旱,在此地修建“码头”。
那时候,“走西口”的晋商在内蒙古包头一带买卖羊、绒、皮、毛、药材等吃穿用品,到达碛口后,卸船装车,翻越吕梁山,运往各地,便有了碛口三百多年的商业繁华。
打李世喜记事起,碛口的祖辈们就依靠着渡口讨生活,养活一家老小。
70年来,李世喜也一直守着这里,用自己的一生见证了黄河岸边的变迁。
夕阳下,李世喜深深吸上一口旱烟,缓缓地讲述着年轻时候在黄河上跑船的经历。
从前就盼着黄河发大水。发大水的时候,就买上一艘破船,用麻布、树皮补一补,拉着从招贤买来的粗瓷瓮、大小缸、盆、黑釉饭碗、酒壶、菜坛等,装上十来斤玉米面,背起一口大锅,一去就是半月二十天。
从碛口顺黄河而下,沿途过柳林、吴堡、石楼、永和、大宁、吉县等地,经验丰富的老梢头带领着自己的船队走哪住哪,粮食、调料、日用品,在途经的村庄或买卖或交换,一路向南直到临汾壶口。
到了壶口便没法继续行船了。大家拉起纤绳,喊起号子,将船拉到岸边,用滚木将船运至水流平缓的地带继续行船,一路航行至运城风陵渡。到达终点后,人们卸货下船进行交易,汗津津的手上就多了几张钞票,大家将这一趟辛苦所得分配清楚后,由陆路辗转回家。
“在黄河上行船,是需要胆量和勇气的,不是为了生活,谁乐意拿命来搏。”每当回想起当年跑船的经历,李世喜感叹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比起那个年代挣工分的清贫,仍有不少人用跑船来补贴家用。
守着古渡,守着码头,日子总是多一些希望。
但不知道从哪天开始,码头上跑船的人少了,做生意的人也少了。随着公路和铁路的修建,水运功能渐渐削弱直至消失,曾经晋商往来的“西大门”也随之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李世喜知道,世事变了,变得更好了,他既高兴,又失落。
不跑船,能干啥?那段时间,李世喜日日都在寻思着,经常一个人在空荡荡的码头一坐就是一天。
真正的改变在2000年。那年秋天,山上的大枣快红透时,一群来自中央美院的学生汇聚到碛口,开启了写生之旅。
明清时期的古宅深巷,黄河滩边的奇石,湫水河畔激起的朵朵浪花,哭泣的孩童、银发飘飘的老者、渡口等活的船工……都是学生们画笔下的素材。
多则一月有余,少则三五日,这位淳朴的黄河汉子成为学生画笔下的模特之余,将自家的房子收拾出来,热情地邀请学生们到家里吃住。
慕名而来的学生、画家、摄影者越来越多,碛口也成为了全国众多美术高校和画院的写生基地,游客也纷至沓来。
李世喜为往来的艺术创作者、游客们讲述着碛口的前世与今生,讲述着自己在黄河上做船工讨生活的经历。
2019年,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临县段开始修建,2021年底建成通车。
路通了,碛口通往外界的“窗口”更大了。这条旅游路,更长、更宽,沿黄河东岸蜿蜒千里。
站在渡口,看着南来北往的车辆,李世喜深刻地感受到,老宅、老铺、老商号,已经完成了华丽转身,换上了时尚的旅游盛装,从过去的单纯商贸重镇转变成了多彩的旅游景点。
当了半辈子船工的李世喜,紧跟时代的步伐也完成了华丽转身。
头扎白毛巾,身着羊皮坎肩,一根铜旱烟挽在腰间,脚踏手工缝制的白布袜子,一双人字口黑布鞋。再次穿上这身行头,李世喜成为了碛口景区的“001号讲解员”。作为“碛口号子”的第六代非遗传承人,李世喜多次协助中央、省级媒体拍摄了《碛口号子》、《我叫老李》、《黄河边上的李世喜》、二十大献礼《江河奔腾看中国》等纪录片。
“3条街,27条巷,大大小小做买卖的1084家,我们这儿祖祖辈辈都是经商的。”做导游、开民宿、当模特、拍影视,李世喜的旅游产业搞得风生水起。
旅游,让李世喜看到了曾经“九曲黄河第一镇”复兴的曙光,自己也成了古镇复兴的“新名片”。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192公里处
——柳林县孟门镇
母亲河犹如一条巨龙,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奔腾不息,滋养着两岸的百姓。碛口一过,便进入了柳林县孟门镇。
孟门的历史,有些远,远得扯到了大禹那阵子。相传,大禹曾在黄河流域孟门段组织疏通河道,治理水患,留下“禹王石”的神奇传说。
孟门的地理位置,非常通达,北接碛口,南临军渡,东靠柳林,西隔黄河与陕西吴堡相望,素有“天下黄河第一门”之称,也因此得名“孟门”,自古就是守卫黄河安全的坚固屏障。
这样一座古镇,后来却因为交通限制,经历了从繁华到落寞的沧桑变迁。
高香香是孟门镇高圪庄村人,村子离镇上虽说只有六七里地,但黄土高原上的沟沟峁峁,足以将高圪庄隔在世外。
在高香香的记忆里,玉米和谷子是这片黄土地上永恒的两大主角。老辈人从春忙到冬,一千多亩黄土地打下的粮食刚好填饱肚皮。
其实,不是父辈们没本事,而是这风沙刮、河水淌的小村子,交通实在太闭塞了,即使遇上个好年景,也不顶个啥。
在过去,孟门通往外界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沿着黄河边一人多宽的土路,悬在崖边的路上到处是大坑,不时还会有碎石滚落,骑着自行车到县城,一去一回一天就过去了;一条是横穿黄河的水路,要坐摆渡船先到对岸的陕西吴堡县,最后进入榆林市。
香香还记得父亲为了养家糊口,去陕西卖过玉米,去内蒙卖过谷子,去柳林卖过红枣……常常是天不亮就起身,遇到刮风下雨,路上稍有点耽搁,一去就是好些天。
老辈的穷,香香记在心里,她不止一次地憧憬过外面的世界。
香香的丈夫薛文歧,是孟门镇薛家坪人。薛家坪紧挨着黄河,在香香眼中,那是山上和山下的区别。香香看中了文岐为人踏实、知根知底,小两口盘算着,只要两个人舍得力气不怕苦,日子指定差不到哪儿去。小两口仗着年轻咬着牙拼命干,功夫没少下,力气没少出,依然没过上想要的日子。
如果没有修路,生活可能就这么平淡无奇地过下去了。香香做梦都没想到,几代人盼了几辈子的水泥路,真正到了家门口。紧跟着,农村的客车也有了,村里的枣啊、粮啊、牲口啊都有了“出路”,村村通公路成为了脱贫路。
2019年的时候,这条路变成了“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省里的工程队来了,不到两年,这条路由从前的不到五米的水泥路扩建成九米多宽的双向柏油路。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通车后,前来旅游的游客、做买卖的生意人、考察投资的老板们……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了这里。自从路通了,薛家坪村也变了模样:村子美了,产业旺了,家家户户盖新房、买汽车,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香香深刻地感受到,这条宽阔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为村庄带来的改变不是一星半点。
香香的新家紧挨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小两口看到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景,决定把自家的新房改造成农家乐。“城里人在黄河边听涛、赏景、吃农家饭,稀罕得很。沿黄公路通了,来的人肯定少不了。”
说干就干,香香觉得自己一辈子都没有这么爽快,两人拿出多年的积蓄,将房子改为了餐馆,起名为“河东如意酒家”。
几个散座、两个包间,香香把餐馆布置的朴素而温馨,餐馆外面的空地上,还布置了一个特色蒙古包。
白天洗菜做饭、张罗吃喝,晚上打扫卫生,准备第二天的食材,研究哪些菜更受到客人的欢迎,那段时间,香香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可她一点儿也不觉得累。“咱这是追求自己的好日子呢,再累心里都是欢喜的。”
那一年的国庆节,来黄河边旅游的人一拨接着一拨,香香的农家乐生意红火的不得了,每天的营业额都在五千元以上。
香香说,那个假期,她挣了好几万块,这对在山窝窝里扑腾了半辈子的夫妻,第一次体会到了挣“快钱”的兴奋感。
路通了,票子有了,香香和文岐有了走出山窝窝的底气,两人张罗着在离石买个房子,并把女儿送到离石读书。
“沿着这条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到市区就个把小时的路程,真好!”香香坐在农家乐的小院内,眺望着宛如彩带般的公路,香香说,这美景咋都看不够。这,不就是自己一直向往的生活吗?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317公里处
——石楼县前山村
黄河九曲十八弯,滚滚黄河水沿晋陕大峡谷奔流南下,至石楼县辛关镇处陡然回转,犹如母亲的臂膀,将前山村拥抱在怀中。千百年来,滔滔不绝的黄河水与连绵的吕梁山碰撞出了石楼“黄河奇湾”,在黄河东岸留下万亩良田。
马红红在这儿生活了快50年。生性粗犷的他,对这片热土充满感情。
五月的石楼,山绿水暖、阳光灿烂,站在黄河边远眺,延绵的青山一眼望不到头。
马红红知道,这一望无际的绿来的是多么不易,靠的是几代人的努力。
石楼县地处黄河中游东岸,吕梁山脉以西,黄土厚覆其表,受流水侵蚀、冲刷,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曾是山西省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之一。
黄沙漫天、黄土满地,地多人少,这是前山村人曾经的记忆。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此地的人们,刨个坡坡,吃个窝窝头不是一件难事,但想要生活过得像黄河奇湾一样美,似乎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
马红红作为前山村的党支部书记,不光要操心自家的小日子,还得想着怎样让全村2000多口人都能过上好日子。看着黄河岸边别的村乡村振兴搞得风生水起,不少村子还吃上了“旅游饭”,马红红感到肩上的担子可不轻。
为了让村民过上好日子,马红红想了不少办法。带着村民种西瓜,可运费太高,卖不上价;接着改种红薯,红薯的品质倒是不错,可销路却不理想。种高粱、谷子、玉米……都逃不开“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命运。马红红太苦恼了!收成再好,品质再好,可交通不畅,谁来买?往哪儿卖?
富日子好过,穷家难当。那几年,村上开大会,干部坐在前头,你看我,我看你,个个一脸苦相。“事干不到人前去,叫大家咋个信任你?”马红红心里较着一股劲,守着这黄河奇湾,守着这万亩良田,咋就过不上个好日子。
2018年,听说省里规划修建黄河一号旅游公路。马红红兴奋得一晚上没睡踏实。这条路啥时候能修到前山村,马红红做梦都在盼!
2021年,马红红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一路向南,终于修到了石楼。
由于石楼路段施工难度大,挖掘机只能“趴”在陡峭的山崖上,一点一点地“抠”路基。作为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吕梁段的“最后一公里”,石楼段从修建到通车用了整整四年。
2023年11月9日,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吕梁段)主线全线通车仪式在石楼举行,通车仪式的新闻和短视频,马红红在手机上看了一遍又一遍。
那一天,前山村常住的500多口村民聚在一起,敲锣打鼓,比过年都热闹。那一天,马红红一直咧着嘴笑,不时还扯开嗓子,哼几句自己编的小曲:“沿黄公路修到前山来,老百姓们喜开怀……”
马红红知道,前山村的春天也要来了!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通车后,前山村绿色天然的谷子、玉米、高粱有了好销路。这不,今年种子才下地,就有客商上门来谈收购的事儿。马红红粗略地算了一笔账:5000多亩庄稼地,收入50多万元,500亩沙地红薯,收入100多万元。今年再继续扩大红薯种植面积,全力打造“黄河沙滩红薯”品牌,形成红薯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
让人欣喜的远不止这些。随着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前山村的山坡上、公路边都栽满了树,昔日漫天风沙的黄土高原呈现出勃勃生机。这几年,政策、项目、资金不断在前山村落地,现在的马红红,鼓足了信心要带领大家伙大干一场。
2023年,全市集中力量打造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前山村柏卜洼自然村榜上有名。改善村容村貌、建设和美乡村、保护传统村落、传承历史文脉……前山村的每一步,都踩在了点上,“走”得稳稳当当。
“村子要发展,路是关键,路通了,家家户户都有了好出路。”马红红逢人就说。路通了,贩瓜贩菜的来了,旅游观光的来了,学习取经的也来了。马红红说,“现在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