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在天津市山西商会(晋商俱乐部联合发起机构)会员企业、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核心企业——中电云脑(天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电云脑)实验室看到,带着脑电波采集器的程龙龙正在盯着电脑屏幕进行实验研究。他的脸上看不出过多表情,但电脑屏幕上显示的脑电波却波动异常,这意味着他正在用强烈的意念思考一些事情。
“脑控”是程龙龙在学校期间研究的领域。作为中电云脑的总经理、中电数据服务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高频次往返京津成为他工作的常态。在天津,他深耕智能医学脑机接口领域,解决该领域采集芯片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助力脑机在康复、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在北京,他把智能医学与大数据平台结合,将一些医院的医疗数据串联起来,实现信息互联互通。
破题技术难点 啃下“硬骨头”
“同样的一只手,手抬起来时的脑电波和手不动却有强烈意念让手抬起来时的脑电波相似,当时觉得很奇妙。”正是这第一次采集脑电波的新奇感受,让程龙龙选择了将智能医学脑机接口领域作为研究方向。
要实现“脑控”,使用者需要带上脑电波采集装备,通过采集芯片将微弱的脑电波转化成数字信号。2018年之前,这种采集芯片大多依靠进口。“咱不缺世界领先的研究模型和算法成果,天津大学在脑机接口领域的研究走在全国前列。但没有自己的采集芯片,产业化落地会受到限制。”他说。
尽管人的大脑有上百亿个神经元能发出脑电波,但这些脑电波经过脑积液、脑颅骨、脂肪层、角质层等重重过滤后,传导到大脑皮肤的信号极其微弱且混叠严重,能采集这种信号的芯片,技术难度可想而知。
程龙龙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牵头联合多所高校的专家,在实验室里靠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啃下这块“硬骨头”。2022年10月,历时3年自主研发的脑机接口高精度采集芯片研制成功。现在,这些脑机接口设备应用到了助残康复的医疗场景中。在天津多家医院,截肢患者带着这套设备可以通过“脑控”控制假肢活动。
搭建数据平台 实现信息共享
自2018年中电云脑成立,程龙龙便开启了京津双城生活。在与京津各大医院对接脑机接口设备合作的同时,他还在医院开展了智慧医疗大数据的建设,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进行多维度的健康医疗大数据汇聚、治理和分析,实现健康医疗大数据的“互联、互通、互认”,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脑机接口和大数据平台都属于智能医学范畴,只是维度不同,这两个领域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程龙龙说,未来一段时间,他将更加忙碌。作为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天津)副院长、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副主任,他除了要奔走于京津各大医院之间,将健康医疗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做起来,还要加大脑机接口的科研转化力度,把先进的研究成果产业化,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