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全球农化、种子巨头先正达集团IPO戛然而止。
2023年6月16日,先正达IPO申请已经成功“过会”,经上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2023年第53次会议审议通过。
在“过会=上市”的惯常下,很多人在静候这场650亿元的募资盛宴。只需待证监会下发许可批文后,先正达注册上市,就必然成为当年最大IPO,也会创造自2010年以来A股最高募资纪录。
但等来的却是上市终止,而且是先正达“主动”退出。上交所3月29日发布的红头文件称,先正达及其联合保荐人中金公司、中银证券撤回了上市申请,上交所由此终止审核。
同一天,先正达发布官方声明称:“基于对自身发展战略与全球行业环境的全面考量,经审慎研究,决定撤回主板首发上市申请。”当然,也留了后路,“未来在合适时机重启上市进程”。
作为央企中国中化100%控制的跨国公司,与上市擦肩而过,当然需要一个非常体面的理由。
先正达2021年就提交了上交所科创板上市申请。背靠央企大树,全球农化行业第一、种子行业三甲,叠加当时火热的牛市,最初在科创板的募资计划就是650亿元。
但IPO之路却一直不是那么顺畅。2023年3月,先正达已经配合回答了三轮上市问询,但原定于当月29日举行的科创板上市审议会议却临时取消。此前就有声音认为,先正达这样的IPO规模,不是科创板的能够“装得下”的。也曾有消息称,先正达拟压缩发行规模。
果然,2023年5月,先正达转战申请主板上市,募资规模却没有压缩,还是650亿元。外界推测,或许因为发审方面已经对先正达足够熟悉,先正达也自知时不我待,仅仅28天后就成功“过会”。但随之而来的,是舆论对先正达“闪电转场”的质疑,以及“过会”后监管方面的可怕静默。
等待了10个月,这期间又经历了“827新政”下的IPO收紧、A股跌破2700点、证监会“换帅”……无论平静的水面下深藏着怎样的波涛汹涌,但最终市场看到的是一个“和平分手”的平淡结局。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虽然先正达的IPO停了,但“逆势”IPO、“锲而不舍”的动力是什么?这就要从中国化工对瑞士先正达(Syngenta AG)的收购谈起。
“中国并购王”的封山之作
中国化工对瑞士先正达的收购,依然保持着一项记录:中国企业,也是中国央企最大的一笔海外并购。
彼时,“两化”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尚未合并,这场海外并购的操盘者,是中国化工董事长任建新。
任建新是央企“老总”中为数不多的另类,他并非背靠矿产资源或特许经营发展起来的,而是一位体制内创业者。
1984年,时任化学工业部兰州化工机械研究院团委书记的任建新,通过“集体承包”,创办了一家名为“蓝星”的工业清洗公司。后来,这家公司迅速成长为中国化学清洗行业的头部企业,并于1996年将公司迁往北京。
在新的北京总部,原化学工业部部长顾秀莲亲自为蓝星公司揭牌。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北京街头依然能看到的“马兰拉面”,也成立于1996年,最初就是任建新把公司从兰州迁往北京后,为解决职工家属就业而创办的。
踩对大时代的节拍,非常重要。就在蓝星来到北京后不久,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1998年化工部撤销。一众化工国企、科研单位也在市场竞争中陷入低迷,中国也迎来了国企大改制的浪潮。蓝星开始介入困境机构的并购重组。
为什么是蓝星?原化工部化工建设司司长沈渭曾说,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蓝星相对机关转换过来的公司来说,有着独到的优点,因此当年化工部希望借助蓝星的活力,改造和推动整个化工部所属企业的发展。
企业规模随之开始几何级膨胀。到2000年,蓝星就从一家地方研究院所属的企业,正式位列中央管理企业。2004年,新成立不到一年的国务院国资委,以蓝星为国有企业重组、打造大型企业集团的第一个案例,合并蓝星和昊华,成立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此前,蓝星已经通过兼并重组吸纳了数十家家化工企业和科研单位,昊华则承接了原化工部一众直属企业和科研单位。中国化工的总经理一职,由任建新担任。
通过并购谋求跳跃式发展,成为任建新熟悉的路径。到了中国化工时代,任建新开始推动海外并购。
2006年,完成对全球第二大蛋氨酸企业——法国安迪苏(Adisseo)的收购,同时购入澳大利亚最大聚乙烯生产商凯诺斯(Qenos),并接手了法国罗地亚(Rhodia)的有机硅和硫化物业务。
2007年,引入美国私募巨头黑石的6亿美元战略投资,成为首家接纳此类外资的央企。
步履不停,而且并购目标都是头部公司。2011年,拿下全球第七大农药商以色列安道麦(Adama),挪威化工百年老店埃肯(Elkem)。2015年,并购全球第五的轮胎生产商意大利倍耐力(Pirelli)。
2016年1月,中国化工宣布斥资9.25亿欧元并购德国橡塑化工机械制造商克劳斯玛菲(KraussMaffei)。市场已经在惊叹这次“大手笔”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中国并购王”任建新马上将迎来他的封山巨作——当年2月,中国化工正式宣布并购有着250年历史的全球农化、种子巨头瑞士先正达。最终交易对价创下了纪录,中国化工支付了近440亿美元。
2017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人民银行、外交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的指导意见》,中国海外并购节奏开始出现调整的势头。而在此前的2017年6月,中国化工几乎“卡点”完成了并购瑞士先正达的第二次交割,任建新出任瑞士先正达董事会主席。
2018年1月,瑞士先正达先后从瑞士证券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2018年7月,国务院国资委免去任建新的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董事职务,刚过60岁的任建新退休。
当地时间2017年6月27日,瑞士巴塞尔,任建新作为新当选的瑞士先正达(Syngenta AG)董事会主席,与公司新任副董事长及首席独立董事米歇尔·德马雷(Michel Demare)握手。来源:视觉中国。
为杠杆并购的巨额债务“解套”
接替任建新的是宁高宁。在前者退休的同时,后者正式兼任了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两家化工央企的董事长。这一任命,更加坐实了外界对“两化”合并的传言。
中化集团的前身是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历史上曾是中国最大的外贸企业,业务重点是石油、化肥、化工领域的贸易和生产,也有一定的地产、金融运营能力。中国化工则是蓝星和化工部企业的底色,重并购、重生产。
二者的整合自然有产业链上的考虑,全球生产、全球贸易,这是未来理想的蓝图。
当然,也有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持续的并购,使得中国化工的资产负债率长期在七成以上——在“吃下”瑞士先正达,也就是任建新卸任前的2018年一季度,这个数字仍旧高达73.74%。
实际上,宁高宁和任建新同龄,均为1958年出生。宁上任退,“央企职业经理人”取代“创始型掌舵人”,舆论不免认为有所指向。“两化”的整合,也另有一个目的,就是通过整合,逐步消化中国化工持续收购的业务和因并购带来的高负债。
以中国化工并购瑞士先正达为例,2016年3月双方签订收购协议时,协议收购总金额,就已经占当时中国化工总资产的近四分之三。必须要融资。
美国证监会SEC文件显示,中国化工收购瑞士先正达共花费近440亿美元,包括一系列融资方:中国银行出资100亿美元购买永续债券,中国国新投入70亿美元,兴业银行也出资10亿美元。此外,摩根士丹利出资20亿美元购买了可转换优先股,还有多家银行组成的银团,提供了额外过桥贷款。
这是典型的杠杆并购(LBO),就是利用财务杠杆(即大规模融资)来购买目标公司,交易完成后,目标公司的资产和现金流还可以用来偿还借款。杠杆并购可以实现急速的扩张,收购方可以用较小的自有资金买下目标公司。但在这个过程中,债务负担风险也如影随形。
有一个方法可以迅速“解套”,那就是推动目标公司的上市。
任建新有成功的案例,例如,2006年收购的法国安迪苏,在2015年借壳蓝星新材上市。2011年收购的挪威埃肯,则“逆向操作”,在整合蓝星硅产业链后,于2018年登录挪威奥斯陆证券交易所。
再来看瑞士先正达的这次IPO,也是一次类似的操作。
以2019年新成立、注册于上海的“先正达集团”为上市主体,资产不仅整合了瑞士先正达以及分布在欧洲、美洲、中国的子公司,也装入了2011年收购的以色列安道麦和一些国内的资产,如中化化肥、中种集团、扬农化工等等。
这样打包一起上市,当然希望能够获得二级市场的溢价。
如此大的资产包,应该对应什么样的估值?即便不计算安道麦和国内资产的成本,不少于并购瑞士先正达的440亿美元(目前约等于3177亿人民币)是毋庸置疑的底线。实际也是这样:
按照招股书,先正达计划发行新股不超过现有股本的20%,如果按照每股定价23.33元计算,若发行完成,发行价市值3250亿元。按照当下的汇率,这比440亿美元的并购成本略高,不过还没有估算利息的支出。
对于先正达而言,给出这样的诚意成本价,也是因为确实需要这笔钱。并购先正达的债务,还没完全补上。无论是2021年拟登录科创板的招股书,还是2023年更新后的主板招股书,650亿募资中的30%也就是195亿元,都是用来偿还长期债务。
债务还有多少?
截至2019年末,因收购瑞士先正达而存续的债务,本金合计为353.5亿美元。2020年,中国化工和先正达对上述债务进行了内部重组和部分偿还(包括中国化工承接约55亿美元债务,先正达控股股东农化公司承接约111.1亿美元债务等)。
到2020年末,这笔收购债务本金合计还剩167.5亿美元。
这一切都是铺垫。2021年2月2日,上证指数最高上行至3731.69点。2021年5月8日,中国中化(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揭牌成立,宁高宁任董事长、党组书记。“两化”同时划入中国中化,正式合并。2021年6月30日,先正达科创板IPO申请获得受理。这就是先正达这场没有完成的IPO长跑起点。
根据财务数据,在2020至2022年间,先正达用于偿还债务的现金支出逐年增长,分别达到573.84亿元、685.88亿元以及1010.05亿元。但到2023年6月招股书发布时,因收购瑞士先正达而存续的债务本金余额依然还有159.5 亿美元(约1152亿人民币)。
对比这个数字,无论是IPO 650亿元的募资,还是其中用于还债的195亿元,都不算是大数字了。虽然2023年全年,合计313家IPO,平均首发募资金额不过10.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