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简称战新产业)是企业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选择。
一、推出战新产业百强榜单初衷
2019年,中国企业联合会(简称中国企联)在发布中国企业500强榜单的同时,推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100强榜单,主要有两方面背景。
1.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高度重视结构优化
中国企业成长迅速,入围世界企业500强的数量快速增加,但从盈利能力看,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特别是美国企业)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
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又有品牌建设方面等,更重要的是产业结构方面。
在2023世界企业500强的54个行业中,46个行业中有美国企业的身影,30个行业中有中国企业的身影,中国企业在产业分布、产业结构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例如,金属行业,中国有18家企业入围,美国只有1家;工程建筑行业,中国有13家企业,美国没有;而在半导体元器件、计算机软件、医疗设备等行业,美国各有三四家企业,中国则没有企业入围。
中国企业要提高发展质量,提升国际竞争力,必须高度重视产品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迈进。
2.国家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战新产业
我国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此后的政策中也有专门规划。2018年,入围世界企业500强的中国企业已超过100家。中国企联提出“加快培育壮大新产业新动能”的建议,受到有关部门重视。
2019年开始,中国企联在推出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的基础上,依据相关企业上年度战略性新兴产业业务归口统计的营业收入,开始逐年推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100强。
这个榜单,从大企业层面持续提供了企业发展战新产业的数据和信息,社会各界可以从中跟踪研究我国企业培育发展新动能、推进转型升级发展的情况,也是了解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窗口。
二、国内战新产业五年发展观察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提出的一个政策性概念,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战新产业在经历培育发展阶段后,目前正进入发展壮大阶段,今后将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引领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有关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战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8%左右,2022年这一比重超过了13%,“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目标比重是超过17%。战新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已经并将继续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1.发展战新产业,正在改变国内大企业的发展面貌
从我国战新企业百强的整体情况来看,虽然受到疫情和发展环境变化的影响,但无论是战新产业相关企业的发展,还是传统企业积极开展战新业务,都对企业科技创新、产品升级、优化结构、改善经营,发挥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从产出看,5年间,百强企业战新产业营业收入从6.13万亿元增长到11.17万亿元,增长了82.2%;战新产业利润总额从3565亿元增长到6985亿元,增长了95.9%。
从投入看,5年间,百强企业战新产业资产总额从7.92万亿元增长到15.97万亿元,增长了101.6%;战新产业从业人员从276万人增加到335万人,增加了21.3%。
从贡献看,百强企业战新产业营业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的比重5年平均为33.1%,接近1/3;战新产业利润占全部利润的比重为37.6%,超过1/3;战新产业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重为28.8%,接近30%。
从效益看,战新产业具有较高的利润率。百强企业战新产业营收利润率5年平均为7.21%,全部业务营收利润率为6.36%,前者高出后者0.85个百分点。
从结构看,企业在战新产业的布局逐步拓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5年前,在全部战新产业的营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占比超过一半,为54.7%,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占比分别为13.8%和12.9%;三个产业的占比合计达81.4%。
最新数据显示,近年来企业在新能源产业的布局迅速扩张,取得显著进展,5年间占比从6.5%上升到22.6%。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仍是第一大产业,但占比下降为35.9%;新材料产业占比为17.9%,占比上升5.0个百分点;高端装备制造占比为10.6%;这三个产业的占比合计达64.4%,合计下降17个百分点左右。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数字创意及相关服务业的占比上升,企业在这些战新产业领域的发展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
2.经济的背后是产业,产业的背后是企业
只有培育强大的市场主体,发展一批领军企业,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才会有较好保障。正是由于持续不断发展战新产业,我国大企业的面貌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数据显示,目前战新企业百强中,有59家企业战新产业收入比重超过了50%,其中有41家超过80%。另外,有15家比重在30%〜50%,有16家在10%〜30%,战新产业在这些企业中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和重要产业。
可以看出,发展战新产业是企业优化结构的重要选择,是转换发展动能的重要抓手。
三、国企战新企业发展的特点和挑战
在战新企业百强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数量大体相当,各占半壁江山。这为我们通过比较分析国有企业发展战新产业的特点,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样本。
1.国企战新产业发展更快、规模更大、布局更全、利润率更高
一是国企战新产业收入增长更快。5年间,国企战新产业营业收入从3.18万亿元增长到6.32万亿元,增长了98.7%,接近翻了一番;民企从2.95万亿元增长到4.85万亿元,增长了64.4%。
二是国企战新产业总体规模更大。以2023年战新企业百强数据为例,国企战新产业营收为6.32万亿元,民企为4.45万亿元,前者是后者的1.4倍。
三是国企战新产业布局更全。在九大战新产业中,相关国企都有所布局,相比民企产业更为全面。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这三个产业,国企合计占比为68.0%,民企合计占比为87.3%;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国企占比为14.2%,民企为5.8%;新能源产业,国企和民企占比大体相当,均为2.1%;生物产业,国企占比为3.8%,民企占比为1.9%;相关服务业,国企占比为4.3%,民企占比为2.9%;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国企占比分别为5.6%和2.1%,民企还没有进入前100位。
四是国企战新产业利润率更高。就5年全部业务平均营收利润率看,国企略低于民企,国企为6.21%,民企为6.78%;但就战新业务平均营收利润率看,国企更高。国企战新产业利润率为7.95%,民企为6.32%,前者高出后者1.63个百分点。
2.国企战新产业占比较低,资产增长较缓,研发强度较低,产业发展仍存在不足
一是国企战新产业占比较低。民企战新产业营收占全部营业收入的比重为56.2%,超过一半,远高于国企24.7%的水平;民企战新产业利润占全部利润的比重为52.4%,也超过一半,明显高于国企31.6%的水平;民企战新产业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重为28.8%,高于国企20.9%的水平。
二是国企战新资产增长较慢。5年间,国企战新产业资产总额从5.73万亿元增长到10.74万亿元,增长了87.4%;而民企从2.19万亿元增长到5.22万亿元,增长了138.4%,涨幅超过1倍。
三是国企研发强度相对较低。从总量来看,5年间国企共投入研发费用1.78万亿元,民企共投入1.45万亿元;考虑到国企总体规模更大(国企总营收9.04万亿元,民企3.32万亿元,前者是后者的2.72倍),从研究投入看,国企力度相对优势并不是非常突出。更重要的是,国企研发强度较低。从5年平均来看,民企为4.38%,国企研发强度为1.97%,前者高出后者2.41个百分点。
总体上看,国有大企业和民营大企业在发展战新产业方面,各具优势、各有挑战。我们希望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能大力发展战新业务,共同为促进我国产业升级做出更大贡献。
四、优秀战新企业发展的共性和路径
1.创新驱动是战新企业发展的突出共性,也是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主导
优秀企业家精神、高效的经营机制、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等要素,市场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行为,是优秀企业成长的一般性规律。就战新百强企业而言,普遍具有很强的创新驱动发展特征,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先看研发强度。5年间,百强企业的研发投入从4385亿元增长到8348亿元,增长了90.4%;平均研发强度为2.61%,明显高于综合企业500强1.73%的水平,也高于制造业企业500强2.26%的水平。相关企业在对应的行业中,无论是研发投入总额还是研发强度和研发产出,都居于行业前列。
再看研发产出。百强企业都高度重视原始创新,在拥有的全部有效专利中,这些企业的发明专利占比高达40.3%。
2.优秀企业的战新产业发展,有三种典型模式
对优秀企业实践,还需要有更大范围、更有深度的研究。我们已研究了一些企业,大体上看,发展战新产业有三种模式或者三种途径,用不是十分规范的说法,分别是新赛道、强转型和深融合。
第一种是新赛道。战新产业主业特征明显,直接在新赛道上参与国际竞争。像华为、比亚迪、宁德时代这样的企业,依靠技术的重大突破,迅速增长,已经跻身世界企业500强。
协鑫集团是一家以新能源、清洁能源为主的综合能源企业,拥有完整的覆盖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系统集成、光伏电站开发运营的光伏垂直一体化产业链,带动光伏制造成为我国极少数全产业链都在全球形成绝对优势的产业。
第二种是强转型。基于核心业务,探索持续推进转型升级。海信以主业为基,逐渐将产业链沿着高技术进行延伸,积极布局核心部件,旗下海信电器更名为海信视像,从家电企业转型为科技型企业,拥有激光显示、8K芯片等重要业务,彩电市占率连续多年居于中国第一、世界第二。
盛虹集团瞄准行业关键共性核心技术,在纤维新材料、化工新材料领域加快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着力解决“进口替代”问题,支撑我国纤维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支持我国纺织及终端制品领域取得竞争优势。
第三种是深融合。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企业发展。宝武集团作为钢铁行业的龙头企业,为突破行业产能结构性过剩、传统钢铁贸易流通环节多、交易效率低等发展瓶颈,设立欧冶云商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平台+生态圈”模式,数字化重构传统供应链,为钢铁生态圈用户提供电商交易及配套物流、金融、技术、资讯等供应链增值服务,成为集团旗下战新业务营业收入规模很大的子公司。
我们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特别是居于产业链、产业生态核心的大企业,充分发挥规模大、实力雄厚、新技术应用场景丰富等多方面优势,发展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尽快摆脱传统增长路径,加快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五、国有企业发展战新产业应践行新使命,成就新作为
我国在十多年前就专门出台政策,指引战新产业发展,这些政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大国,对战新产业在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革命性作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欧美发达国家都在抓紧研究制定有关产业发展政策,可以预见,今后国际上围绕这一领域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千方百计激活创新主体,更为充分地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为推进战新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
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是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力量,是带动我国产业体系全面升级的引领性力量,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性力量,应坚决当好践行国家意志、服务国家战略的国家队和主力军,更应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核心功能,自觉担负起加快发展战新产业的责任和使命。
一方面,经过多年发展,国有企业在产业、资本、技术、人才等方面具有丰厚的积累,发展战新产业取得积极进展,新动能新优势在加快积聚,这是优势。
另一方面,存在产业布局时代感不强、现代感不够的问题,不少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体制机制改革有待深化,特别是一些企业还缺乏全面转型的决心和信心。例如,百强企业中有10家战新产业收入占比低于10%,这10家企业中有8家是国有企业,这些情况需要得到应有的重视,需要花大气力加以解决。
一是切实增强危机感、紧迫感。要坚定决心,坚持长期主义,持续优化资本投向,深入推进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不断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二是大力建设创新体系。如果没有科技发展的关键性突破,发展战新产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需要提高研发投入支持力度,提升成果转化率,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推进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打造科技、产业、金融等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建立符合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创新发展活力。
三是科学规划突破方向。国家明确提出了提升战新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的要求,启动了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同时提出持续推动传统产业强基转型。企业应深入研究相关产业发展规律,紧密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主责主业,进一步找准切入点、突破口,从战新产业和传统产业两端发力,强化与产业链上各类所有制企业协同合作,持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