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问题,看清大势,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继续解读3月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倪虹在全国两会民生主题记者会上的大白话、大实话。
倪虹在回答如何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提问时,系统又深入浅出地说了三点:一是在理念上,坚持“房住不炒”,完善“市场+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二是在机制上,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的新机制,完善房屋从开发建设到维护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三是在实施上,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下力气建设好房子。
在理念上坚持“房住不炒”,舆论不仅听到了,还有点纳闷,政府工作报告不是没有提“房住不炒”吗?是不是有什么深意啊。
我们的理解是:有的。但是——不是人们想的那样简单,或者说想偏了。住房城乡建设部说的“始终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是从理念上、从大局上、从根本上去看问题。我们的理解是,现在,要从房地产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这个根本大局,以底层逻辑、以理性思维来正确看待房地产。
今天,我们就重点来说一说“房住不炒”的新内涵和深意,大家就明白了,也不用奇怪了。
20年前,温州炒房团风靡全国,之后各种炒房团不断涌出,北京、深圳这些城市甚至出现个人合伙炒房的操作模式,现在40岁以上的人对这些情况并不陌生。
这些个人或者抱团的炒房团,确实因为房地产的时代红利,加上银行房贷宽松、流动性泛滥,财富迅速积攒起来了。
这还只是个人投资炒房。核心的问题还不止于此。在个人之外,围绕房地产这个时代大红利,开发商纷纷大搞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的发展模式,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大干快上炒地皮,国际国内各路资本也看到中国房地产红利而大搞炒钱的资本游戏,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种“钱多、人傻、速来”的幻象,谁不用杠杆谁是傻瓜变成一种正常的思维,个人、企业、资本和地方政府都在膨胀无序地大加杠杆扩张。什么房地产市场的失衡、风险的防范,在疯狂高回报的目标诱惑之下,完全被抛到脑后了。给人一种“我生前当及时享乐,死后管他洪水滔天”的印象。
举个实例,你就更清楚了:
2019年1月12日下午,海南省人民政府企业家咨询会议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年会(第一次会议)在三亚召开。时任海南省省长沈晓明在会上讲述了海南省省情,陈述了海南省存在的三大痛点,其中一个就是房地产,他说:
“长期以来海南养成了或者培育成了一个以房地产为支柱产业的经济,房地产一业独大,2017年房地产税收占49%,投资占了51%,2018年我们通过调控现在税收占到了42.7%,这个还是直接税收,还不包括房地产拉动的其他的税收收入。“房地产其实是一个好东西,产业链拉动了建筑、消费、家用电器等产业的发展;房地产拉动金融,海南的银行就是靠房地产吃饭的,房地产调控银行就有很大的问题,所以我就讲房地产确实是一件好东西,房地产好在是简单,它就是卖地没有技术含量,不需要技术含量,谁都可以做。所以市委书记、市长说房地产不限制,大家都会去做房地产。但是房地产要消耗土地,我们没有那么多土地可以消耗,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千方百计减少房地产对于经济的依赖,不能无休止地再去大量搞房地产。”
平心而论,房价走高,如果只靠炒房人,显然势单力薄,炒地的开发商、地方政府才是真正的大部队。问题是买地的钱,基本不是靠自有资金,而是靠贷款、靠融资。
这种疯狂追逐短期内的高收益率、坐等房子和土地升值以便发大财的思想和干法,实际上是违背市场规律和常识的。
这种时候,国家希望的房地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你说可能吗?根本不可能。
各位想一想,房子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显然是用来住的:或是满足实现有房梦想的刚性住房需求,或者是满足想要住得好一点的改善性住房需求。
但是,在炒房比老老实实上班、做实业更赚钱的风气之下,连经济学家都出来建议,如果年轻夫妇有这个条件,可以用双方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一共“六个钱包”,合起来支付房子首付买房。买房焦虑症能蔓延起来简直是顺理成章的事,不买房不炒房反而吃亏变成了一种气候,对个人而言,过去这些年我们也不难看到,一切教育、医疗、养老、旅行需求都要为买房让路。
世界历史证明,凡是过度依赖房地产去实现和维持经济繁荣的国家,最后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所熟知的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和“失去的三十年”,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
关键是这种搞法,一是违背市场规律,二是离题太远了。做了违反市场规律的事情,总会遭到市场的惩罚,房地产发展不是为了让人有房住、住好房,而是投机炒房,终究也会遭到市场惩罚,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更重要的是,根据历史经验,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阶段结束后,往往会出现大幅过剩,积压的问题和矛盾消化周期只会更长,消化难度只会更大。目前,房地产市场承受的压力,就是在消除之前野蛮生长带来的副作用;现在,不少三四五线城市已经遇到房地产供应大幅过剩的情况,就是前期不顾实际野蛮发展的后遗症。
饮鸩止渴,绝不是良方。那我们该怎么办?
这就涉及在理念认识之后的关键问题——机制。
关于机制问题,我们来看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的原话:
一是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的新机制,也就是说,从要素资源科学配置入手,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抓手就是指导各地编制好住房发展规划。
二是完善房屋从开发建设到维护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这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在供给方面,要改革完善商品房开发、融资、销售等基础性制度,有力有序推进现房销售。在使用方面,要加快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等专项制度。
我们的理解是,住房城乡建设部讲的“房住不炒”,深意在于要尊重发展规律,尊重市场逻辑,房地产增长不能靠泡沫炒出来,房子盖来也是给人住的,房地产的增长是建立在“房子是用来住的”这个根本思想之上,是建立在提升房地产供给质量与结构、开发建设价位水平不同的好房子、人人有房住和培育房地产工匠精神、人人住好房等关系行业长远发展、长治久安的根本方向和基础之上。绝不是走回之前不顾风险,只顾野蛮增长、高速扩张的短期空中楼阁的幻象和模式。
我们理解的“房住不炒”,是“人、房、地、钱”这些要素资源的科学配置,是“人人有房住,房子有人住,人人住好房”为目标的“房住不炒”。
那有人会说,按照你这么讲,那房地产市场还要不要发展?怎么发展?
问对了。这就是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第三点要提的“实施上”的重点。
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提法是:
一是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这既是利民之举,又是发展之计,也是转型之策。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是完善住房制度和供应体系,重构市场和保障关系的重大改革,重点是拓展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新路子。“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统筹发展和安全、提高城市韧性的重大举措,重点是平时用得着,关键时刻能用得上。城中村改造,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工程,重点是要消除安全风险隐患,改善居住环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去年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三个文件,今年重点就是抓开工建设、抓质量安全,尽快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关心城市、房地产发展的人都知道,全国约有5万个城中村,另外还约有60多亿平方米城镇老旧小区,它们都存在市政基础设施老化、公共服务缺失等问题。一些城市城中村的握手楼,见缝插针盖得密密麻麻,基础设施之落后、生态环境之差、消防安全隐患之严重,到了无法忽略的地步,已经成为城市安全和发展实实在在的瓶颈。
如果去城中村走一走,看一看环境,去听听居住和租住在城中村的老百姓、新市民、青年人的心声,还有他们的渴望、需求,就能深刻体会到“三大工程”的重要性、急迫性。
对于保障性住房的发展,很多人不仅关心,而且还担心,尤其是企业,对市场和保障到底是怎么个搞法啊,是个什么样的一个比例。我们认为,这个不是问题了,“市场+保障”的方向已经非常清晰了。现在是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这依然是中国房地产发展改革的方向,这是大局。但是,要让市场发展得好,保障性住房就要搞得好,保障的方式、边界要清晰明确,区别于市场部分,保障性住房要由政府指导意见和用相应的体制来提供保障。
过去,房地产市场和保障之间的边界确实存在模糊不清的地带,有时候甚至让市场来起保障作用,出现了一些问题。关于市场+保障谁是主体的问题,我们会另外写文章解读。
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在实施上要做好“三大工程”,这是第一层意思,还有第二层意思,倪虹是这样说的:
二是下力气建设好房子。住房发展,归根到底,还是要让人民群众住上好房子。什么是好房子?不同面积、不同价位都有不同的好房子。我们将引导建筑师精心设计好户型,鼓励企业研发好产品、好材料、好设备,我们也希望能够多行业跨界协同,合力建造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好房子,让群众能够住得健康、用得安全方便。
目前,全国城镇住房存量面积已达300多亿平方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超过41平方米,但是数量大、质量相对不是很高。我们知道,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的模式已经结束了,房地产业发展的核心也从解决“有没有”转向解决“好不好”的新阶段。
企业运营是需要学哲学、懂哲学的。这不是我们说的,是很多中国企业家喜欢的稻盛和夫说的。他说,企业运营需要哲学的指引:第一,哲学就是经营公司的规范、规则,或者说必须遵守的事项。第二,哲学能够明晰企业的目的和目标,即哲学可以确定你要创办一家什么样的企业。第三,哲学可以为企业塑造一种卓越的品格。
学了哲学不一定能办好企业,但是,要经营好企业必定离不开哲学智慧。
认识了房地产业发展从解决“有没有”转向解决“好不好”这个根本问题,就是认识规律,就能尊重规律,就会运用规律。如果还固守过去思维,不回归底层逻辑,不去了解人民群众的市场需求,而去做违背新的主要矛盾、发展阶段和方向的事情,企业就会摔跟头。
顺大势者昌,见势迟者亡。好房子就是一个新赛道,就是一个哲学问题。对这个问题,房地产行业和每一家企业都得思考、行动、作为。过去十多年房地产无序竞争跑马圈地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不要老迷恋过去,要跟上时代。能不能成功熬过调整期,在新赛道中寻找生机,抓住房地产下一轮发展的风口,就看企业的眼力和智慧了。
我们应该高兴的是,房地产的发展速度慢下来后,在高速发展时期已经甩得老远的灵魂,终于有时间去消化了,终于有时间去等一等灵魂了,终于静下心来解决问题了,终于知道要把“好”把灵魂还给市场、还给人民、还给自己了。增强人民群众和企业的幸福感与获得感,谁能说不是企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就是说,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在整体经济大局中,它既是对政府的一道“大考”,也是对企业的一道“小考”。大考不及格,小考好不到哪里去;小考总是不及格,大考也不会理想,这就是“房住不炒”应有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