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山西大学、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承办的全省非遗保护传承学术研讨座谈会在山西大学举行。
座谈会上,山西大学副校长孙岩表达了山西大学对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注与重视,并从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建设思路出发,希望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与计算机学院等相关部门加强互动,以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为全省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赋能,助力全省非遗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郑伟首先介绍非遗研究院的工作基础,回顾与总结2023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确定非遗研究院2024年工作重点。他表示非遗研究院将以此次座谈会为契机,为全省非遗传承人保护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交流平台,为山西省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作出贡献。
非遗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段友文在肯定山西省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基础上,指出非遗学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如山西省非遗保护中公众参与度低、非遗分类保护不到位、缺乏跨区域共有非遗联合保护机制等问题,建议非遗保护利用要做好“培根”工作,建立非遗保护利用的“社会文化共同体”,加大对非遗事业的投资力度。
太原师范学院副院长韩晓莉、晋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谢涛、平遥推光漆器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薛晓东和基层工作人员代表分别围绕高校非遗传承与人才培养,非遗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各级非遗工作组织工作弱点及强化手段,各类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传承人弱项及强化措施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交流。
“非遗事业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机,但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依然任重而道远。它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工作,等不得,慢不得。”晋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谢涛认为,当下的非遗保护政策,重保护而轻利用、重文化而轻市场。非遗事业的传承保护要创新,需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通过经济杠杆激活非遗传承人的传承、创新、发展积极性,构建非遗再利用机制,不断推动非遗“文化力”向“市场力”的转变。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陈少卿表示,此次座谈会为山西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新思路,为山西省非遗保护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全省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应找准非遗工作责任着力点,明确全省下一批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传承人培育工作重点,着力解决如何夯实非遗批次晋级基础、增强保护单位活力、鼓舞非遗传承人后劲、推进主体齐动、增强非遗各工作环节的连贯性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