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五次考察湖北,赋予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目标定位。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湖北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方面作了不少积极探索。
如何做好五篇大文章之首的科技金融?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落户湖北,是如何提供金融支持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林建华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专访时介绍了湖北实践。
《金融时报》记者:辖内科技金融发展情况如何,有哪些值得推广的经验?
林建华:党中央高度重视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围绕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形成科技、产业与金融的良性循环,多次作出重要部署。
在国家政策的引领带动下,湖北以武汉市为重点地区,积极探索优化科技金融发展环境,推出了一些富有成效的经验做法,形成以“六个专项机制”为特点的“东湖模式”,由国务院向全国推广。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以及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分别增长24.8%、35.4%和56.9%,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工作中,我们也感到,要形成与各类科技型企业更加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科技金融工作还存在一些差距。从银行信贷支持的视角看,对科技型企业看不懂、看不准和不敢贷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特别是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成立时间较短,有的缺乏规范的财务制度和企业信用信息,面临较高的技术、经营和市场风险,商业前景不明朗。但这类企业往往对银行贷款较为依赖,可以说企业对银行贷款“需求强”与银行对企业“看不准”并存。2020年,科技部火炬中心开发“创新积分制”工具,通过一系列量化指标对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创新能力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开放共享,能够较好破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基于此,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联合湖北省科技厅、财政厅等大力发展“科创企业创新积分信用贷款”模式,支持金融机构运用“创新积分”评价结果,对科技型企业精准画像,增强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融资可得性。
目前,湖北省科创积分贷模式参与银行由最初的试点3家拓展到16家,银行机构将创新积分评价情况纳入授信审批流程和信用评价模型,推出专属信贷产品,或嵌入科保贷、科担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创票据、投贷联动等金融产品和应用场景,涌现了一系列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目前,全省银行机构运用积分发放科技型企业贷款325亿元,覆盖企业4000余家,其中创新积分信用贷款金额75亿元、2610笔,加权平均利率3.55%。
《金融时报》记者: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和助力。湖北的绿色金融发展情况如何?武汉承担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登记结算等具体工作,围绕碳金融发展创新,您有何建议?
林建华:湖北是生态大省,是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也是三峡库坝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所在地,担负着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的政治责任。近年来,全省金融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绿色金融工作的安排部署,主动对接湖北发展优势,大力推进以碳金融为主要特色的绿色金融创新发展。截至2023年末,全省绿色贷款余额1.27万亿元,同比增长30%,大幅高于全省各项贷款。累计发行绿色债券151只,实现融资2603亿元。
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落户武汉,打通了绿色发展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类要素向湖北聚集的通道,全省绿色金融特别是碳金融发展的吸引力、辐射力和话语权显著增强。下一步,我们建议从完善碳市场制度与丰富碳金融产品两方面入手,为实现“双碳”目标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持续完善全国碳市场制度建设,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出台为契机,推动碳配额从免费分配过渡到免费分配与有偿拍卖相结合,凸显碳配额价值,有序推动全国碳市场行业扩容,将水泥、钢铁、化工等更多高碳行业纳入控排范围,完善碳价稳定机制,研究引入碳期货产品的可行性,引导市场主体形成稳定碳价预期。
二是丰富碳金融产品和种类,引导金融机构开展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碳信托、碳保险等业务,加大碳远期、碳期权、碳掉期等金融衍生品创新力度,优化碳减排支持工具运用,切实拓宽绿色转型融资渠道。我们希望能更好发挥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在碳市场、碳金融方面积累的先发优势和区位优势,优化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功能,积极申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动湖北省建成全球碳交易注册登记中心、全国碳市场中心、全国碳金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