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驴友有一条有名的徒步路线,名为“香八拉”,全称为“香山到八大处拉练”。这条路线总长约28公里,爬升700m+,通常徒步时间为6小时以上。
李远曾陪客户一起,沿着这条路线徒步一整晚,然后他高兴地在公司微信群发消息说:“今儿陪客户爬一晚上,解决了很多问题。”
李远是北醒光子创始人、CEO。他在2015年创办了这家公司,主要业务是提供激光雷达产品及解决方案,应用在智能车载、智能交通、智能工业传感等领域。目前公司已完成C轮融资,投资方有IDG、顺为资本、一汽富晟、滴滴出行等。
与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和图达通相比,北醒的行业知名度和规模都不明显。但2023年底的一系列事件,让这家公司逐渐浮出水面——11月,北醒和捷普宣布双方联合打造的全球首条量产256线级别车规激光雷达的生产线将于近期正式投入生产,这意味着行业最高线数的可量产的车规激光雷达即将迎来量产落地;同月,北醒宣布与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政府达成数十亿元的投资合作协议、获滴滴自动驾驶超亿元投资;12月底的一次裁员传闻,更是让这家公司置身聚光灯下。
1月底,《中国企业家》在北醒办公室专访李远时,他表示,北醒在2023年底确实有人员调整,但总体人数很少,同时也在招揽新鲜血液。并且,过去到现在两个月,是北醒非常重大的商务进展时间点,面临着“翻盘级的商机”,有两个大标正处在最后的冲刺阶段。
在李远看来,之所以在当时出现裁员传闻,一方面跟公司项目进展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公司不再是“隐形”状态,开始上牌桌了。
跟不少创业公司一样,作为公司创始人的李远也没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室,他的工位在办公区一角,看上去跟其他工位没有明显区别。
裁员传闻的负面影响看起来已经散去,但这家创业公司所面临的更大挑战也即将到来。
据李远透露,2024年下半年,北醒的汽车激光雷达产品将上车,公司也将再次实现盈利。在此之前,北醒的产品主要涉足工业传感器和轨道交通两个领域,并且在2020年实现盈利。在车用激光雷达领域,北醒是后来者。2023年,车载激光雷达的前装量产规模约50万~60万台,其中,禾赛科技出货量约20万台,速腾聚创7万台,而北醒的产品数字为零。
不过,李远认为,目前依然处于行业发展早期阶段。在他看来,50万台的出货量只占了整体份额的1%,今后市场份额会变成2%甚至更多。2024年,车用激光雷达整个行业的产品出货量预期在100万~200万台,每次指数级增长之后,市场都会重新洗牌。
李远 摄影:邓攀
当公司告别舒适区开始步入发展快车道,随之而来的组织管理问题是李远要面对的新挑战。
2023年是北醒人员扩张最快的一年,目前在岗200人左右。“管10个人和管1个人不一样,管100个人和管10个人又不一样,尤其是公司超过150人之后,我已经进入了陌生人相处状态。”李远说。
为提升管理能力,2023年,李远让北醒大多数高管去读MBA。他本人也于2019年~2021年间,读完MBA课程。
李远坦言,在公司成立初期,基本是靠个人魅力和共同目标推动团队一起做事,但随着公司规模扩大和业务日益复杂,他发现有太多东西要学习了。
告别舒适区
放在10年前,对于车上装激光雷达这件事,大部分人以及大部分车企都持怀疑态度。“如果让我10年前做车载激光雷达,我给谁做?都没听过这词儿。”李远说。因此,跟禾赛、图达通等激光雷达厂商不同,北醒在创立之初并未直接踏入乘用车领域,而是选择做工业激光雷达和轨道交通激光雷达。
北醒最早的产品主要应用在无人机上,该产品形成了北醒的工业激光雷达业务线。在顺为资本执行董事耿益璇的记忆里,2017年顺为资本第一次跟北醒接触时,公司介绍的PPT里最重要的一句话是,“做机器人最好的眼睛”。“当时激光雷达整个行业还非常早期,刚开始民品化、低成本化,引入到当时正在蓬勃发展的各种泛机器人的下游应用。这是当时北醒创业的出发点。”耿益璇说。
同时,北醒的几位创始人都曾就读于北京交通大学,在交通领域有比较好的行业认知、商务和人脉资源,比较早地抓住了国内轨道交通上激光雷达的行业机会,并成为冬奥支线地铁的激光雷达供应商。在耿益璇看来,这让北醒在轨道交通领域有了一个很好的身位。目前,轨道交通业务线也是北醒一条重要的业务线。
到2020年,北醒实现激光雷达年产量30万台,其中有一半的产品销往海外。也是在这一年,北醒在财务上开始盈利。
李远觉得进入车载激光雷达领域的时机到了。
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2020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由跌转升、热度升温的一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实现136.7万辆,同比增长10.9%,达到历史新高。“蔚小理”相继度过了至暗时刻,智能化成为各家比拼的重要领域,对激光雷达的需求也水涨船高。
2021年,北醒宣布进军乘用车领域。激光雷达上车的主要用途是探测道路、感知物体,这一功能与自动驾驶息息相关。恰在此时,自动驾驶行业迎来一波小高潮。
据公开报道,2021年中国自动驾驶行业的投资事件再创新高,所获投资总额高达54亿美元,与自动驾驶有关的A轮和B轮投资数量同比显著增加。
尽管如此,在当时就是否扩张汽车业务,北醒董事会里仍出现争论:一派极力支持进入潜在空间广大的乘用车市场;另一派持保守态度,认为给车厂做配套的投入和难度太大。
“这是一项前置投入非常重的生意。为完成一个车企的项目,需要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团队去与车厂做深度联合开发,再经过一到两年时间完成适配和定型,而最终的销量完全依赖于车型的销量。从这个角度看,给车企做配套属于高风险业务。”耿益璇分析。
2021年,承接车载激光雷达业务的国内厂商屈指可数,先行者禾赛科技、图达通、速腾聚创,分别供货给理想、蔚来、小鹏三家新能源车企。北醒可选的客户范围已经越来越窄。
李远的看法是,北醒要选择真正对智能驾驶有野望的客户,而不是只知道压价的客户,这样在后期才能获得更多的研发资金和发展助力。
同时北醒推出差异化的车载激光雷达产品。2022年12月,北醒发布业内首款512线车规级激光雷达AD2。512线指的是激光线束,当时市面上应用较多是64线、128线。当激光线束越多,单位空间角内分布的激光点数就越多,对于物体的分辨能力就越强。
“当时512线的方案还是有显著的技术领先性。”耿益璇说道,“第二,北醒的轨道交通激光雷达已经量产出货,量产经验对于这类硬件产品来说非常重要。”在他看来,北醒最终选择了相对来说合作意愿比较强,愿意支付足够多研发费用,保证前期投入有兜底的客户项目。
这个客户就是滴滴出行。2023年4月,滴滴自动驾驶与北醒联合研发了国内首款2K图像级高精度激光雷达北曜Beta,11月,滴滴自动驾驶宣布超亿元投资北醒。
滴滴投资的消息宣布后,耿益璇跟公司团队一起吃了顿涮羊肉。这并非因为李远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对涮羊肉情有独钟,而是“因为比较便宜”。
降本挑战
在车载激光雷达客户中,滴滴是个“另类”。
滴滴出行在网约车领域占据约80%的市场份额,运营Robotaxi同样是滴滴的终极梦想。相比于成本,滴滴更看重的是运营车辆的安全。因此,在跟滴滴沟通时,北醒最先强调的是,北醒的激光雷达能解决多少个探测问题,为什么能够让车变得更安全。之后,双方的沟通才会进入商务环节。
相比之下,车企客户的产品需求更加全面:安全性、快速适配能力、成本控制。
在快速适配方面,车企产品换代越来越快,对激光雷达产品的快速匹配也提出更高要求。为了缩短升级调试的时间,激光雷达的平台化成为趋势。激光雷达平台化指其硬件、软件和算法的整体解决方案,通过模块化设计,让每个子系统可以分别迭代升级、替换,独立进化。
2023年4月,北醒发布“北醒应龙”激光雷达平台,被称为“全球首个车载512激光雷达平台”。
除了通过平台化提高效率,进入车载领域的北醒还面临成本降低的挑战。
在交通尤其是铁路领域,超高速列车会跨越温差和气候相差巨大的复杂环境,对激光雷达要求的是高性能,对成本可以妥协,甚至是不惜成本,也要实现极致性能。
但对车载激光雷达来说,则需要在性能和成本之间有所平衡。
根据李远的观察,在2022年,激光雷达主要安装在42万元以上的车型上。到了2023年,安装激光雷达的车型价格已经下降到23万元,据说2024年的车型价格还会下探,会降到十几万元。而激光雷达的急速渗透,跟成本下降直接相关。
李远认为,只有从技术上做提升,用更少的硬件发挥同样的性能,才能真正降本。“贵不是激光雷达的问题,贵是我们的问题。”他曾对团队这样说过。
据他介绍,北醒降本举措主要分三个层面:
第一层是技术架构,技术架构越先进,成本越低。第二层是自动化工艺,自动化程度越高成本越低。第三层是销量规模足够大,之后作为供应商的北醒便会具备议价能力。
曾有一位同事问李远,随着产品成本不断下降,10年后的激光雷达产品不就变成白菜价了?
“这难道不是我们的理想吗?”李远反问,“产品越便宜,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和东西用得上这个产品,难道我们不希望这样吗?”
他给出的答案是,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你去挑战下一个产品就完了,你再创造高毛利,再把红利吃足了,然后把它再做便宜了,再让不同人使用,这不挺开心的吗?”
从理工人到管理者
和其他初创公司一样,北醒也曾在业务方向上出现判断失误。
在2018年,北醒投入了很大精力去做面向AGV(智能搬运机器人)的产品,推出了售价几千元钱的激光雷达。
但之后AGV市场的发展并不如想象中乐观,2018年前后,用于该应用的激光雷达产品出货量只有几千台,目前的年出货量也只有几万台。在市场容量很小的情况下,投入产出比并不理想,后来北醒逐渐收缩了这条业务线。
“讲好的地方,可能两小时就结束了,要讲踩过的坑,讲两天都讲不完。”李远说。
作为理工科出身的创业者,李远相对健谈随和,从中学到博士期间,他一直是足球队队长,读本科和研究生的时候,是学生会主席,后来到美国留学,也担任过留学生会主席,自认为在如何与别人和谐相处方面有一定经验,但创业后他发现,“真的有太多东西学习,太多成长了。就是不懂复杂系统”。
比如,之前他认为技术、产品、商务管理是各占1/3的关系,现在发现三者可能是1/5、1/5、3/5的关系。
在以前不擅长的领域,李远会从零学起。如何管好供应链、如何做好运营的效率提升、如何管好人……李远称自己几乎把这些话题当成博士论文进行研究,“我是认真地把它去量化、去分析、去写公式总结”。
有接近李远的人表示,李远研究供应链的总结和学习笔记有100多篇,甚至可以写一本《供应链:从入门到精通》。
李远认为,只有自己做到了80分,才可能跟90分的专业人才有共同语言。“如果老板自己是个3分的水平,公司或许能招到2分或者4分、5分水平的人,但绝对招不到9分的。因为你没有识别千里马的能力。”
在耿益璇看来,李远是个非常投入非常玩命的人。作为顺为资本被投企业的创始人,李远也会参加雷军组织的创业者读书会。在一次读书会上,作为顺为资本董事长的雷军推荐被投企业读的是《小米创业思考》。没想到下次读书会时,李远也送给雷军一本书,是他自己撰写、装订而成的读《小米创业思考》的感想。
从2023年开始,面向车企的业务开始进入轨道,李远给自己定下一个挑战目标——做好商务。用他的话来说,做商务就是“理解复杂世界”。
他有一个商务工作的“工具箱”。其中,有陪客户打拳、陪客户爬山。除了文章开头通宵拉练,涉足乘用车业务以前,2019年他还曾跟客户去西藏爬过山。
为了提升跟外界打交道的经验,李远还曾每个星期用两个小时的时间,专门向资深媒体人学习公关注意事项。
他对此的自我评价是:善于学习。每年,他都会挑战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以2020年为例,他是个特别不喜欢长跑的人,但在2020年他花了5000块钱请了个教练,教自己长跑,后来他甚至还曾报名半程马拉松,成绩跑进了两个小时。
公司内部曾经做过一次人才盘点,横轴代表自己擅长的事,纵轴代表自己喜欢的事,每个人有很多种选择。李远选完后发现,自己选的是什么事情是公司需要他做的,跟他是否喜欢没关系,跟他是否擅长也没关系。
在周围人看来,李远总是能保持理性和冷静的状态,情绪很少出现波动。近10年的创业经历给他带来的最大训练,就是永远在思考最后决策。“没有终局的胜利,也没有终局的失败。即使你已经被各种挤压,越来越难,你依然要寻找通向胜利的那一线天。”李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