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热闹闹的双11已经过去,相比往年今年双11由于物流配送能力提升,互联网电视作为大家电的代表受到消费者的广泛追捧。由此,作为互联网电视两大品牌乐视和酷开,前前后后引发的争斗给行业带来的思考才刚刚开始。
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下事情原委:前段时间,乐视致新总裁梁军在微博上称酷开是电视史上最无耻的碰瓷,回应内容都指向10月12日酷开亮剑发布会。后来在发布会上酷开公司董事长王志国提出了互联网电视行业伪生态概念,乐视对号入座展开骂战。
随后通过微博、微笑朋友圈等社交网络媒体平台,乐视和酷开一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双方所阐述的利益诉求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无疑,通过这次大战乐视的交易额节节攀升,而酷开也在随后的11月2日推出7999元的T55,获得了足够的关注度。
表面上看,乐视和酷开的大战,是两大主流互联网电视品牌之间的利益之争,但我们仔细思考后可能不仅仅如此,二者实际上争夺的是“我才是互联网电视行业规则的制定者”,都想通过各种的产品表现和理念输出,重新塑造中国消费者对互联网电视的看法,并且从认知上重新定义互联网电视。
而那些看热闹不怕事大的厂商看起来相安无事,但其实很吃亏,市场都不关注你了,何谈用户的青睐。
下面笔者就结合近年来长期观察研究互联网电视和用户数据方面的经验,谈谈我们的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互联网电视?
基本的财经分析逻辑:硬件免费是伪命题
在几年前,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个观点:几年后,手机、电视等互联网电视逐步会硬件零0甚至硬件免费。但是几年过来了我们发现不管是传统是电商厂商,还是小米、魅族、乐视等新锐互联网品牌,依然是通过硬件盈利的模式进行运营,而内容和生态链条每一家都在做,但目前看来还没有建成,像苹果那样能够稳定盈利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事实上,有一点点基本的财经分析常识的人就会明白这个道理:现阶段硬件免费,通过服务和生态体系盈利的方式根本不靠谱。当然通过内容付费和生态体系的增值服务盈利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足够的设备数量。目前大部分优秀的互联网电视品牌只有几十万到几百万销量级别,还没形成规模效应。苹果也是在用户达到一定规模后,音乐和APP等服务性产品每年才能带来几百亿的收入,但即使强大如苹果,目前最主要的盈利来源依然是iPhone和ipad等硬件。
第二:丰富并且来路正的内容。现在一部分互联网电视没有自己的内容来源体系或者牌照,存在很多无法预知的内容风险。当然也有一部分互联网电视开始和拥有牌照的CNTV、湖南广电、华数等进行内容层次的合作。
第三:庞大的付费用户群体。由于通过免费的方式就可以获取到几乎任何想观看的内容,中国的年轻人大部分不愿意为内容付费,虽然内容付费的趋势肯定是没问题的,但这真的需要一个过程。
互联网电视不再是低价的代名词 逐步回归品质
谈起互联网电视,很多消费者的第一映像就是“低价”,但随后会冒出来另外一个标签,那就是“低质”。过去的几年,是互联网电视在中国高速但是蛮荒发展的几年,一大批的牛鬼蛇神层出不穷,把互联网电视“普及”的同时,也大幅度拉低了行业平均水准,但随着被拉低的是行业平均品质。多年前我们的用户会感慨:一台电视能用10年之久。 而现在更多的是刚用没两年就问题一大堆,很快就跟不上更新步伐了。
时至今日,我们的广大电视厂商开始觉醒,我们吃过亏的消费者也开始觉醒。大家共同明白了一个道理:互联网电视不能靠单纯的低价来竞争,而是要拼产品品质、拼服务体验、拼物流配送、拼售后等等。
所以,我们很多消费者会看到2015年下半年以来市场上出现了一批价格较贵但品质过硬的电视。除了上文提到的酷开推出7999元的T55以外,我们互联网思维的代表厂商小米也开始醒悟,推出了高达4999元和5999元的互联网电视。
我们用户需要的很简单:只是一台电视
几个月前的一篇文章中我就提到过,一直以来,电视机的发展有两条路,一条路是不断追求高画质、大屏幕的“技术派”或者说“硬件派”路线,另一种是追求软件和内容的“软件派”或者说“生态派”路线。
不过目前很糟糕的一个行业乱象是,随着某几家互联网企业的入局,我们的电视生产企业不再注重电视原本的核心功能:显示!反而打着智能、云计算、内容等的旗号,忽略了电视最核心的要素,降低了显示面板的成本,减少相关的技术投入。说的通俗点就是你打开一个很智能化的电视,但如果基本的显像和体验做不好的话,即使是再怎么智能化也失去了其原本的效应,就好比如果一座房子盖的很漂亮,但根基却不稳,即使建设的再漂亮,也只能是海市蜃楼。
在未来,只有真正能够尊重消费者,以消费者需求出发,不盲从市场风向、坚持产品品质主导思路的公司才能脱颖而出,获得足够的市场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