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是中国改革的试验田、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临汾对外开放的“窗口”。市委书记李云峰去年履新后首次调研、今年新年的第一次调研,一以贯之把开发区建设作为调研主题之一,凸显出开发区建设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对这项工作的极端关心关注。我们要深入领会调研精神,持之以恒推进开发区建设,把最优质资源向开发区集中,对标一流完善基础设施,聚焦产业定位加大招商引资,提高准入门槛,以落地大项目、好项目、“链主”企业项目带动一、二、三产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开发区建设升级版,挺起经济增长的“硬脊梁”。
基础建设撑起“升级版”。开发区作为改革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如今已成为各地产业最集中、经济最活跃的平台。临汾持续推进开发区建设,目前有省级开发区12个,其中工业类开发区9个、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2个、生态文旅示范区1个。近两年来,我市坚持“以道路定框架”“以亩产论英雄”“以项目破机制”,加强开发区路网建设和相关设施配套,不断拉大园区框架、加快标准地标准化厂房供给,滚动开展“三个一批”活动,2023年1-11月9家工业类开发区对全市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3.1%,两家农业类示范区和一家文旅类示范区产业项目投资6.2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6.36亿元,同比增长50.9%,开发区对全市高质量发展牵引、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完善的基础设施是项目落地的首要支撑,对标发达地区,当前我市开发区在承载功能、竞争优势、综合服务水平上还有差距,面对承担的“经济建设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重任,必须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建设现代化标准厂房为主线,以完善功能配套为抓手,以打造特色园区为目标,加快智能化集成服务体系、生活配套服务中心建设,为企业“即驻即投即产”创造条件,进一步做好园区绿化、美化,建设现代化、时尚化、国际化园区,打造开发区建设“升级版”。
机制创新增强软实力。持续实施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才能发挥好开发区的功能优势。近两年来,临汾推进“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实现工业用地全部以“标准地”形式出让、“承诺制”项目“应诺尽诺”、“全代办”项目“能办尽办”;推行“极简审批”,聚焦全国最短时限市县两级协同联动、一体推进。临汾经济开发区中联恒创项目从土地摘牌到办结施工许可仅用37天,紫光智能制造项目从营业执照办理、项目立项到首条生产线试运营仅用17天,侯马经济开发区自动化光伏新能源生产基地项目从立项到开工仅用30个工作日,创造了一个个“临汾速度”。创新项目建设全链条贯通机制,实行项目谋划、拟建、建设、投产、升规“五库”数字化管理,跟踪服务、专班调度。制定具有临汾特色的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意见和考核评价奖惩、领导班子任期考核评价、重点工作调度、财税扶持“一意见四办法”,为开发区发展举旗定向,激励了各级干部担当作为、奋勇争先。事实雄辩证明,机制活则“满盘皆活”,我们要把准“创新”这个开发区建设中永不停歇的跳动脉搏,以机制创新增强开发区“软实力”,以良好的政务服务、企业运营环境为项目落地、产业集聚、企业发展“加速跑”创造条件。
“增智赋能”开创新未来。作为招商引资的主力军、创新驱动的主引擎、转型发展的主战场,开发区建设质效决定着临汾产业发展的方向与未来。在近年来的开发区建设中,我市通过“增智赋能”找准产业转型发展“最优解”,着力提高传统产业生存力发展力,前瞻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推进现代农业向高质高效高端迈进,目前永鑫集团智慧焦化、晋南钢铁“一键炼焦”“一键炼钢”等一批智能项目落地投产,为传统优势产业插上了“数字翅膀”;华翔集团5G智慧制造、“灯塔工厂”等省级智能制造试点在临汾全面铺开;百度、网易、360、阿里云、字节跳动、浪潮等数字龙头企业在尧都云商产业园、临汾经济开发区数字产业园落地,引领临汾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智慧梨果、智慧菜谷等特色农业产业蓬勃兴起,打造了“智慧农业”临汾样板。去年全市开发区四次“三个一批”项目总数214个,总投资622.65亿元。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持之以恒加强开发区建设,形成开放高地、创新生态,招引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标杆性项目,以一个项目落地带动一个产业形成,打通产业链、创新链,促进未来产业集聚、集群,为临汾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助势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