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层面密集出台了延续税收优惠、提振消费能力、壮大民营经济等系列政策措施。8月30日,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若干政策措施》。为切实抓好上级各项政策措施承接落地,9月15日,徐州市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若干政策措施》(徐委办〔2023〕81号)。
今年以来,徐州市出台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136条实施细则”等政策,助推全市经济加快恢复、整体好转,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这与徐州市聚焦经济运行的“难点”“堵点”和企业面临的“急难愁盼”问题,靶向发力、精准施策是分不开的。
结合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市相关职能部门如何进行创新性转化,推出实实在在的减税降费政策、“真金白银”的财政支持政策、务实管用的金融服务举措,力求政策更为细化实化、更具徐州市特色。9月17日,记者采访了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张长缨,市商务局党委书记、局长梁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委书记、局长谢进才,中国人民银行徐州市分行副行长李强。
记者:请问市工信局对助企纾困、稳定工业经济增长有什么具体举措?
张长缨:今年以来,全市工业经济总体呈现平稳增长、恢复向好态势,保持较强的韧性。这次推出的政策措施涉及到工业经济的内容多、含金量高、针对性强,将对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市工信局将聚焦企业“急难愁盼”,强化发展保障,千方百计稳链条、促转型、提信心,当好企业发展的“店小二”。
一是推动政策落地落实。针对本次发布政策中涉及制造业的专精特新支持、企业技术改造、集群培育、转型开放、智改数转、企业培育等6个方面,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落实速度,推动企业应享尽享。我们编制了市级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资金项目申报指南、制定了全市制造业企业智改数转“18条”等一系列惠企政策,全方位助力工业经济持续好转。
二是推动企业攀高向优。聚焦“343”创新产业集群的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规上工业企业,建立梯度培育机制,靠前为企业提供政策辅导、答疑培训,推动一批优质中小企业向高向优攀升。
三是推动涉企问题解决。坚持问题导向,大力开展金融供需对接,落实好重点工业企业培育任务清单,常态化开展走访服务企业,对堵点、痛点、难点问题,逐企逐项销号解决,始终和企业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为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贡献制造业力量。
记者:请问在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着力恢复和提振消费方面,商务部门下一步有什么措施?
梁伟: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把恢复和扩大消费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营造消费市场良好政策氛围,不断释放消费活力,激发消费潜力,着力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按照《关于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若干政策措施》要求,我们下一步从四方面进一步抓好落实,推动消费市场持续回升向好。
一是坚持政策引领,进一步推动消费加快恢复。为进一步推动徐州市恢复和扩大消费市场,在总结去年和今年促消费政策的基础上,为了让经营主体切实感受政策力度,我们统筹省市商务发展专项资金1200多万元,拟从支持企业促消费活动安排、消费券发放、发展首店、促进老字号发展等方面继续给予企业支持,扩大数字人民币在消费市场的应用,比如,支持消费促进活动方面,对符合条件参与促消费活动的企业,按照不超过活动中产生实际费用的50%,最高给予10万元补贴;支持发放消费惠民券方面,对符合条件的绿色家电家居、新能源汽车等销售企业向消费者发放消费券的(含数字人民币形式)给予一定奖励;支持发展首店方面,对在徐州市新开业的淮海经济区首店项目给予不超20万元的补贴;支持老字号发展方面,对在老字号集聚区新开门店投入给予不超过20%的补贴扶持。更多具体支持政策,关注后续发布的促消费商务专项资金申报指南。
二是注重活动效应,进一步提振消费市场。按照国家、省关于开展汽车、家电、家居及电子产品促消费部署要求,结合徐州实际,继续打造“淮海新消费”品牌,9月份会启动“金秋惠购”主题促消费活动,各县区各板块将组织辖区商贸企业开展760多场系列活动,企业、银行及政府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全力活跃徐州市消费市场。
三是发挥创新示范,进一步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我们引导各大企业发展线上新零售业务,充分融合商圈线下实体店的品牌和服务优势以及线上营销的便捷、低成本等特点,形成1+1>2的效果。组织重点电商平台、电商企业、物流配送企业以及本地商超、餐饮等实体企业,积极开展各项网上促消费活动,扩大徐州市特色优质地产影响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共同提振徐州市消费市场。
四是强化平台建设,进一步拓展消费新场景。我们将加强中心商圈和商业步行街改造提升,推进商圈数字化、智慧化转型,争创全国智慧示范商圈,提升消费便利度、舒适感。进一步推动金鹰、苏宁、金地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发展首店、首发新品,在罗森、7-11等一批知名品牌连锁店相继落户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主题专卖店、仓储会员店、跨境电商进口+线下自提店等新型业态发展,丰富优质商品供给。依托淮海国际博览中心建设,发展集聚人气,带动餐饮、住宿、交通、旅游等方面发展的会展经济,举办国庆车展等一批影响力大的展会,推动“会展+贸易”“会展+商贸流通”跨界融合,构筑会展消费新场景,不断扩大徐州市消费市场辐射半径。
记者:徐州市此次发布的《政策措施》中,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稳定房地产投资被列为重要组成部分,请问徐州市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方面,具体出台了哪些政策?
谢进才:今年以来,为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在国家层面出台一系列调控政策的基础上,徐州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政策。
一是优化住房公积金使用政策。从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扩大组合贷业务受理范围、优化按月提取公积金偿还住房商业贷款等方面降低市民购房成本。目前,徐州市区(含铜山区)个人贷款最高额度由此前的50万元调整为60万元,夫妻双方贷款最高额度由此前的70万元调整为100万元;提取加贷款最高额度不超过120万元。同时,放宽了组合贷款办理条件,凡符合徐州市住房公积金贷款办理条件的职工,均可以申请组合贷款。
二是继续实施购房补贴。执行主城区卖旧房买新房补贴政策,对2023年2月27日至2023年12月31日在徐州市出售商品住房,并于2023年7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在主城区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个人(家庭),购房面积为90平方米及以下的,按合同价的0.8%补贴;面积为90平方米以上按合同价的1.2%补贴。
三是拓宽房屋征收安置渠道。徐州市出台《徐州市主城区被征收人购房补贴卡安置暂行办法》,鼓励被征收人选择货币补偿后,使用《购房补贴卡》购买新建商品住宅的,可享受购房补贴。
四是优化房地产市场营商环境。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发布《关于优化房地产营商环境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的通知》,从精准实施土地供应、优化工程项目审批、助企纾困减负、全面提升住宅品质、支持合理购房需求、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强市场监管服务等七个方面,出台了30条政策措施,全力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开发成本。
以上政策的出台,有效促进了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下一步,徐州市将认真贯彻国家和省部署要求,结合徐州实际,做到一城一策,持续落实房地产政策措施,全力促进房地产市场回暖发展。同时,紧抓设计、施工、销售、交付入住、服务等五大关键环节,推进“好房子”建设,全面提升住房整体性能和综合品质。
记者:小微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请简单介绍一下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措施,以及如何继续做好该项工作?
李强: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徐州市分行按照总分行工作部署,认真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全市小微企业融资增势良好。截至8月末,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180.86亿元,较年初增加497.41亿元,同比增长22.1%。
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工作措施:
一是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今年1月至8月,我分行累计发放再贷款25.25亿元,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奖励资金6726.05万元,撬动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投放92.84亿元。
二是积极推广普惠金融产品。推行随借随还贷款模式,1月至8月,全市累计发放随借随还贷款847.27亿元,8月末,全市随借随还贷款余额954.62亿元,同比增长165.36%。
三是做好小微企业金融顾问服务工作。制发《关于做好徐州市“343”创新产业集群企业金融顾问服务工作的意见》,持续加大与工信、科技等产业主管部门的合作力度,聚焦徐州市“343”创新产业集群企业、高成长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组织全市1306名金融顾问提供专项融资对接服务。
四是推进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优化单证审核,货物贸易超期限等特殊退汇业务免于事前登记,货物贸易对外付汇时免于办理进口报关单核验手续,服务贸易项下非关联关系的境内外机构间发生的代垫或分摊、或超12个月的代垫或分摊业务,由银行审核真实性、合理性后办理。
五是服务企业汇率风险管理。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持续开展关于企业汇率风险中性理念宣传工作,今年初推出“汇企第一线”常态化政策宣介平台,组织银行专业讲师团制作播出了6期节目。会同商务局开展专项行动,出台六类15项措施,鼓励银行丰富产品类型,提供更方便的线上衍生产品交易渠道,优化关于衍生产品授信和保证金管理。
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必须久久为功。下一步,我分行将继续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利用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延期政策红利,引导金融机构主动对接小微企业,创新优化服务方式,切实将金融优惠政策传导至实体企业。2023年,力争投放支小再贷款等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资金不低于100亿元,支持各类经营主体不低于3万户。
今年还要开展“金融助力经营主体纾困发展专项行动”和“徐州市商业银行‘四贷’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建设,强化金融科技赋能,增强客户识别、信用评价、贷款定价及风险管理能力,改进完善贷款尽职免责内部认定标准和流程,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质效。不断扩大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覆盖面。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力争全年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
记者 王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