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造车新势力的“元老级”品牌,威马的“重生”之路在经历一波三折之后,迎来最新进展。
威马迎新机
与开心汽车签署非约束性并购意向书
9月11日,开心汽车宣布,已经和威马汽车签署了非约束性并购意向书,计划增发一定数量的新股并购其股东持有的100%股权。
值得注意的是,9月10日,威马汽车刚刚在官方微博上表示:经过深思熟虑,威马汽车自愿终止与Apollo出行在港交所的RTO进程。目前威马汽车仍是Apollo出行的重要股东,未来将继续支持Apollo出行的发展。
作为较早一批进军整车领域的新势力品牌,2015年成立的威马汽车曾经历高光开局,创始人沈晖是汽车行业“老人”,相较一众出身互联网的创业者,显然更具经验优势。同时,威马汽车还早早获得了整车生产资质,没有竞争对手们初期的生产困扰。
在造车新势力迎来第一波交付高峰时,威马表现也不负众望。2019年,其共交付新车16876辆,在当年中国造车新势力中位居亚军。有市场,就有资本青睐,2020年,威马汽车D轮融资成功融到100亿元,创造了截至当时造车新势力最大单笔融资纪录。
至2021年,威马达到销量巅峰,全年售出44157辆。但时过境迁,这一成绩在造车新势力爆发式增长的2021年已着实“不够看”,2021年,小鹏、蔚来、理想交付量齐破9万辆,哪吒汽车的近7万辆销量也远超威马,还有零跑汽车的步步紧逼……此后,其表现更是每况愈下。
有业内人士指出,威马汽车的“止步”,或与其多次谋求上市未果有关。在极度“烧钱”的造车领域,上市寻求更广阔舞台或是新势力的唯一出路,但眼见蔚来、理想、小鹏相继上市,威马的上市路却异常坎坷。
2020年宣布全力抢滩“科创板新能源第一股”,最终无果。2022年,港交所官网文件显示,威马汽车已提交上市申请书,但最终未能通过港股上市聆讯。2023年1月,港股上市公司Apollo智慧出行集团有限公司公告,拟以20.23亿美元100%收购威马汽车子公司,威马由此转向“借壳”上市;但好景不长,9月10日,威马表示自愿终止与Apollo出行在港交所的RTO进程。
借壳上市失败
三年亏损174亿元
2023年1月12日,Apollo出行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附属公司与威马控股有限公司订立收购协议,拟以20.23亿美元(约合158亿港元)收购威马控股有限公司全资附属公司WMMotorGlobalInvestmentLimited的全部已发行股本,并将以每股0.55港元的发行价配发及发行约288.25亿股。
彼时,Apollo出行市值仅为23亿港元,而增发股份接近上市公司股份的2倍。这笔反向收购也被视为威马汽车借壳上市的重要一步。此前,威马汽车便持有Apollo出行23.67%股份,增发收购后威马将持有上市公司约七成股份。
在增发股份收购同时,Apollo出行还披露,将向不少于6位独立承配人配售71.23亿股股份,每股配售价不低于0.55港元,该项配售所得款项总额将约为39.18亿港元,筹资净额估计约为35.26亿港元,所得款项的70%将用于进一步发展威马的设计、开发、制造及销售高性能顶级超跑及智能电动乘用车等业务,20%用于稳固电池和芯片等供应链体系。
据威马汽车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底,威马汽车的资产负债率已高达202.36%,远超破产警戒线。2019年至2021年,威马汽车始终处于亏损状态,且亏损逐年加剧,三年分别亏损41亿元、51亿元、82亿元,累计亏损高达174亿元。进入2023年,威马接连陷入裁员停薪、停工停产、门店关闭、股权冻结等风波。
沈晖此前也回应称,威马正通过一系列降本增效措施“全力保障复工复产”。据悉,威马似乎还有意切入商用车领域扩展市场。今年8月22日,据报道,威马汽车与集兆嘉智慧重工集团达成资本层面深度战略合作,双方将重组威马汽车开曼境外公司“威马新能源商用车集团(威马商用车)”,作为威马汽车的新能源商用车新业务版块,对标美国Rivian及特斯拉的Cybertruck。
据悉,开心汽车已经在纳斯达克上市、主要从事二手车零售服务。此次与威马汽车签署非约束性并购意向书,渴望通过“接手”威马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其能否如愿,又能否令威马汽车重唤新机,有待后市持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