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利委员会宣传出版中心的“水利作家”微信公众号,刊发了安徽省芜湖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丁祖荣的一篇题为《湾沚上,濑湖滩》的文章。文章用细腻的语言,描述了发生在芜湖青弋江畔湾沚的感人故事和独特的人文风物,文笔清新,娓娓道来。
全文如下,一起来看。
湾沚上,濑湖滩
丁祖荣
卢村在青弋江畔,濑湖滩旁的沚上。
卢村出博士,说是水土好。卢村博士遍布北上广深。更让人惊异的是,有的人在大城市,衣被却快递回家。卢子博士,一家在深圳,他的儿子,却要穿奶奶用青弋江水洗过的衣服,睡奶奶用桂棒槌出来的被子,还喜欢吃湾沚的山芋和粉丝。卢博士说,这是妈妈的味道,妈妈手洗出来的芬芳,连卢子的儿子都说:我们家的衣被,是用青弋江的水洗的。妈妈更是乐不可支,遇人就说:我那博士儿子媳妇把衣被寄回来了。这些衣被,妈妈用青弋江水一浸泡一槌打,青弋江畔的阳光一晒,用米汤一浆。
渐渐,成了一种仪式,甚至信仰。那边厢如果不是睡妈妈用青弋江水浸洗的被子,难以入眠。这边厢,妈妈如果没有收到儿子寄来的衣被,整天丢了魂似的。儿子知道妈妈的心意,衣被还寄一些,但少了很多。里面夹杂了很多给家里人吃穿的物件。
江水冷暖妈妈先知。妈妈在石板上槌过四季,每一棒槌在石上击打后的纤维的嬗变,万千情意就在其中了。妈妈寄回衣被时,还夹了不少濑湖滩的小花生、红薯和粉丝。家乡的濑湖滩,原本是青弋江的湿地,清末填成湖。曾有古诗“青弋江”“凄清回泊夜,沦波激石响”。濑湖,一江清水冲刷而下,激石声响,撞击声不绝于耳。
围湖以后,滩涂地和堤岸种了小花生。滩涂是沙地,堤岸也是沙地。沙地好耕耘,沙土地沙窝,花生好落地。雨水一过,花生绿叶田田,清新醒人。收获时节,不费人力。一棵花生,一拽即起,挂着一窝花生果。白壳红皮,油炒下酒,凉拌云荽,都妙不可言。
前些年,城市化浪潮席卷大地,濑湖滩转身成了东湖公园。常有浙江投资人在东湖闲步,帮助建设过这个地块的夏伟感慨地说:“此东湖是西湖的三倍。”石桥拱立,楚风塔影,波光粼粼,也是沚上一景。只是这白壳红皮的小花生没有了。
邻居们都很羡慕,一看妈妈急匆匆地端着一盆衣被出来,就打趣道,儿子又寄来了什么好吃好用的。于是妈妈就掀起自己的红袄,你看儿子儿媳真孝顺,我这么大年纪还穿什么红袄。邻居笑着说,现在就作兴,年纪大一点的就穿大红大紫,反而是年轻的素淡了些。
那次,匆匆忙忙。卢博士有个重要课题揭题,第二天就得往回赶。妈妈趁着月色来到沚边。月光正好,衣服一甩,打碎了江水。湾沚一片月,捣衣唯一人。这是母亲对儿子的爱。
青弋江奔流不息,流到湾沚,已趋和缓,水色清。在湾沚拐了个大湾,沚上建城,水湾边正是万户捣衣的绝佳场所。
一天早晨,我从雾中穿过防洪墙,来到青弋江边。还未到墙,即听到此起彼伏的捣衣声,和各种家长里短的欢笑声。穿过晨雾。一抬头,朝霞染红了青弋江。雨燕从河面掠过,天空划出一条弧线,影子被缓缓流动的水揉碎。那些捶衣的女人,朗声喊出家常。她们不顾及旁人的感受,也不在乎风把说的话带到哪里,水把落入河中的声音流向何方。就是要大声讲话,肆无忌惮地说笑,快意其中。
在关王渡口,一群百日红小麻鸭,踩水觅食,有好吃佬脑门放着光,口中念念有有词,这鸭子清水里游,觅食的尽是小鱼虾和螺蛳。我禁不住跟着说道,这鸭子肯定好吃。转身,咽了咽口水,走进了风里。洗衣被的人们,把衣被甩下水时,仿佛被染红了,整同整个人都沐浴在朝霞中。
晨风习习,渐渐人声鼎沸,当金色太阳驱散晨雾时,青弋江连同湾沚之上一片光明。秋冬时节,关王渡边的生态公园,芦苇随风起伏,白鹭翻飞。
妈妈兴奋地说,又是一个晴好日子。晒出的衣服,经风拂过,满是阳光的味道。护肤,好闻。
卢子是自己和家里人,卖山芋和粉丝供读的。卢博士常说,我是勤工俭学的,湾沚这沚上的山丘就是我的公司,这青弋江水就是我生活的源头。
湾沚位于青弋江畔,古称沚津,上、下分设“蟹南、关王”二渡。青弋江边的老街,在两渡间。近年,新修了防洪大堤,兼有了商业功能。上溯至明清时期。有人把这里当作芜湖大砻坊的后方,稻米交易盛极一时。
县志记载,嘉庆、道光年间,徽商向芜湖及周边湾沚和江北运漕聚集。虽芜湖有“砻坊二十余家,大概供本地食米,间有客船装运邻省”,但“市面实不若湾沚及澛港也”。米帮都以“(湾)沚斛”为通用。当时芜湖米市就是以湾沚、澛港为标准,可见当时湾沚市面之繁盛。米市兴盛以后,湾沚则是芜湖米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沚上老街的早晨最为热闹的。今天所说的老街,也不过才几十年。县城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从芜湖羊毛埂迁来兴建。原先的青弋江老街,不过是一个露水市场。那时每天天还没亮,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就会带着他们从地里拔出的青菜萝卜、从河里打来的鱼虾、自家养的鸡鸭鹅等,搭乘机板船,路近的也有肩挑步行的,那些新鲜的蔬菜,河沟的鱼虾,家禽,现宰带有余温的猪肉,汇聚到青弋江畔,互通有无。
卢子每天天不亮,就拉来一车山芋和粉丝,这是生活所需。冬日的青弋江,清冽安静。风从江上生起,卢子拉着板车,浑身冒着热气。他环顾四周,粉丝虽多,但湾沚的山芋粉丝还是倍受市场和外来人的青睐。湾沚粉丝好,源于湾沚山芋好。
湾沚山芋是特产,有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外形呈纺锤形或长纺锤形,皮色淡红,薯皮完整光鲜干净,熟吃香甜,生吃脆嫩。红薯肉色白色,肉质粉面,甘香可口,有“色如璧,甜如蜜、香如桂、食如粟”之美誉。内在营养丰富,含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
据志书记载:明清时,山芋即已在湾沚一带丘冈地普遍种植,成为当地百姓的重要食粮,每遇纷乱饥饿的年代,山芋便成了老百姓赖以活命的食物。有顺口溜,“湾沚山芋是个宝,自然灾害少不了,没有山芋来充饥,百姓生命很难保”。收山芋时,有不少外地人来垄上,把翻过的土再翻一次,捡拾漏掉的山芋。有时沚上善良的老乡,故意遗漏一些山芋,让捡拾者有所获,荒年保了一家人的命。
每至秋季,沚上老街就自发成了山芋交易市场,各地的人来此挑山芋,鲜山芋通过青弋江水路整船运往芜湖、南京、镇江、扬州一带,一度垄断了芜湖、南京的山芋市场。粉丝流布更广。湾沚山芋之所以受到如此追捧,在于沚上丘冈地的水土。粉丝,在于劳作者辛勤耕耘,在于其独特的品质和加工工艺,在于青弋江水的甜美加持。
就这样,一车车山芋和粉丝,成了人们的美味佳肴,被卢子换成人民币,协助了博士成功之路。
现在,原生态、纯天然,成了人们的追求。湾沚上,山芋、小花生、再生稻、木榨油,不仅是卢博士一家所爱,也为湾沚及以外人们所追逐。如今的濑湖滩,已经变为卢博士妈妈们乐享的社区,东湖正跟西湖媲美哩。
湾沚,地理形态上,是江河由此变了方向,在岸边形成一个相对高地。不过,很难想象,在一个春天的早晨,薄雾中,千槌舞动,捣衣之声此起彼伏。如果带入诗经中,自会伊人立于沚上,岸芷汀兰,鹤群起落的意象涌出。而沚津,超越地理意义,一个津字,在于渡,就有人生哲理,甚至佛理的意味。湾沚虽小,其力广布。沚津本意渡口,却内涵深远。
青弋江发源于徽州,一路奔流。在这里湾了一湾,沚上蔚成芜湖东南部新区。如今,湾沚产业兴,生态美,人民富足安康,是青弋江边的璀璨明珠。那些沚上、滩涂、丘冈地上的原生态小花生、色如璧甜如蜜的山芋,成了卢博士们怀想的美味。
你说,还有什么比这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