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清徐县王答乡,延伸到很远的黑土地上,几台农机正加紧抢播高粱。连续降雨导致收尾工作迟滞了近一个节气(约14天),第一轮播下的种子已经长出小苗。然而,这点“小遗憾”并没有影响“大变化”悄悄发生。
眼前的这片生产基地是一个缩影——负责种植的农业服务公司来自山阴县,田间穿梭的农机来自清徐本地和周边数县,智慧管理后台由山东的科技公司运维,山西农业大学高粱研究所提供管护技术支撑。不止如此,几个月后才能收获的粮食,已经与多家老陈醋、白酒等酿造企业签订收购协议。在清徐,6万亩高粱地里,茁长出一幅全新的农业生产图景。
“规模化”打开瓶颈
高粱,作为酿造原料历史悠久,是我省有机旱作农业的主要品种,然而,受制于传统生产方式,产量、品质都得不到保证,也制约着酿造产业深加工产品的品质提升。
土地流转为规模化打开通途。“龙头企业”迅速成为高粱种植的主力军。“我们与神农科技集团深度合作,2023年到2025年将持续打造5万亩优质高粱基地。”清徐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牛跃萍介绍,今年在西谷乡、孟封镇、王答乡等地实施有机旱作高粱生产基地项目。原粮科技(山西)有限公司是神农科技集团全资子公司,是项目实施单位。公司董事长师周戈说:“酿造高粱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实施‘原粮本地化’战略,今年我们在全省建设种植基地15万余亩,其中在清徐流转耕地2万余亩,全部用于高粱生产。”
政策引导成为直接动力。今年初,清徐县制定《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行动计划》。“春补基地”,以项目化的方式推动高粱种植形成基地,只有同一家经营主体服务连片达到500亩以上,而且最终收获销售给本地醋企、酒企的,才可以享受150元/亩补助。“秋补企业”,只有签订基地、乡镇、企业三方协议而且收购县域内高粱的酿造企业,才可以享受0.05元/斤补助。这大大推动了高粱种植的规模化,今年达到连片要求的种植面积,超过了高粱总种植面积的90%。,
“专业化”注入活力
规模化的重要结果之一,是经营主体的专业化。“除了偏远区域或者零散的土地外,只要农机容易到达的地方,基本上都是专业机构在种植、管护和收割。”正心泰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清徐县规模最大的合作社之一,负责人布勇德的身上几乎没了农民的气息,“我们托管了周边四五个村大约1万亩土地,代耕代种包产,还可以粗加工、烘干、整理,甚至包销都能干。”
全过程托管的创新,去年在清徐大范围推开。杨房村耕地3970亩,今年高粱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全部由绿杨丰农机合作社托管。“高粱种植费工费时,如果没有托管,大部分村民就都选种玉米这类‘懒作物’了。”合作社负责人杨宝亮点出关键所在。今年,上规模的服务主体,大概有17个,而一些小的合作社,“比如西堡、里旺、东罗、西罗等,村里有农机,就把村里或者邻村的地托管了,我们就负责农资、销售之类的支持。”布勇德解释道。
这种专业分工,在神农科技集团的流转土地上,更为精细。神农原粮科技(山西)有限公司总经理师周戈介绍,公司优选了3家专业的农业服务企业,以合作经营的模式,负责耕、种、防、收等种植管理环节,将原粮公司、农业服务企业与流转土地深度链接,与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深度融合,形成良性发展格局。同时,做好科技支撑、数字管控,引入山西农科院专家技术服务团队,测土配肥、实地指导春耕春播、田间管理等等;智慧农业也加速渗透进生产环节,嵌入北斗导航的农机、后台数字化管理平台,让整个流程更为精准、高效。
“订单化”显现成效
去年9月,山西省认定了10个重点专业镇,其中清徐老陈醋、杏花村汾酒两个特色专业镇,都极为依赖高粱这个主原料,尤其是山西中部地区的高粱。
“一款产品要叫山西老陈醋,除了总酸含量达到6.0%以上,还得有黄酮、川芎嗪这些特征成分,”晋言居醋业负责人李刚虎说,“只有用我们清徐的高粱酿造,才能产出这些成分,而这些对健康大有益处。”晋言居位于杨房村,杨房村3000亩高粱的产出,理所当然地“被我们包圆儿了”。对于清香型白酒来说,虽然没有明显的特征成分,但本地高粱酿造的白酒风味独特,甚而心理记忆,也都难以轻言替代。
清徐县全力推进老陈醋专业镇建设,确定“双百”目标,产量要从现在的70万吨/年提高到100万吨/年,产值则要达到100亿元。与此匹配,从源头强化供给,一方面是春秋“两补”,鼓励农地种植高粱;一方面,“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广高粱有机旱作农业生产基地,全程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升高粱价值链,延长产业链。同时,醋企也积极参与示范种植,紫林、美锦等8个醋企都建起了面积不等的高粱基地。据统计,5月底前就有51个高粱基地与企业签订了协议,涉及6个乡镇,面积达5.6万亩,比例达到九成。
用布勇德的话说,地还没有种完,合作协议就放到了案头,“春天就知道秋天能卖多少钱”。同样的情形神农集团也在上演,师周戈信心十足:“全力支持特色专业镇建设,清徐的醋企用多少供多少。”
畅想着无边的青纱帐,吃一碗红面擦尖儿,浇一股浓酽酽的陈醋,配一杯清冽冽的汾酒,小小的高粱就这么润物无声地在人们的舌尖完成了一二三产融合,滋养着经济和生活的底气。
短 评
农业产业化大有可为
山西农业的出路在“特”“优”,“特”“优”的路径在产业化。
条件已经成熟。无论是政策利好,还是技术发展,都极大支撑着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在农业保险、农业信贷方面,近年来也推出各种措施,诚意满满。龙头企业的挺进、经营主体的成长、中介组织的壮大,是可见的印证和成果。
前行任重道远。当然,需要克服的困难也不少,比如农民的惜地意识,比如农村的基础设施薄弱等,但这些都不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反倒会随着产业化、市场化的深入而逐渐消融。更重要的是,必须改变对农业认识的旧观念,才能打开人才、资金等要素汇入农业的通途。
转型大路条条。高粱种植有一定特殊性,“接二连三”的基础更厚。但与文旅的融合、与消费的同频,尤其是新的传播、销售方式诸如短视频、直播的出现,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更多契机。这其中需要政府引导,比如省级特色专业镇、清徐县精准的乡村振兴政策等,但更需要企业、社会的投入,比如神农科技集团,又如各类合作社。
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图景,农业正在其中,未来大有可期。